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朱智賢在著作《兒童心理學》中將出生至1歲的個體發展階段稱為“乳兒期”,處于該時期的幼兒具有能夠掌握簡單隨意動作、與成人進行交流以及初步認識簡單事物的一般特點。隨著在0~1歲期間乳兒的迅速成長發育,音樂方面的早教活動可從聽覺、語言、想象力、情感、個性等方面聯合促進乳兒的發育發展。本文將針對乳兒的心理與生理特征,從音樂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結合舍威爾體系研究8個月乳兒個案的早期音樂教育特征與效果,從而試圖為乳兒期幼兒音樂教育提供指導方案。
【關鍵詞】舍威爾體系;乳兒期;幼兒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6-148-03
【本文著錄格式】王修竹.舍威爾體系在乳兒期幼兒音樂教育的個案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6):148-150.
一、乳兒期幼兒音樂學習心理特點
“在整個兒童時期內(從出生到成熟時期),乳兒期是一個發展最快的時期。”0~1歲期間,幼兒腦重量與神經突觸飛速增加,神經髓鞘形成,大腦皮質技能逐步增強。在動作上完成從整體到分化、從上部到下部、從大肌肉到小肌肉的發展與發育,可以說這一階段是兒童身心得以顯著迅速發展的重要時機。“語言上,能聽懂一些簡單的詞語,明白一些成人的手勢,能與成人發生一定程度的交流。能注意新鮮事物,表現出初步的記憶能力,心理機能發展從簡單到復雜,從被動到主動,從籠統彌散的泛化到具體準確的專門化,心理組織水平逐漸提高。”
瑞士近代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將兒童智慧發展分為感知運動階段等以下四個階段,而在感知運動階段中又細分了六個階段,根據其理論,筆者進行梳理總結,制成下列表格:在當今重視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下,音樂作為一種技能的同時也是美育培養中占據重要比例的一部分。音樂的早期教育對于幼兒乃至成前后的音樂欣賞能力、音樂技能表現、音樂審美感知具有重要的作用。趙宋光在《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中談到:“幼兒期是開始學習音樂的黃金時期,有興趣、有意識地聽音樂是幼兒學習音樂的心理動機,音樂是瞬間的聽覺藝術,因此捕捉所聽到的音樂信息是幼兒學習一切音樂技能的基礎。”
根據加布里埃爾和舒特戴森對幼兒階段音樂能力發展特征的研究,得出以下表格:
0~1歲處于乳兒期的幼兒,可對聲音作出各種反應,基于乳兒期幼兒的心理及發育特點,早期的音樂教育雖尚處于初級階段,但通過音樂欣賞、身體律動可以幫助乳兒期幼兒從視覺、聽覺、身體協調性幾個方面得到迅速的發展,并且通過萌芽期的音樂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幼兒將來對音樂的興趣與感知,這對于其美育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舍威爾體系在乳兒期幼兒音樂教育的應用
舍威爾體系指的是19世紀法國人舍威爾發明的一套用于節奏練習的節奏時值名稱及其標記。其中主要的輔音是舌尖齒齦爆破的“T”,具體如下:
以下是本文選取8個月大的乳兒期幼兒為研究對象,以下為其基本資料與發育情況:
姓名:圈圈
月齡:8個月
牙齒萌出:4顆(上下門牙)
大運動發育情況:已掌握手膝爬、扶站、翻身、坐起
精細動作發育情況:雙手食指大指可捏取直徑約1~1.5厘米的玩具或零食
語言發育情況:可發出“da”、“ba”、“ma”、“ya”、“ai”、“ha”等音節,可進行簡單的聲音模仿(如彈舌)
已接觸樂器:沙錘、鈴鼓、雨聲器、響板
結合以上對于乳兒期幼兒的階段定義與特征,本文所針對的8個月幼兒個案圈圈正處于皮亞杰所定義的感知運動階段的中級圖式的協調與應用階段,這一階段正是嚴格意義上的智力動作的開始,在音樂能力發展方面具有能夠對聲音做出各種反應的特征。“據布里杰1961年所做的實驗表明,大多數嬰兒即已具備了敏銳地辨別不同頻率聲音的能力,自然地對音樂作出反應是幼兒的本能,也是幼兒的興趣所在。”0~1歲處于乳兒期的幼兒能夠對于音樂作出反應這一階段,由于牙齒萌出情況與語言尚處于咿呀學語階段,雖不能確切地發出舍威爾體系中以“T”為主要輔音的的音節,無法完全使用舍威爾體系,但是能夠以舍威爾體系為指導,在此基礎上針對該月齡乳兒的具體情況對教育方法進行調整,用該時期乳兒能夠發出的“da”、“ha”等音進行念聲音節在各方面的訓練。
基于舍威爾體系的念聲音節及研究對象各方面具體發育的情況,本文通過四個方面對其進行音樂教育,分別為音樂欣賞與念聲音節相結合、律動與念聲音節相結合、節奏朗誦與念聲音節相結合、器樂伴奏與念聲音節相結合。
(一)音樂欣賞與念聲音節相結合
音樂欣賞在音樂教育中占有較大的比重,引導幼兒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學會對音樂作出反應以及進行音樂欣賞是一種有趣且有效的教育方式。針對乳兒期幼兒的發育情況與心理特征,在此部分選取了歌曲《Old Macdonald had a farm》,通過對此首歡快兒歌的反復欣賞,激發研究對象的語言模仿能力以及對音樂情緒方面的感知。
在播放歌曲時,嘗試配合簡單的動作,引起幼兒對歌曲聆聽和參與的注意力,當歌詞中唱到“baba”的部分時,通過夸張的口型不斷重復,一遍遍引導研究對象發出“baba”的念聲音節,在一定次數以后,研究對象便不需要提示就能在歌曲進行到“baba”的部分發出相應的聲音。通過開始對大人聲音的模仿,到后來條件反射性地發聲,整個過程不僅能夠促進到幼兒的語言發育、節奏認知、觀察力、專注力的形成,更可以培養幼兒對音樂探索、欣賞的興趣。
(二)律動與念聲音節相結合
在奧爾夫教學體系中,律動是不容忽視的一環。以兒童身體動作為基礎,以節奏訓練為中心,參與律動時,兒童在反復的游戲和表演中表達當下情緒的同時,更可以鍛煉動作的協調性,進而達到激發音樂興趣、提高音樂表現力、增強音樂感知、體驗音樂美的效果。
在此部分選取了英文幼兒歌曲《Walking Walking》,對研究對象進行反應訓練。歌詞“Walking walking,walkingwalking,hop hop hop,hop hop hop(走走走,走走走,跳跳跳,跳跳跳)”。8個月的研究對象圈圈可以發出類似于“hop”的發音“ha”,經過重復的教學引導,使其每當唱到“hop hophop”的時候,能夠一邊發出“ha haha”音,一邊在餐椅上配合歌詞節奏做出輕微的跳動,期間配合晃動雙手的動作。通過這一系列的律動,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熟悉英文歌詞的含義,跟上音樂的節奏,也可以調動其全身動作的發展,同時感知音樂歡快的情緒。
(三)節奏朗誦與念聲音節相結合
奧爾夫教學體系強調節奏是音樂的基本要素,學習音樂應以學習節奏為起點。針對幼兒自身語言發育特點,三字兒歌常常更為容易形成節奏上的記憶,并且三字斷句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幼兒的聆聽與重復。在本部分選取了《奇妙三字經》專輯,由于乳兒期幼兒的語言發展尚未完善,不能開口朗誦正確的文字,在本部分采取跟著歌曲朗讀的每個音的發聲節奏發出“ya”音,如“人之初,性本善”,皆采用前兩個字是2個八分音符,后一個字是1個四分音符的節奏型,在聽歌曲的時候,一邊進行有節奏的朗誦,一邊引導幼兒發出同節奏型的“ya”音。
雖然乳兒期的幼兒對于節奏的認知遠沒有達到能夠系統感知的程度,但簡單的重復性參與可使其對節奏有一種模糊的把握,隨著年齡增長、語言系統發展完善,可逐漸豐富節奏朗讀的內容,加大其難度,循序漸進地將古詩詞融入進去,這樣既可以對音樂上的節奏形成認知,同時也可以加深對于傳統國學的興趣和印象。
(四)器樂伴奏與念聲音節相結合
器樂伴奏在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中發揮著很大作用,對于尚處于乳兒期的幼兒,簡單易上手、節奏鮮明色彩豐富的打擊樂器是音樂教學的最佳選擇。8月齡的研究對象圈圈已初步接觸了如沙錘、雨聲器、鈴鼓、響板等奧爾夫樂器,當聽到大人在歌曲播放期間采用簡單的奧爾夫樂器進行伴奏時,會體現出對樂器的極大興趣,在想方設法抓取樂器后,能夠通過簡單地搖一搖或拍一拍動作而使樂器發出聲響。
根據該月齡大部分幼兒對于樂器的一般掌控能力,選取沙錘這一較為簡單的奧爾夫樂器,在兒童歌曲《春天在哪里》中讓圈圈跟隨旋律和歌詞獨自進行沙錘伴奏,在歌詞“哩哩哩哩哩哩”部分盡量使其快速晃動沙錘,同時發出“li”的念聲音節,通過這樣的方法參與到歌曲游戲中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使其進入對節奏學習的懵懂感知,體驗演奏樂器的樂趣,為今后的音樂興趣形成打下基礎。
三、結語
研究顯示,幼兒在參與音樂活動時常以直觀感受上的新鮮、好玩為出發點,隨著年齡的增長與參與活動時的經驗累積,能夠逐漸培養出其對音樂的興趣和相關能力,由最初的好奇和新鮮演變為有意識地去聽音樂,進而發展為可以進行音樂模仿、表演甚至是創造。結合舍威爾體系對處于乳兒期的文中個案的音樂教育,從音樂欣賞、律動、節奏朗讀、器樂伴奏四個方面結合念聲音節對其進行音樂興趣萌芽階段的啟蒙,雖然0~1歲乳兒尚停留在對聲音做出各種反應的階段,但通過上述一系列的開發,可以從智力、語言、感知覺各方面對其神經突觸和感官發育進行刺激,這對個體發育的早期啟蒙有著不可小覷的意義。音樂興趣的培養與其帶來的審美能力對于人的一生都有著重大的影響,結合舍威爾體系對乳兒時期的幼兒進行音樂早教,不僅有利于幼兒的語言和動作上的發育,幫助其認識音樂節奏,更可以促進智力方面的發展,從而對個體的一生產生有利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2]林崇德.心理學大辭典(上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讓·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讓·皮亞杰.兒童智力的起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5]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傷害: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王修竹,女,河南鄭州人,鄭州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與舞蹈學,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