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維 張輝
【摘要】本文提出了“云上博物館”的建設思路,并以唐十八陵數字化保護與傳播的為例,闡述了建立“云上博物館”的重要意義,給出了整體構想以及設計理念,以互聯網思維引領,建立以數據為核心的基本設計方法,從數據的采集、數據管理、傳播平臺的搭建、內容的制作與分發各個環節進行了論述。為在時間和空間上難以建立實體保護機構的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播提供了新的方法。
【關鍵詞】云上博物館;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傳播;唐陵
【中圖分類號】G2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6-202-03
【本文著錄格式】董維,張輝.“云上博物館”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中的應用——以唐陵為例[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6):202-204.
我國現存的大量文化遺產散落在田野中,以陜西關中唐十八陵為例,從乾陵到泰陵東西跨度約140千米,十八座帝王陵墓分布在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如今僅有乾陵、昭陵、橋陵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景區或者是保護區,大量的陵墓遺址都散落在田間地頭,無法建立起一個實體博物館對其進行有效的整體保護,信息技術為文化遺址的保護找到了全新的路徑。
一、建立“云上博物館”的現實意義
(一)文化遺產的永久無損保護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不斷進步,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是近年來全世界共同的研究重點,其基本研究方法是通過各種先進的數字化手段,針對不同的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信息采集工作,以期達到數字化保護的目的。數字化保護研究興起的重要原因是實物保護技術只能延緩文化遺產的自然消亡,傳統的修復手段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經常出現保護性破壞的現象,為了永久的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數字化的無損性與永久性具有傳統方法所不具備的優勢。
(二)文化價值的傳播意義
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是手段,保護本身并不是目的。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應當是凝結在文化遺產上的文化價值,所有的文化都需要有效的傳播才能充分體現其價值。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不僅為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了全新的方法,還使得文化的傳播有了更為先進的方式,將過去難以傳播的文化信息得以連接、再現、創生從而全面“活化”文化遺產。
以唐簡陵為例,目前僅殘存三座雕塑在朱雀門的司馬道上,周邊全是覆蓋果樹的農田,在除冬季外的時間將雕塑全部遮蔽,這些相對并不完整的文化遺產,作為個體并不適合開發成旅游資源供人參觀,然而作為晚唐時期重要的代表陵墓,其文化價值仍然是十分巨大的,數字技術的出現使得觀者得以同時瀏覽各個時期的唐陵雕塑,在唐代社會演變的背景下比對雕塑間的各種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獲取的速度,在有效的傳播中充分釋放了簡陵的文化價值。
二、“云上博物館”的整體構想
2017年以來在《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指引下,全國范圍內的博物館為了使文化信息得到有效的傳承,均開展了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工作。智慧博物館的建立全面改變了傳統博物館的展陳甚至是管理運行模式。然而智慧博物館只是對實體博物館的改造,“云上博物館”則需要完全以信息化的視角重新構建虛擬博物館的建設思路。
(一)博物館互聯網思維的轉變
傳統博物館的定義強調博物館是關于見證“物”的機構,博物館運維的基本關系是“人—物”二元關系。數字博物館與智慧博物館的建設,都是在傳統博物館的基礎上,以信息化為手段發展形成的,仍然是以博物館的“物”為核心,數字化手段的引入使“物”的呈現方式多樣化、更加友好,其目的還是為了拓展藏品展陳場域、改善觀看環境。然而信息化的能力在文化遺產保護特別是傳播的能力并沒有得到完全的釋放,因此頂層思維的轉變就顯得十分必要。
博物館的信息化只是數字技術對文化遺產在傳播層面的提升,真正完全釋放信息化科技的潛力就要從根本上轉變成互聯網思維,從“人—物”的二元關系轉變成以數據為中間媒介的“人—數據—物”的三元關系,建立真正的信息化博物館而不僅僅是博物館的信息化。
從數據核心出發,脫離傳統博物館的運維思想,設計一套全新的互聯網博物管數據管理體系、內容制作標準、線上展陳方案是整個“云上博物館”整體構想的核心內容(見圖1)。基于數據的空間時間延展性,使得原本并不適合建立景區和實體博物館的大量文化遺產有了全新的傳播平臺,還可以將現有博物館的藏品以各種主題在時間的軸線上設立時間跨度大、空間場域廣泛的“云上博物館”,徹底擺脫空間對文化傳播的束縛,實現文化價值的全時空傳送。
(二)“云上博物館”的數字化整體保護思路
以唐陵為例,已經建立起來的景區中,乾陵作為中國帝王陵墓景區的代表在實體上的確達到了對盛唐墓葬、服飾、生活等諸多面向文化傳播的目的,然而唐文化不僅僅是盛唐文化,唐代帝陵墓葬形制的形成與確定、服飾禮儀的變遷、由盛轉衰的審美風格等海量內容僅僅依靠一個陵墓的展示是很難體會的。盛唐時期最后一座陵園唐橋陵的陵園石刻體量和精美程度就遠好于中唐時期的唐泰陵,這兩座陵墓的主人唐睿宗李旦與其兒子唐玄宗李隆基之間剛好經歷了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由此可見作為一個整體的唐代帝王陵群體其蘊含的文化傳播價值是單個陵墓難以比擬的,從信息量上來說唐陵作為一個整體不是簡單的陵墓相加,在文化價值上具有非常明顯的乘數效應。
數字化整體保護方法的設計思路突出了數據作為信息傳播媒介的核心地位,數據來源于對物與空間的采集,人通過數據與物和空間產生關系,進而產生新的信息用于迭代整個數字化整體保護方案的設計,因此這個方法并不是一個靜態的設計方案,伴隨著不斷的傳播和推廣,其方案本身應是不斷優化的。整個方案主要涉及四大方面,分別是規范化的數字采集方法、集中化的數據管理體系、全新的內容制作與發布體系、用戶反饋系統。
三、“云上博物館”的建設方案概述
(一)規范化的整體數字采集方法
野外散落的文化遺產其本身作為數據采集的對象是十分不完整的,而且很多遺產所在地工作條件十分艱苦,陵園通常遠離城市往返距離路程較長、絕大多數的陵園石刻周邊不能實現供電,加之通常數字化采集設備價格昂貴,因此對與每次工作進行有效的規劃可以使得數字化保護工作目標明確、有的放矢。目前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數字化保護方式眾多、掃描團隊人員專業越來越多樣,各種技術工種之間的配合也決定了元數據的質量。即便是實現了規范化,其采集數據本身還具有容量大、非結構化、多樣性和冗余度大,即“多源異構”的特點。
為了實現數據庫錄入的標準化,數據在采集的時候就應該注重規范化的設計。規范化的采集方法使得以文化遺產保護為目的的數據采集有法可依,真正實現目標明晰、質量可控、標準化管理的目標。采集方法的規范,是對所有環節以及整個流程的規范,具體應當包括以下五個方面:權責明晰的人員組織架構;設計完整的采集流程;謹慎細致的設備管理;詳細具體的作業指導;嚴格周到的質量管理。除此之外在數據的存儲層還應對元數據的結構進行轉換、清洗、抽取等工作,最終實現文化遺產元數據的標準化。
(二)集中化的數據存儲
數據庫是“云上博物館”的核心后臺,所有采集的數據均要進入數據庫進行管理,目前在數據庫管理方面,有很多成熟的方案可供使用,比如開源的MySQL數據庫,體積小、運行速度快、在Web應用方面是最優秀的關系型數據庫軟件。文化遺產的數據庫,通常都是關系型數據,數據特點是數據體積比較大,數據來源比較復雜。因此對于數據庫的表與表的關系設計是整個數據庫設計的核心。
以唐陵數據庫為例,采集端的數據既包括傳統的數字圖像與視頻,還包含三維掃描的模型數據、地理信息、人員、時間、雕塑等類別多樣且體積巨大的數據,如三維掃描的一個蹲獅,其數據文件就在60GB—150GB,如果以雕塑單體作為數據索引點,那么又存在大量數據的索引重復的問題。在內容端有游戲、虛擬現實模型、增強現實、短視頻、動畫片、論文、線稿等大量經過制作的內容數據。
數據庫還應該有完備的權限管理,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成果本身并不應該是封閉的,應當是開放的,封閉的數據其本身只有檔案的意義,開放的數據才會實現數據信息的增值。不同的用戶需要有不同的權限才可以執行查閱、錄入、維護、刪除等操作,還可對開放供下載的數據精度有所區分,對數據的使用也可溯源。
(三)全新的內容制作與發布體系
1.整體的內容展示平臺
雖然現在互聯網的前沿研究是去中心化,但在文化遺產與傳播領域卻不盡然,以唐十八陵為例,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一組典型代表,因為具有文化概念上的整體性,以及相應地在地理位置上的相關性,如果唐十八陵要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那么作為一個整體,十八陵缺一不可。可見唐十八陵作為一個整體其價值和意義是遠超過個體的,因此仍然應當建立一個具備完整信息的“云上博物館”,在這個傳播平臺中,既有宏觀的陵墓整體地理信息,也有微觀的紋飾、服飾等細部特征,還應當有大量學術型的研究成果,提供“信息化一站式服務”,讓抱有不同需求的觀眾來到平臺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內容,希望了解的有關唐陵的所有信息都可以被檢索到。
目前正在建設的“云上大唐”數字傳播平臺,正是一個集中展示十余年唐十八陵數字化研究成果的展示平臺,將所有唐陵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展陳。在時間的縱向上系統的展示唐代帝王陵墓風格的變遷,由此可以揭示唐代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風貌、審美取向等信息,平臺集成了大量對服飾、紋樣、雕塑形態的研究成果,還可以足不出戶的游覽唐陵、觀看歷經千年仍然屹立不倒的唐代雕塑。
2.多元化的內容分發體系
目前,整個傳播領域都面臨著碎片化傳播的趨勢,最近兩年短視頻、微傳播等領域的不斷興起,對傳統媒體沖擊巨大。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播這個范疇,不應當對碎片化的內容持否定的態度,應當認識到這是傳統文化提升自身傳播價值的重要機遇。對大量的數據進行二次加工,用藝術的手段創作出大量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并且通過各種內容分發平臺進行傳播,充分發揮平臺傳播的社交屬性,最終實現對整體傳播平臺的引流,本質上仍然是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
四、結論
空間是文化遺產傳播的最重要的制約條件之一,實體博物館受限于展陳面積不能展示所有藏品,大量文化遺產分布在十分廣闊的空間里,無法開展有效的文化價值傳播,凝結在文化遺產上的很多信息都靜靜地埋沒在庫房、農田里,然而數字化技術以及以5G技術為代表的高速互聯網技術提供了全新的保護與傳播渠道。
建立“云上博物館”首先應該轉變思維,以互聯網的思維構建虛擬博物館,而不是將博物館數字化改造。突出以數據為核心的設計理念,對文化遺產進行整體的數字化保護研究,充分發揮數據可以跨越空間地域的特征,以敘事邏輯設計“云上博物館”的交互體驗,創作大量的傳播內容,運用多種傳播手段,用信息技術為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賦能,從而達到在新時代“活化”文化遺產、保存民族集體記憶、促進文明交流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春法.關于智慧博物館建設的若干思考[J].博物館管理,2020(3).
[2]李嶸. 整體性原則在唐陵保護中的實踐與思考[D].西安:西北大學,2008.
[3]張輝.重大社會變遷下的唐陵雕塑[J].美術,2012(9).
[4]張小朋.智慧博物館核心系統初探[J].東南文化,2017(1).
[5]張琴,黃凱,袁佩玲,楊青,鄭世玨.楚國數字文物分布式數據庫設計.[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8(8):192-194.
[6]李海梅.“互聯網+”視野下博物館的智慧管理[D].廈門:廈門大學,2018.
[7]李姣.智慧博物館與AI博物館——人工智能時代博物館發展新機遇[J].博物院,2019(4).
[8]馮乃恩.博物館數字化建設理念與實踐綜述——以數字故宮社區為例[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7(1).
[9]茍文博.基于MySQL 的數據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J].電子設計工程,2017(3).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地圖集》陜西分冊(上)版[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0]劉潤.互聯網+[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
[11]Creating Smart-er Cities: An Overview[J]. Sam Allwinkle,Peter Cruickshank.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 2011(2).
[12]Farazis .Digital approaches for public outreach in cultural heritage: The case study of iGuide Knossos and Ariadnes Journey(Article).[J].2012-12-14
[13]Smart Cities in Europe[J] . Andrea Caragliu,Chiara Del Bo,Peter Nijkamp. Journal of Urban Technology,2011 (2).
作者簡介:董維(1983-),男,陜西西安,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影像藝術與信息設計;張輝,教授,研究方向為影像藝術與信息設計;張輝(1971-),男,陜西西安,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為影像藝術與信息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