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設計藝術專業采風課程是一門極具專業特點的實踐類課程。如何借助于云南少數民族地域文化特征,將這門專業課程有效開展起來,是本文探究的主要內容。筆者希望通過一定分析與研究,進一步明確采風課程在云南地域開展的優勢所在,以及對如何有效開展采風課程進行一定的闡述,有助于設計藝術專業采風課程的發展。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設計藝術;采風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6-121-03
【本文著錄格式】馮黎金.基于云南少數民族地域及文化的設計藝術專業采風實踐課程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6):121-123.
隨著時代的進步,設計藝術專業的發展,采風已經成為設計藝術專業一門必不可少的實踐性課程,從教學實踐上來說,采風可以培養學生收集素材、整理資料并進行總結和再創作的能力,鍛煉學生能力,開闊自己的視野,從精神上增強集體榮譽感、愛國主義情感和社會責任感,從思想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和品質。
一、設計藝術專業采風現狀
設計藝術專業采風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專業基礎課程,然而對部分院校設計藝術專業而言,受管理模式及固有教學思維的影響,相關教師總會單純的認為這種課程很好教學,不值得重視,從而基本不會進行課程設計,更不重視課程安排,只是按照慣性思維,按部就班的把學生帶到采風點,布置任務給學生,要求每天練習速寫、色彩、攝影等,每天規定一定的作品數量即可,只要最后安全把學生帶回學校就完成任務,流于形式。
如果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很多學生對采風課程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認識,多數同學對采風的理解認識還很膚淺,認為無非就是在采風期間拍攝一些照片,繪制一些繪畫,記錄一些見聞,收集一些素材,回來后再做設計創作,整個采風過程起到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作用。甚至有的同學認為采風就是鄉村旅游,采風期間可以離開學校,這段時間不用按時上下課,特別是云南旅游資源眾多,在此期間只要完成老師布置的攝影、速寫等一些作業就可以,其他時間可以游山玩水。
正是因為一方面教師對專業采風課程教學實踐的認識不足且沒有責任心,另一方面學生對采風課程的膚淺認知行為,致使采風效果并不理想,無法達到專業課程設置預期。
二、設計藝術專業采風課程建設構思
筆者經過多年的采風教學,多次帶學生采風,對此課程進行過較長時間的教學實踐與研究,認為采風課程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也是一門專業實踐難度極大的課程。在整個采風過程中帶隊教師責任重大,教師不僅僅要用專業的教學態度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完成專業教學指導工作,同時也需要注重對學生政治、思想、精神上的教育。教師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對采風課程內容進行豐富和強化,讓學生走出舒適區,脫離商業氣息濃厚的民族旅游景點,深入到地州偏遠民族山村,真正體驗生活,與民族同胞同吃同住,進行深度交流,感受當地民族風貌,了解當地民風民俗,主動探索當地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等,這樣的采風,能讓學生在精神上得到洗禮,思想上得到升華。對學生培養民族文化感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重要影響。因此,在整個采風的課程設計上,要進行全局分析和設計,明確教學目標,課程內容需要進行細致的方案設計,才能在實施過程中取得好的效果。
(一)采風課程前期規劃設計
采風前需要做好采風實施方案與課程設計,還需要做好學生思想和安全教育等準備工作,這些歷來是采風前的常規準備工作,采風方案需要提前踩點,針對學生需要前往地點與當地政府聯系,最好能提前實地考察并做好行程計劃與預案。
云南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是中國民族種類最多的省份,除漢族外,人口在6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就有15個,在設計專業中也有一些少數民族學生,省外學生對云南少數民族,特別是云南特有的少數民族基本不太了解,還停留在課本或圖片介紹的初步認識階段,只知道有這個民族,但對這些民族的生產、生活、服裝、服飾、語言、建筑、舞蹈、習慣等文化傳統并不了解,特別是一些在云南分布較廣的民族,形成多個系別,不同地區、不同村落彼此之間在文化傳承與呈現上也會有所差別,如云南彝族就有多個支系,有著不同的自稱和他稱,他稱中的“紅彝”居住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花腰”彝族則居住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對學生來說更加復雜,這正是采風中需要深入了解和學習的。云南這片美麗的土地上孕育了眾多的民族,這些民族的傳統文化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作為當地院校,民族文化資源地域優勢明顯,應當主動對其進行學習、記錄和研究。
第一,確定采風主題,選定采風地點。每條路線所涉及的民族及村落均有一定特色,在這些路線上散布著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村落,在采風線路規劃上選取二至三個合適村落作為采風主要地點,以這些村落的少數民族文化考察為主題,雖然村落并非旅游景點,但是經過政府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家家戶戶都住進了新房,完全有能力接待學生吃住。以筆者近年所帶采風教學為例,選點主要是滇東南、滇南、滇西南和滇西方向上的采風點,例如:滇東南地點選擇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馬關縣,這里分布著壯族、苗族、彝族、瑤族和傣族村莊,是本校對口幫扶的貧困縣,現在已經摘帽,但幫扶時期駐村扶貧工作隊與當地政府及村民交流較多,為采風打下堅實的群眾基礎。滇南以景洪市小孟養鎮為起點,分布著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布朗族、基諾族村莊。滇西南以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為起點,這里分布著傣族、拉祜族、佤族村莊。滇西北沿線旅游點眾多,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大理市、麗江市更是聲名遠播,是云南最早文化發祥地之一,雖然可以徒步,但存在交通安全隱患,主要以直達目的地為主,如麗江市下轄的永勝縣六德傈僳族彝族鄉,就有彝漢融合的結晶——他留文化,學生到此地采風實踐時,記錄和拓印了大量神道牌,進行學習研究,此地并非熱門旅游景點,但卻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區。由此可見,少數民族文化為設計藝術教育發展提供土壤,如何選擇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與總結的。
第二,明確采風生活細節,提高學生思想、安全以及民族團結等意識。學生對采風充滿新奇與期待,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很少能吃苦,且個性較強,缺乏團隊協作意識,采風前召開動員大會及安全思想教育,要提前告知學生,采風時交通車只送達鎮一級,在此期間學生需要自帶睡袋和采風設備,負重徒步進村,每到一地就按照預案,以小組為單位,由當地村委會分配到村中各家各戶,一般分為6—8人為一組,設組長、副組長、聯絡人,方便教師集體通知與聯絡,教師也會與其中一隊同吃同住,做到同甘共苦。每個村停留4—5天左右,根據采風任務進行調整,并在間隔大約10—20千米的村落作為下一站落腳點,徒步前往。學生要尊重少數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做到“入鄉隨俗”,云南各少數民族都熱情好客,特別一些非旅游區,雖然當地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是基本都能聽懂漢語,年紀大的老人如果說漢語,地域口音會較重,在交流時要有耐心,云南本省同學在交流上困難較少,可主動為省外同學翻譯,同學可以在交流對話時學習一些當地日常用語,可以增進彼此間關系。采風期間要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僅要求學生幫村民一起做飯,飯后洗碗,還要幫助村民做家務,做到村民吃什么同學就吃什么。做好這些安排,從采風生活體驗的角度來說,鄉野徒步能磨練學生意志,拓展視野,親近自然,培養學生吃苦耐勞,互幫互助的同學情誼。共同生活能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協作交往能力、溝通對話能力。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了解和學習少數民族生活,挖掘和研究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在思想上增進民族文化認同感。
(二)采風課程實踐內容安排
設計藝術專業培養的是應用型人才,在采風實踐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各專業的特點分別指導和安排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發揮專業特長,宣傳弘揚民族文化,從而更好的建設地方經濟和服務社會。
1.制定詳實的實踐內容
專業實踐上可以安排學生考察學習當地民風民俗,在訪談及交流中了解民族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傳統手工技藝、曲目、音樂、舞蹈、服裝服飾、建筑以及民族風俗等,并使用攝像、攝影、速寫、錄音、筆記等方式進行資料收集。對設計專業不同專業方向可以有所側重,例如:數字媒體、動畫設計可以收集民間傳說及民族神話故事創作動畫,用攝像方式記錄民族生活,民歌曲調、舞蹈、風俗習慣與生產生活等,制作微紀錄片和資料保存;服裝設計專業可以用攝影記錄民族服裝服飾,用圖案紋樣、飾品等資料進行創新創作;環境設計可以研究民族建筑,實地丈量民居民房,進行特色民族村落規劃與民族民居設計;視覺傳達可以進行民族故事插畫、圖案紋樣研究設計,當地土特產包裝宣傳設計。有相機的同學還可以進行紀實攝影拍攝。從各方面進行民族主題設計創作。
2.策劃實地的體驗活動
在采風教學實踐中,不能單純進行專業實踐,還需注重學生精神思想上的教育,因此,要豐富采風內容,增加學生行為體驗,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事例,改變以往采風枯燥單一的寫生方式,豐富采風體驗,讓學生從行動上、思想上積極主動與村民相處和交流,建立民族情誼,以此來增強彼此間同屬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文化認同。
第一,入戶訪問調查,獲取一手創作資料。學院與當地政府一起合作,根據政府需求,設計制作經濟、生產、生活等調查表格,并分配到各個小組,學生按照村寨戶籍人口進行入戶調查,完成調查內容資料填寫。通過入戶調查,學生對當少數民族地生產生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認識。
第二,走進鄉村學堂,感受純真需求。組織學生與當地村鎮小學協同進行手拉手及教學活動,讓學生走進鄉村學堂,利用自己專業特長,到小學為孩子們上課,學生提前與學校教師一起,針對教學時段需要講述的課程內容、教學思路及課間游戲等進行設計,融入到當地孩子的學習中,從思想上及行動上讓學生體驗教師生活,提前引導和鼓勵同學畢業后從事農村義務教育工作。
第三,協同村民勞作,記錄民族文化。學生吃住在村民家中,每餐吃的菜都是村民自己地里種的,而一些來自城市的同學,并沒有干過農活,基于此,老師帶領學生,根據各小組所住村民家的田間勞作計劃,抽出一天時間,跟隨主人從早到晚,下地參與勞作,讓同學感受田間勞作的辛苦與收成的喜悅,體會糧食的來之不易,從而養成節約糧食的好習慣。
第四,開展聯誼活動,增進民族團結情感。每次離開一個村落前,教師提前組織學生進行匯報,針對學習、生活及思想情況進行反饋總結,并組織同學與當地民族開展聯歡,離開的頭天晚上,同學們自己分組準備節目,村民也穿著民族服裝,唱跳傳統節日歌舞,這樣的活動,讓學生與村民的情誼在聯歡中升華。
(三)采風課程后續延展工作
經過十幾天的采風,學生會有不同程度的收獲,如何對資料進行整理和總結,如何進行設計與研究,成為采風后續工作,最終體現設計藝術專業采風實踐課程教學成果。
1.展示采風成果
采風回程后,教師既可以開始組織學生對采風資料進行整理,通過教師指導,對收集資料提煉與總結,形成速寫、照片、視頻和采風報告等作品,并以匯報展覽等多種形式向廣大師生展示,匯報展覽是一種好的民族團結案例展示。采風成果展示一方面擴大了采風活動的宣傳,讓廣大師生對民族地區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生態有了一定了解;另一方面學生通過采風實踐可以感悟到收獲是什么,同時也增加了學生對云南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的認識,從而加深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
2.利用采風資源進行專業創作
除了對采風進行匯報總結,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對采風中一些題材進行深入研究,創作出更加專業的設計作品,甚至可以將一些提煉出來的民族元素和符號帶入到創新設計作品中及其他課程當中,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研究興趣,創作相關作品和撰寫相關論文。特別對一些即將消失的民族文化,應該引起重視,進行“搶救性”資料保存,這些寶貴資料也將成為學生創作靈感的源泉。由此可見,采風對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對宣傳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也有著促進作用。
三、結語
通過對采風的課程設計,采風能有針對性、有目的性的指導學生進行采風,深入民間挖掘和積累豐富的民族藝術素材,從而進行設計作品創作,繼承和弘揚民間民族優秀傳統藝術文化,學生不僅鍛煉了身心,而且正確了解和認識了少數民族民風民俗,從而學會尊重和欣賞少數民族文化。在采風中與少數民族同胞同甘共苦,可以強化民族情誼,從而達到“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目的,相互增強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對偉大祖國的自豪感,進一步提高認識,形成民族文化認同思想,從而促進民族團結。
參考文獻:
[1]陳家.開闊藝術視野 傳承民族文化——談高校音樂專業學生田野采風[J].大舞臺,2010(6):189-190.
[2]王俊民.談高校設計藝術學生的“采風”生活[J].藝術教育,2008(8):114-115.
[3]郭杰.藝術采風教學對于設計專業的影響芻議[J].藝術研究,2013(3):94-95.
作者簡介:馮黎金(1979-),男,云南玉溪,講師,研究方向為影視動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