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中,陜西省以3009455件/套,7748750件文物位列全國第二位,是當之無愧的文物大省。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文物數量2216169件/套,5273235件,位居陜西之首。本文結合西安市普查數據對轄區的文物保護現狀進行了分析,歸納和總結文物保護所面臨的困境,并提出了相關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西安市;可移動文物;普查;文物保護
【中圖分類號】G2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6-208-04
【本文著錄格式】譚銀萍.淺談西安市國有可移動文物保護的現狀——以西安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6):208-210,213.
引言
在五千年絢爛的文化歷程中,文物作為中華文明的歷史見證者,是重要的國家財富和文化財產。文物普查是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文化遺產的基礎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先后于20世紀50年代、80年代和2007—2011年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2012年在繼“三普”之后,我國首次針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又一調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它是在開創文化遺產事業繁榮發展新局面的背景下進行的,旨在全面掌握我國文物資源、加強文物保護、建設文化遺產強國。
一、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對文物保護的意義
一是開展可移動文物普查,全面了解我國可移動文物的基本情況,是文物保護的基礎和前提。通過普查,可以全面了解國有可移動文物的地域分布狀況、不同時期不同類別文物的收藏情況、文物的保存現狀和修復情況。
二是掌握可移動文物現狀,為科學制定保護政策和規劃提供依據。對文物基本情況的詳細調查,可以最直接地了解文物的完殘程度、保存狀況和修復情況等信息,全面掌握文物現狀,合理推進可移動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并在此基礎上,針對各文物收藏單位的館藏文物保管情況,建立、完善預防性保護體系。
三是健全文物登錄備案機制,這是保障文物安全,加強文物保護管理的迫切需要。通過文物普查,對國有可移動文物統一進行編號登記,實現文物資源標準化、動態化管理,有利于文物部門和公安部門同時進行監管,共同確保文物安全。
二、西安市國有可移動文物保護現狀分析
從2012年普查試點開始直至2017年正式普查順利完成,
西安市經過6年多的努力,基本摸清了全市可移動文物的數量與分布,掌握了全市文物的家底。根據參與西安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112家文物收藏單位,基本摸清了西安市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情況。
(一)區域文物保存狀況
1.不同區域文物保存狀況的統計分析
西安市蓮湖區、閻良區、高陵縣、雁塔區、新城區、臨潼區保存狀態穩定與已修復的文物藏品數量均超過本區域文物總量的85.00%,屬于文物保存狀況良好的區(縣);未央區、藍田縣文物藏品保存狀態穩定的數量超過50.00%,屬于文物保存狀況普通的區(縣);戶縣、周至縣、灞橋區、碑林區、長安區需要修復的文物數量均超過本區域文物總量的55.00%,需要加大文物保護力度(表1)。
2.區域內不同保存狀態的文物數量和比例
西安市的文物保存狀態以蓮湖區、高陵縣、雁塔區、臨潼區為最好,狀態穩定和已修復的文物均超過本區域文物總量的90.00%。長安區、戶縣、周至縣、灞橋區、碑林區需要修復的文物數占本區域文物總量的百分比分別為90.15%、71.11%、66.33%、63.01%、59.58%(圖1)。
(二)西安市市屬、區(縣)屬的國有博物館文物保存現狀分析
西安市市屬的國有博物館和區(縣)屬的國有博物館,是收藏西安市可移動文物類別最齊全、數量最巨大的文物收藏單位。這兩類收藏單位的文物涵蓋了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所有文物類別,文物級別高,文物年代跨度大。通過對這兩類文物收藏單位的分析和統計,基本能夠反映西安市級和區(縣)級歷史類文物的收藏狀況。
西安市市屬國有博物館(含保管所)包含西安市鐘鼓樓博物館、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保管所等12家文物收藏單位(表2)。通過對這12家文物收藏單位的116903件/套文物的統計,詳細計算了文物的四種保存狀態的數據,即“狀態穩定,不需修復”“部分損腐,需要修復”“腐蝕損毀嚴重,急需修復”和“已修復”。通過統計后發現,“已修復”的文物只有508件/套。
同時,對西安市區(縣)屬的國有博物館進行了統計后發現,這類博物館包含周至博物館、長安博物館、戶縣文管所等21家文物收藏單位,文物總量21976件/套,但是“已修復”的文物只有57件/套。這就意味著,西安市市屬和區(縣)屬的國有博物館已修復的文物占其文物總量的0.000088%。而“部分損腐,需要修復”和“腐蝕損毀嚴重,急需修復”的文物還有一半左右。我們在進行普查的過程中發現,西安市市屬博物館的文物保存條件稍好些,基本上能做到有專門的文物庫房,庫房內有恒溫恒濕控制,有專門的庫管人員,專人專職。但區(縣)級的國有博物館庫房的條件相對較差,庫房面積很小,只有簡單的貨架來擺放文物,很多文物沒有裝匣盒,裸露放置使塵土積累較多。庫管人員同時要負責業務研究、日常接待等多項工作,工作量很大。
在普查中還發現,很多國有博物館并沒有文物修復部門,一些區(縣)的博物館也沒有配備專業的文物修復人員。如果有文物需要修復只能將文物送去省市的文物修復中心,自己單位無法修復。用于文物修復的專項經費也很少,甚至一些單位并沒有申請。人力、財力和庫房條件都制約了文物的保護和修復工作。
(三)西安市不同類別文物保存狀況
西安市可移動文物普查的27萬余件/套文物中,歷史文物數量最多,超過16萬件/套,其次為8萬余件/套的古籍圖書,接著是檔案文書、自然類藏品、館藏非文物和標本化石。其中,歷史文物中以碑帖拓本、陶器、錢幣數量最多,總數超過9萬件/套,其次是銅器、雕塑造像,數量均超過1萬件/套。
1.無機質文物的保護
西安市的無機質文物以陶器為主。陶器質地疏松,多孔隙,吸水性強。灰塵、有害氣體及紫外線也對陶器保護非常不利。因此,陶器需要保存在一個溫濕度比較恒定的環境中,展廳和庫房都必須保證空氣中無塵無煙。在對西安市文物進行普查的工作中發現,級別較高的陶器多數在展廳陳列,展廳環境較好,能達到陶器保護的要求,但是由于陶器數量巨大,大多數陶器都堆放在庫房,排列緊密,還有許多未能拼接的陶片也都散落在庫房文物架上。
2.有機質文物的保護
西安市文物藏品中,古籍圖書和碑帖拓本藏量也是非常大的,這兩類文物作為有機質的紙質文物,保存狀況也不容樂觀。
西安市可移動文物普查統計的古籍圖書中,民國時期的圖書占了很大的比重,藏量較大有陜西省圖書館與陜西師范大學、西北大學和西北政法大學這三家高校的圖書館,其藏量總數占到整個西安市民國時期圖書藏量的90%以上。經統計,需要修復的圖書占到了77%,而已修復的圖書卻是0件/套。碑帖拓本的保存情況也不容樂觀,需要修復的碑帖拓本占到了80%以上,而已修復的僅有5件/套。在普查中發現諸多民國時期的圖書都已經出現了泛黃、變脆和掉渣的現象,這正是由于紙張纖維素的光降解和木質素的氧化作用導致的。碑帖拓本除存在紙質本身的老化問題外,還有諸如墨跡褪色和紙張粘連、破損等現象。未裝裱的碑帖拓本大多折疊放在牛皮紙制的檔案袋里,無法起到防霉、防潮、防蟲等防護作用,同樣不利于保護。
三、西安市文物保護存在的問題
經過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實地調查了112家文物收藏單位。市級的文物收藏單位因為基礎條件較好些,文物的保護力度就強些;區(縣)級的文物收藏單位由于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原因,在文物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就相對突出一些。
庫房的保存條件是直接影響文物保護的因素,區(縣)收藏單位和非文博收藏單位的庫房條件比較簡陋,只有簡單的文物架來擺放文物,沒有封閉的保管柜,做不到基礎性的防護;有些文物收藏單位的庫房沒有溫濕度控制,也沒有對自然光中紫外線的避光措施,對微生物及蟲害的防治也未能周期性、持續性的進行。
另外各區(縣)級的文博單位工作人員數量有限,專門從事文物保護的人員更加缺乏。一些單位從事庫房管理的工作人員兼顧文物保護職責,甚至沒有專門從事文物保護和修復的人員。而行政事業單位、宗教機構、圖書系統這類單位的專門工作人員就更少了。對在職人員來說,繼續學習和深造的機會偏少,國家和省市的相關培訓滿足不了當前工作的需要。
最后是財力投入的問題。國家對文物保護的專項資金中,可移動文物保護經費多用于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館藏一、二、三級珍貴文物的保護。對一般文物、非文博系統收藏的文物,投入的經費相對較少。
四、意見和建議
面對此次文物普查所發現的文物保護面臨的問題,應該支持各地改善收藏單位文物保存環境和條件,加大預防性保護和文物修復力度。
首先,針對庫房問題,建議健全文物保護基礎建設保障制度,扶助基層單位的文保設施建設,提高全省的硬件水平。新增庫房和配備相應的設備,安裝可自動調溫調濕的空調系統;盡量避免采用自然光照明,避免紫外線對文物的損害,如果采用自然光,則必須采取避光措施,避免日光直射;要更新庫房文物柜,淘汰簡單的文物架,文物需裝匣入柜,密封保存,做到防塵隔潮;文物進出庫時要進行蟲害檢查,避免害蟲在庫房內孵化、繁殖、發育。文物收藏量大的、級別較高的博物館要運用現代化的數字化管理手段進行文物的保管和保護,建立數字化庫房,對庫房環境和文物動態進行實時監控。
其次,要加強文物保護人才隊伍建設,從數量到質量全面提升文物保護人才素質。有計劃、有步驟、有層次、有梯隊地培養文物保護科技人才隊伍,是文物保護事業的基本保障。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決定了未來的文物保護科技人員的構成,更決定了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是否能順利、有序、高效、持續地向前發展。建議文物主管部門多舉辦文物保護與修復培訓班,培養基層文保人員,提高基層文物保護科技水平。多組織文物保護巡視專家組,深入基層進行技術指導,為基層單位出謀劃策保護文物。
最后,積極協調各級政府落實保護責任,將文物保護納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文物保護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國家文物局普查統計顯示,地市和區(縣)級管理的可移動文物占全國文物資源總量的53.93%,應重點加強其文物行政部門的管理職能。加大對基層單位和邊遠地區的文物保護經費投入,加大對文物保護實驗室建設和儀器設備、修復材料的經費投入。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國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N].中國文物報,2017-04-07.
[2]陜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領導小組.陜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報告[R].2017-4.
[3]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手冊[R].2013.
[4]胡繼高.當前文物保護科技發展中的人才培養問題[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1).
作者簡介:譚銀萍(1988-),女,陜西咸陽,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博物館與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