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 琪

幼兒園班本課程的組織與實施是對具體教育實踐情境中的問題反復討論、權衡,以獲得一致性的理解與解釋,最終做出恰當的、適宜的課程變革的決定與相應的策略。在以往的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通過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的梳理發現,我們在班本課程的具體實施中往往對于我們預設與幼兒生成的平衡難以把握。本文以《薯與你,薯與我》班本課程為例,談談一些體會。
班本課程前的審議是提升幼兒《薯與你,薯與我》課程質量的核心部分,重點在于結合主題構建《薯與你,薯與我》班本課程的框架和內容,審議過程包括以下幾個環節:引薯題、挖薯樂和探薯趣。
引薯題:我們利用優越的家長資源,讓幼兒有機會親密接觸番薯。再結合孩子的一些已有經驗,激發他們了解和探究的欲望,讓孩子在拋出問題、觀察研究中展開對番薯的奧秘的追蹤。
挖薯樂:在這個環節進行之前,我們請幼兒預設需要用到的工具和材料,再通過倡議書的形式鼓勵家長和幼兒利用周末時間,在家里一起體驗挖番薯的樂趣,探索番薯的秘密。
探薯趣:這個環節在整個班本課程中是最主要的部分。我們預設從番薯的生長過程(生長環境)、番薯的形態特征入手,到圍繞著番薯孩子提出來的一系列問題的探究等來進行,在前審議中初步制定相關的教學內容,隨著再根據學習情況進行調整。
當下,自然課程的組織與開展愈加嚴謹與新穎,這對于我們的綜合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班本課程《薯與你,薯與我》不僅可以提高大班幼兒的學習素養,鍛煉大班幼兒的動手能力,還能拓寬幼兒的視野,幫助幼兒建構有關自然種植的生活經驗。我們立足幼兒的年齡段特征,以預設與生成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此次班本課程活動。
在班本課程開啟之前,我們需要從不同角度,獲取幼兒的原有經驗和興趣方向。我們在班本課程開展過程中扮演著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在了解了幼兒所需與所想之后,捕捉幼兒的興趣,支持他們的興趣,梳理班本課程的價值,并且通過設計活動方案將最真實、最合理的活動內容呈現給幼兒。
從與幼兒的談話中,我發現他們對番薯的興趣不止在番薯的顏色、形狀上,他們還想知道番薯是長在泥土的上面還是下面的?生番薯與熟番薯的味道一樣嗎?番薯怎么會有很多根須?為什么切開后的番薯里面有的是白色、有的是黃色呢?番薯可以制作出哪些美味的食物呢?我沿著幼兒的問題梳理,確定了“引薯題——挖薯樂——探薯趣——嘗薯味”四個活動,讓他們在挖番薯、探秘番薯奧秘和制作番薯美食的樂趣中親身體驗、實際感知。以下是繪制的《薯與你,薯與我》班本課程網絡圖。

《3 ~ 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下文簡稱《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通過主動探索與主動思考,可以讓大班幼兒擁有更加縝密的邏輯思維與判斷能力,積累大班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其學會生活、愛上生活。我們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獲取經驗的需要。
當幼兒園的番薯成熟后,孩子們都表現得十分興奮,都想嘗試去挖番薯。在挖之前,我們還進行了一次談話:怎樣挖番薯呢?需要哪些工具呢?幼兒們你一言我一語,展開討論。柯柯說:“挖番薯要用到鏟子。”惠子說:“那挖出來后要用什么東西盛呢?”小杰說:“用筐就可以了,我們家就有筐,我可以拿來。”我要求他們把需要的東西畫在白紙上,然后再進行分享與匯總。第二天,我們便帶著工具(鏟子、手套、套鞋等),開始了挖番薯的實踐活動。幼兒們把每個工具進行了一番驗證,刨土挖番薯。當番薯“破土而出”的時候,幼兒們都興奮不已,收獲了一份滿滿的成就感。通過本次實踐活動,幼兒們對番薯有了進一步的理解,緊接著幼兒們又開始討論我們應該用這些番薯干什么?可以做什么好吃的呢?在這個挖番薯的活動中,幼兒們如尋寶一般找到了許多番薯,通過親身體驗、實踐操作感知了挖番薯的樂趣。
主題下的活動不僅僅局限于教學活動,更多地會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如游戲活動、生活活動、區域活動、活動室活動等。《指南》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創設條件和機會,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為了加深大班幼兒對本次課程活動的理解,在班本課程背景下區域活動的環境創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在區域活動當中,為大班幼兒準備充足的材料,并創設情境,滿足大班幼兒的發展需要。
在《薯與你,薯與我》班本課程中,我們結合大班幼兒的興趣,生成了許多游戲活動,對番薯進行探秘。如在科學角,引導幼兒用適宜的材料測量兩個番薯之間的長短關系、重量關系,培養幼兒的主動探索精神,提升孩子的動手操作能力。在美工區,幼兒們利用各種材料讓番薯來了個大變身,提升幼兒的創造能力。在超市,我們利用美工區做的作品開展售賣,讓區域聯動起來。在語言區,幼兒們將自己與番薯的故事編成一本自制繪本,加上幼兒的語言,變成一本屬于幼兒的繪本。另外,我們添置了一些幼兒園現有的主題繪本以及幼兒從家里帶來的繪本,使番薯主題語言區更具主題氛圍。
處于大班的幼兒渴望在游戲中發現自我,尋找自我定位。班本課程是幼兒成長迫切需要的一種課程模式,可以讓幼兒在人際交往、口語表達、初步的探究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指南》中指出:“教師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的積極態度和良好行為傾向是終身學習與發展所必需的寶貴品質。班本課程應貼近幼兒的生活,適應幼兒的需要和發展。幼兒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兒生活與經驗,才能發揮幼兒的能動性,在自然樂園里富足自己。班本課程的選擇與確定需要教師進行詳細的考量,只有通過不斷的嘗試與更新,才能讓大班幼兒在不斷發展中進步。本次番薯活動,我們根據大班幼兒的實際發展情況進行判斷,自然課程也為大班幼兒帶來了生動的一課。
基于主題目標下的番薯活動審議讓我們對班本課程更直觀、更高效,也有效地提升了園本課程的質量。在后續的課程審議中,我們還應繼續關注:關注以幼兒真正感興趣的主題的選擇,關注教師實施、設計班本課程方案的能力,在游戲活動的設計中更要把握圍繞主題下集體教學與游戲之間的無縫銜接,真正建立起統整性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