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結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代,實現書法藝術繁榮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必須引導國人正視書法藝術的民族意義,不斷提升書法藝術繼承發展的思辨力,通過完善書法藝術教育體系,廣植書法藝術的生命之樹。
【關鍵詞】書法;時代;前行;可能性
【中圖分類號】J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6-132-03
【本文著錄格式】王琳臻.小議書法藝術在時代背景下的負重前行及可能性[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6):132-133,144.
引言
《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的一篇文章,對筆者觸動很大。作為一名書法學專業的本科生,出于專業的敏感以及日后從業的展望,一段時日以來,對書法藝術在時代背景下負重前行及可能性這個課題有了更多的思慮。
我國的國門不斷地被打開,是從19世紀中葉清朝爆發鴉片戰爭開始的,西方的科技和文化越來越多的影響、滲透到國人的生活之中。特別是近40年,在全球化不斷演變、整合、發展的境遇中,中華傳統文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思想觀念和文化觀念的沖擊與腐蝕,加之科技的迅猛發展,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似乎難以追上時代的腳步,逐漸遠離大多數國人的生活。譬如,非遺項目薌劇、提線木偶等,曾經那般的熱鬧輝煌、一呼百應,現如今只是在傳統節日時偶爾閃現。臺上在演戲,臺下看戲的卻寥寥無幾,經過戲臺的路人成百上千個,視若未見。這就是傳統文化的窘境。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節點,在中西文化交融、科技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努力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正視書法藝術的民族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該文中明確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1]古老的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詮釋著自強不息而又謙遜中和的民族精神魂魄。自有文字以來,書法藝術便承載著實用與審美的雙重使命,在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勵精圖治的歷史長河中功不可沒。中國的書法史便是中華文明的發展史。2021年4月,曲阜師范大學書法學院組織學生到河南、陜西兩地專業實習考察。先后走進偃師、千唐志齋、咸陽昭陵、寶雞、漢中和洛陽的博物館,看到了夢中的青銅器、秦磚漢瓦;還步行于中華石鼓園、石門棧道、西安碑林和龍門石窟,感受著漢字碑刻的魅力……其景其情,撼人心魄!先民的智慧及其呈現的如此優秀的文化遺產無不令人敬畏!我們對書法五種字體及其相關學科文化的學習、研究,由表及里,從技及道,沉潛于古人的智慧,取精華去糟粕。如此踐行,既是繼承,也是為書法藝術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發展探尋更多的可能。
在古代的中國,毛筆是人們唯一的書寫工具,書法依附于漢字而為藝術,漢字書寫與書法藝術相融互映。而當今我們對文字的呈現已不僅僅局限于書寫了,無紙化辦公的普及成了常態,書法藝術幾乎與人們的日常書寫剝離了。哪怕是干部開會、學生聽課做筆記,寫的機會并不多,提筆忘字、筆順無序、造字粗陋的亂象可是越來越多,即便是書法專業的學習也是多有不盡人意處。這皆是外因。內因則是多數國人對傳統國學文化的忽略,對書法藝術行為的漠視。當代人的朋友圈跨界大,信息豐富,常會碰見學理工的不理解學書法的,也常會聽說經濟強大者不屑于偉大的文化。在如此環境中尋求書法藝術的發展與繁榮,合理的繼承和創新至關重要。這是值得深入的問題。書法只有充分融入國人的生活,才能實現有效的傳承與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2]
必須正視,學習書法是愛國、衛國、強國之舉,傳承發展書法藝術便是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二、書法藝術繼承與發展的思辨
書法藝術源遠流長,繼承與發展的狀態是始終持續著的。無論是字體的演變,還是書體的形成,都是在繼承的前提下,進行人為或自然的演變與創新。數千年的書法史上,前代書法家們已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高峰,既形成了純熟、嚴格的法度,也流傳了大量珍貴的優秀碑帖。在任何時代,實現書法復興甚至是繁榮的第一步,必然是學習古代經典作品,從中取法。我們這個時代也不例外。
繼承是發展的基礎,發展是繼承的延續。從書法藝術的角度出發,學習前代書法作品是汲取養分的過程,臨摹是手段,創作才是目的,合理的創新即是對書法的發展。所謂合理,即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是有法度、有淵源的創新,而不是肆意地丑化漢字。對書法藝術進行創新,甚至于與現代文化相結合,書法家們不斷地探索著,任重道遠。
三、完善書法藝術教育體系
教育部把書法藝術作為學科構建,正致力于書法教育體系的完善。筆者認為,完善書法教育體系,必須做到“抓兩頭、保中間”。“抓兩頭”指義務教育階段和老年大學教育,即從小培養學生對書法藝術的興趣與規范書寫習慣,以書法的方式讓老年人“老有所樂”。“保中間”指高等教育階段,即提升大學生的書法藝術素養,包括專業和非專業的,特別是書法專業的教育體系,這是確保書法藝術未來發展的最重要的環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按照規范要求認真寫好漢字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練字的過程也是學生性情、態度、審美趣味養成的過程。每個學段都要指導學生寫好漢字。要求學生寫字姿勢正確,指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3]這就是國家義務教育階段的寫字、書法教學基本框架。2013年,教育部專門下發在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的通知并在之后落實了大量的措施。譬如,組織一批優秀的書法家、教育家編訂了專業教材;發布了《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這份《綱要》就是書法課程標準,它明確了書法學科是二類課程,從2015年9月開始,要求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開設一節毛筆書法課;2015年,教育部和中國文聯聯合實施了五年規劃的“翰墨薪傳”·全國中小學書法教師培訓活動,共培訓書法骨干教師7000人,并且以點帶面、全面鋪開、整體推進。
2021年3月,曲阜師范大學書法學院組織學生到小學進行書法教育教學實習。通過實習、調研發現,義務教育階段書法課程的落實與成效是堪憂的。主要表現為:書法課程排上了功課表卻不開課,挪為它用;書法教材訂了卻沒專業教師,有的勉強開課了,卻是語文、美術或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教育主管部門每年的招聘計劃唯獨沒有書法專業教師;有書法專業教師的,編制、職稱無法落實……正所謂“雷聲大,雨點小”。其中,師資匱乏的問題最為突出。據調查了解,大多數中小學存在巨大的書法教師缺口。更有人傳,若全面落實書法課程,全國需要50萬個書法教師。
近年來,開設書法專業的高等院校多起來了,招生數也是逐年增加。如果教育主管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能夠通力協作,義務教育階段書法課程就不會形同虛設,書法專業教師缺口問題一定能得到緩解。
四、廣植書法藝術的生命之樹
隨著書法學在高等教育階段的繁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專業的書法教育,培養并提高他們的書法創新意識尤為重要。這些學生從技法到學術,均繼承了醇正的前代書法文化,適度引導他們嘗試書法與其他專業師生的協作共建,比如,美術學的服裝設計、動漫設計、雕塑雕刻作品植入書法元素;舞蹈專業的服飾展示書法藝術;影視表演專業的舞臺場景融入漢字書法;建筑學的材料應用結合書法廣告。這是實現書法藝術創新發展的一條高雅坦途。然后,把這種模式延伸、推廣至社會,平臺廣、影響大,通過各行業主管部門的協調引領,通過書法藝術家與各界的強強聯手,書法藝術創新發展的空間將獲得極大的拓展。方正字庫原有的字體多為美術字,工整規范,卻缺乏藝術美感。即使是楷書、隸書、行書字體,字數不全,常有生僻字打不出來。近幾年,方正字庫業務團隊不斷開發新字體,與書法名家簽約建立手寫版字庫。辦公、廣電、印刷、設計、包裝等領域都在應用這些超大字庫。方正集團為書法藝術在電子化時代的創新發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與巨大的貢獻。我們欣喜發現,越來越多影視劇的片名、字幕都是由書法名家題寫的。
當今是自媒體大行其道的時代,書法教育工作者若能在堅持傳統面授的同時,主動嫁接現代科技,融入現代媒介,不斷拓展書法藝術的傳播渠道,努力擴大書法藝術的受眾人群,也能為書法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多可能。現在已有更多的書法名家、書法愛好者們自覺通過抖音、視頻號播發書法視頻,建立公眾號傳播書法文化,利用微信朋友圈展示書法作品,以微拍堂為平臺競拍書法作品,讓高雅的藝術走入尋常百姓家。
進入21世紀,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文化旅游產業獲得長足發展,人們開始走出家門,走進大自然,享受山水之樂,感受異域的人情風俗,這便為書法藝術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契機。如名勝古跡牌匾、碑記、碑林的設置,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電腦字,而是書法名家的題字;散落其間的會所、山莊、酒店等場所,皆可采用書畫雅集的形式,張掛、布置名家名作。這樣一來,既可提升景觀的品味與知名度,也可普及書法文化。
四、結語
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從古代走來,凝聚了先輩們的智慧,具有極大的藝術價值。書法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在今天依然引領著國人的精氣神,助推著民族的偉大復興。盡管書法藝術的繼承發展稍顯困難,卻是值得期待。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習近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2]葉培貴.《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的背景與地位[J].《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解讀,2015(08):02.
作者簡介:王琳臻(1999-),女,福建漳州,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