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玲 陳璐


摘要:農村集體經濟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社會主義制度下誕生的農業生產組織,改革初期以公有制為主體模式,在發展進程中弊端逐漸顯現,后轉變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最終演變為現代企業制度,以及鄉土非正式制度。但由于人力資源困境的因素,致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發展中,自身內部存在發展困境,表現為資產管理的困境、內部關系制度的困境。面對這些困境,應采取法律的手段,通過多種法律途徑,提高組織成員的素質與技能,政府采取相關的舉措,幫扶組織實現農業財富的積累,促進農村經濟蓬勃發展。
關鍵詞: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困境;立法方向
農村集體經濟一直是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形式,包產到戶與包干到戶的政策為新農村集體組織經濟模式奠定新的模式基礎,促進傳統農村集體經濟模式的轉變,提高農村組織經濟模式的經濟效益,使其成為農業生產效益的主要支柱,在2018年農村經濟管理統計報表,我國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超過24萬個,經濟總值超過4500億元,因此黨中央大力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轉型,加大人才的培養,提高組織的法律地位與法律權益,研究適合組織的稅收政策,合理開發集體資源,高效服務組織成員,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一、考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維度和視角
(一)組織發展的維度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的維度包含以下三點。第一,發展的歷史性。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我國取得抗戰勝利,一切的成果來源于農民的后勤保障,因此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存在來源于歷史的根源性,也是具備現實合理性的組織。第二,發展的規律性。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模式,組織地形成一切源于內在邏輯的發展,源于鄉村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形成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第三,政策的傾向性。我國屬于農業大國,擁有著人數眾多的農民,從政策的角度,國家的發展離不開農民的貢獻,因此政府對農村集體組織發展形勢進行深入研究。
(二)組織發展的視角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發展視角從以下三點進行探討。第一,鄉村振興視角。鄉村振興視角從國家宏觀調控出發,對組織的發展目的導向進行研究。第二,農村集體組織規劃視角。從組織發展的研究角度進行分析,從我國農村集體組織發展的歷史出發,激發組織生產動力,解決內在發展困境。第三,農村集體組織自身發展視角。農村經濟的發展,從主體實際狀況進行經濟制度的完善與改進,分析農村集體組織發展存在的經濟困境,進而振興和推進農業經濟的增長。
二、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內涵及形態
農村集體組織紛繁復雜,在集體發展的認知上,農業經濟發展理論較為簡單,進而形成現實與理論的矛盾視角。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在于生產資料的公有制,形成土地集體所有制,而我國政策的基礎在于承擔農村的公共管理,為農村的產品提供重要的平臺,可以說,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具備經濟功能、政治文化功能。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行家庭承包、統分結合的經營模式,農村所有的不動產資源均屬于組織集體所有的成員,實行獨立的核算機制。
對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界定包含組織的地域性、成員的資源型、組織的公益性,而組織的內在要素與核心特點體現在以下四方面。第一,集體產權以集體所有制為主。組織以土地作為生產資料,在生產、供銷形成合作模式,生產資料最終為集體所有制。第二,組織成員的身份自然生成。組織成員跟自身土地承包關系、戶籍關系有著很大的關聯,內部的成員關系都是確定的,不受任何的外部力量所干擾。第三,組織呈現自治和商定的模式。組織建立在成員自愿共同承擔風險的基礎上,組織是獨立的市場個體,自主經營自負盈虧,政府對組織的發展政策不能直接干預,深刻體現鄉土的管理習俗。第四,組織具備復合功能。在組織中,成員并不是簡單的經濟關系,組織是復雜的關系網,承擔生產領域的風險,也要發揮村民的政治功能,培養村民的素養道德,形成復型的生產組織。
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面臨的法律困境
從法律的層面,組織存在內在的發展困境,表現為以下幾點,并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地位界定不清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屬于社會主義制度下產生的農業生產管理機構,組織成員依靠雙層經營體制開展經營活動,組織具備體積性、地域性、雙層經濟性。根據憲法第八十一條規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實行家庭承包經營模式,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地位的界定不清,法律關聯的相關問題不明確,對于民事的主體法律沒有做出明確的界定,不具有其他組織的規范性,在立法上不適合農村組織的立法基礎,在法律的認定上存在阻礙,立法程序缺失規范,對組織的形態、責任形式、法律關系存在爭議。
(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職能地位弱化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對所有的土地資產進行管理,但從多數農村集體組織運行的狀況來看,組織沒有發揮自身的性質,村民委員會代替集體組織,直接對農業資產進行管理,致使管理中存在諸多問題,比如村委干部的貪贓枉法,將公有土地違法侵占,進而引起集體組織與村委會之間法律管理權力問題。在法律的角度,村委會并不是集體經濟組織,集體組織由村民自行組織,進而無法正確行使村民財產集體管理權力,使村民的權利不受法律保護。
(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運行機制缺失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決策上,實行自主經營管理,內部進行自主監督維護,組織受村委會影響,全體成員現有決策的權利,但受到鄉村的傳統觀念影響,在土地集體資產的配股與處置上,會發生諸多的利益糾紛。在經營管理上,由于組織不具備經營法人的資質,在立法與實踐上相互違背,而且農村集體在經濟運行上,沒有完善監督體制,對經濟運行的成果缺乏指引,組織的成員在權益保障上得不到法律的維護,在法律義務履行上得不到明確的規范,致使組織經濟形態處于疲軟的狀態。
四、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所需的法制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