楊靜 周星君
【摘要】羌族,自稱爾瑪,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至今仍延續著原始的宗教習俗,盛行萬物有靈、多種信仰的靈物崇拜。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和受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的影響,羌族文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本文以四川省羌族地區為例,從文化基因視角去發現羌族釋比文化傳承的危機:羌族釋比文化基因傳承主體斷代、文化基因內核淡化、文化教育失位等,通過分析羌族釋比文化基因傳承困境的原因,諸如空間變遷、新生代羌族文化認同的缺失、利益驅動下釋比文化的商業化等,進一步探索現代化背景下羌族釋比文化基因傳承的策略,提出文化基因視角下釋比文化“3T模式”保護機制,即培育文化基因土壤、創新文化基因傳承途徑、建立文化基因保障體系等策略。
【關鍵詞】羌族;釋比文化;傳承危機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6-066-03
【本文著錄格式】楊靜,周星君.再塑羌魂:文化基因視角下釋比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基于羌族文化走廊的田野調查[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6):66-68.
基金項目:2020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文化基因視角下的羌族文化傳承危機與應對”(項目編號:202014389023)。
民族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和思想觀念的重要體現,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作為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核心,釋比文化占據著重要地位。釋比文化是羌族族群厚重歷史記憶的體現,也是探究羌族文化遺產的重要依據。就羌族釋比文化傳承的現狀而言,因社會日益變化和現代文明沖擊導致的某些羌族釋比文化正逐漸消失,羌族釋比文化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傳承和保護羌族釋比文化刻不容緩。基于羌族釋比文化的傳承現狀,從文化基因角度去傳承和保護羌族釋比文化,其意義深遠重大。
一、羌族釋比文化傳承現狀
(一)羌族釋比文化概述
“羌族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民族族姓計入甲骨文,并始終保存最初族源的古老民族。目前,羌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汶川、茂縣以及綿陽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地,總人口僅30多萬。”①在歷史長河中,羌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本民族文化,尤以釋比文化最具代表性,釋比是羌族文化的核心,作為羌民社會中的精神領袖,不僅是羌族中最權威的知識集成者,更是羌族文化的重要符號。但伴隨著市場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羌族釋比文化的傳承出現了斷裂的危機。
(二)釋比文化傳承困境
1.傳承主體斷代
在劇烈的工業化與全球化的沖擊過程中,“5·12”汶川特大地震又波及了整個羌族聚居地區,羌族原生的文化棲息地受毀嚴重,其中釋比文化遭受重創。地震發生后,有的釋比在震災中不幸身亡,又有一些有見識的老釋比相繼謝世。四川省羌族地區釋比文化傳承呈現主體斷代的趨勢,傳承人數量少且老齡化嚴重,由于年事已高、記憶衰退,絕大部分憑借口語相傳的經詞也在不斷消失,能夠精通釋比經典且跳演各類歌舞的釋比已是鳳毛麟角。加之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新生代羌族人民學習和繼承釋比文化的興趣淡漠,導致傳承主體斷代,釋比譜系也遭到打擊。
2.文化基因內核淡化
“‘文化基因這一術語借鑒于生物遺傳學基因概念,用以說明并描述人類文化的傳承與傳播規律。”②在羌族釋比文化中,文化基因即羌族的歷史記憶、社會風貌、文化情感及羌族人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
如今,現代科技文明高速發展,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快速推進,加之多元文化的沖擊,羌族文化基因內核逐漸淡化,傳統的羌族釋比文化必然受到一系列挑戰。文化展演與傳承發生變異,日趨淪落為經濟發展的附庸,釋比文化所承載的文化意義愈加商業性,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內涵與精神實質。
3.文化教育失位
“羌族存在多種不同方言、土語,因此形成了“隔山不同音,隔溝不同調”的口頭傳統差異性特征。”③阿壩州作為羌、藏、漢、回雜居的地區,羌語文化生態岌岌可危。在正式的學校教育中,羌語沒有被當作語言媒體投入教學,以羌語為載體的釋比文化活動發生質變,使得原本遭遇傳承困難的釋比文化愈加難以為繼;新生代對羌族文化認同的缺失,缺乏了解釋比文化的動機和興趣,對釋比文化的傳承不以為意;地方學校雙語教學落實困難,進一步弱化了羌族學生的本民族文化認同,文化教育的失位間接地影響著釋比文化的傳承。
二、羌族釋比文化傳承陷入困境的原因
(一)新生代釋比文化認同的缺失
新生代對釋比文化認同的缺失即釋比文化基因和精神內核的淡化。原因如下:其一是價值觀念的轉變。目前,一些負面的現代文化價值觀念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斷滲透到新生代的思想中,使他們無心傳承釋比文化;其二是學習釋比文化的難度和復雜性。釋比文化包括許多復雜且難以領悟的技藝,不少經文使用的是古羌語,意思晦澀難懂,學習周期長;其三是釋比作法時兼有為人消災解厄、巫術驅病的社會功能,釋比的巫術、法事活動帶有蒙昧成分和迷信色彩。在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理性思想的熏陶下,新生代在未知全貌的情況下對其持有懷疑甚至鄙棄的態度,忽視掉釋比文化的靈韻——釋比唱經。
(二)釋比文化生態空間的解構與變遷
1.地震的重創
“5·12”汶川特大地震對羌族釋比文化傳承保護造成了重大影響。首先,加重了人亡藝絕的危機。經田野調查,北川縣釋比已不足五人,目前在羌族地區已找不到較為切確而完整地掌握法事規程、經典、傳統民俗的釋比。其次,地震對釋比賴以生存的空間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災后大部分釋比由村落搬遷到城鎮中,他們不再秉承傳統的生活方式,不再于民俗活動時舉行傳統的釋比儀式。
2.現代化的沖擊
國家所實施的一系列扶貧與開發戰略一方面加速了四川省羌族地區的現代化進程,另一方面也沖擊了釋比文化傳承。當傳統村落、宗族祠堂等被一一取代,各類儀式原生土壤的解構、現實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與釋比敬畏自然的理念背道而馳,筆者可以窺見羌族地區的城鎮化和工業化在一定程度上干預了釋比文化的歷史舞臺。
(三)釋比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策略尚未完善
1. 災后重建下的無效搶救
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是為了在地震發生后彌補釋比的總人數,把有著某些巫術技能者、傳承了羊皮鼓舞者、甚至是不能念唱釋比經典的人都授牌認定為釋比。其二是把處于釋比文化末流的現象作為釋比文化傳承的主要形式,因其具有表演性多次以大型活動加以展示。其三是在沒有堅實的調查基礎和對釋比文化的全面認知情況下,應急性地推出了釋比文化重建的指導性方案,缺乏科學的傳承機制。
2.利益驅動下的錯誤開發
近年,文化旅游的蓬勃發展在對羌族地區釋比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機遇的同時,也加劇了釋比文化傳承內核異化。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部分傳承人執著于釋比文化的變現功能,讓其逐漸商業化和表演化,讓釋比文化的傳承在另一種極端中陷入困境。這種替代與錯位,無疑消融了釋比文化的內核與精髓,成為商業化運作、引誘消費者來牟取暴利的工具。
三、文化基因視角下釋比文化“3T模式”保護機制
面對釋比文化基因傳承的現實危機,必須采取適當措施,使其重獲再生、傳承與發展的機會。對此,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挖掘出了文化基因視角下釋比文化“3T模式”④保護機制,即培育文化基因土壤、創新文化基因傳承途徑、建立文化基因保障體系。
(一)培育文化基因土壤
文化基因土壤作為釋比文化生存的整體系統,涵蓋了活動場域和羌語環境,是釋比文化賴以生存的基礎。
一方面,切實保護好當地釋比文化的開展場所,讓釋比文化實現活態化傳承。因此,應將無形的釋比文化內涵進行有形化利用,一是依托羌寨營造沉浸式原生態羌文化體驗村,保持釋比文化原生性的同時進行文商旅融合。二是整合多種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集合手工技藝、節事慶典及傳統表演,如于文化體驗村中開展羌繡體驗、欣賞羌歷年歌舞及品嘗羌族美食。
另一方面,竭力開展羌語普及工作,創造良好的羌語傳承環境。因此,要利用電視、音頻、影視、網絡等多媒體手段來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如建立羌語語料庫,保存寶貴的羌語資料,而且通過學校開展雙語教學、社會加強輿論宣傳等措施以恢復羌語的地位和作用。
(二)創新文化基因傳承途徑
首先是搶救并保護當地為數不多的釋比,同時發揚、宣傳當地的釋比文化。一是對當地現存釋比進行檔案建立,要求具體到釋比所會的技藝,建立一份完整、詳實且可以不斷更新的檔案。同時定時定期與當地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保持聯系,根據當地釋比傳承人的最新情況對檔案進行整理、修改,不斷完善。二是在建檔調查的過程中,用相機進行視頻實錄,用口述史的方式整理記錄現存釋比傳承人的實際情況與瀕危的釋比文化。
其次,運用互聯網宣傳釋比文化,當下“互聯網+非遺”大有可為 ,“互聯網+文化”已漸成風尚,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之一,如建立羌族地區釋比文化網站、創立當地釋比文化公眾號與官網微博號,通過網絡線上宣傳當地釋比文化,與四川藏區小伙丁真聯動直播。
(三)建立文化基因保障體系
文化基因保障系統是以“整體性保護”為主要理念,從整體出發,其內涵包含了釋比文化及與之構成傳承鏈條的文化、社會、經濟、自然環境等因素的系統整體,強調必須將其所生存的特定環境一起加以完整保護。對此,筆者從政府支持、政策扶持、校地合作三個方面出發,力求構建文化基因保障系統,讓處于困境中的釋比文化更好傳承、發展。
1.政府支持
政府應建立一套綜合立體的文化保護體系,維護文化傳統正常的新陳代謝和自我更新的機制,實施點面結合,明確當地政府的主體職責,設立專門工作機構,制定相關措施,真正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形成合力的釋比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局面。
一是當地政府應將一些文化特色較突出的羌族聚居區設為重點保護區域,把釋比文化傳承機制保護較為完善的羌族村寨建為“民族文化生態村”,營造釋比文化的原生態傳承環境,鼓勵羌族居民與文化傳承人適當地進行文化創新。二是當地政府應更多地扶持建立釋比文化實體博物館,推動其成為集館藏展示、技藝體驗、文化傳承為一體的博物館。三是當地政府應大力支持搶救、記錄、完善釋比經典的工作,力求保存寶貴的羌族民族之魂。
2.政策扶持
面對釋比文化的逐漸消逝,保護傳承釋比文化無疑是發揚民族多樣性,響應文化強國戰略的路徑之一。在政策扶持方面,我國多次明確表示,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有利于維護和推進文化多樣性,使中華文化煥發生機與活力,從而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
因此,首先國家政府有關部門應充分考慮到釋比文化的特殊性,出臺相關優惠政策,給予釋比傳承人合理補助,保證當地釋比文化傳承的可持續性。其次地方政府應落實國家下發的扶持政策并監督相關部門的執行情況,如了解調查釋比的生存近況,一對一對接釋比傳承人。
3. 校地合作
首先,建立校地合作機制。校地合作是指開展羌族與民族高校、地方學校的合作,如西南民族大學、汶川中學等。一是民族高校可通過設立釋比文化基地,建立釋比研究、培訓機構,加強對釋比文化研究者或釋比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和保護,為釋比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堅強的后備人才;二是通過民族高校設立釋比文化研究相關專業,專門從事釋比文化的研究,優先錄取羌族學生,為釋比文化培養高等院校研究人才;三是在院校課程設置方面,在掌握羌語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釋比文化基礎知識有所了解,具備翻譯羌族釋比唱經的能力,能夠實地進行釋比文化調研。除此以外,在高校內開展羌族釋比文化社團的基礎上,與其他民族高校進行聯動,宣傳釋比文化。
其次,在地方學校方面,配備羌族雙語教師、增設羌族文化課程、開展羌族文化活動,如釋比文化進校園、羌族特色文化周、羌族圖片攝影展,激發新生代青年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興趣,豐富地方校園文化,承載羌族民俗內涵。
四、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四川省羌族地區釋比文化存在傳承主體斷代、文化基因內核淡化、文化教育失位的傳承困境,分析了其產生的三點原因。基于此,筆者提出了文化基因傳承視角下文化基因改造的保護機理,以期改善釋比文化的傳承困境,拓展釋比文化生態空間,并為其他處于相同困境下的少數民族提供可借鑒方案。
注釋:
①耿少將.《羌族通史》,北京:四川民族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
②李明,么加利.《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危機與應對—基于文化基因視角》,載《貴州民族研究》2018年第7期,第1頁。
③楊杰宏,《羌族口頭傳統的災后境遇及思考》,載《民族學刊》2013年第6期,第18頁。
④“3T模式”即(Tu)壤、途(Tu)徑、體(Ti)系
參考文獻:
[1]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2]耿少將,羌族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黃成龍,蒲溪羌語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4]王明珂,羌在漢藏之間[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陳蜀玉,羌族文化[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6]龍彥,陳興龍.羌族釋比經典[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
[7]文日煥,羌族釋比口述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8]黃布凡,周發成.羌語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9]李紹明.汶川大地震后羌區文化重建問題[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9).
[10]喇明英.汶川地震后對羌族文化的發展性保護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7).
[11]耿少將.地震帶上的羌族與震后羌文化重建[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3).
[12]陳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碎片化及其對策[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
[13]蔡文君.淺論羌族語言面臨的困境及搶救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08(6).
[14]李明,么加利.現代化進程中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危機與應對——基于文化基因視角[J].貴族民族研究,2019(1).
作者簡介:楊靜(1998-),女,羌族,四川理縣,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文化;周星君(1986-),女,四川安岳,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少數民族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