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翠翠
【摘要】兩人以上合作創作的作品被稱為合作作品,我國著作權法將合作作品區分為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與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合作作品可否分割的界線變得愈來愈模糊。語c作品的產生,更加證實了這一點。這種具有可分割的表象,但是又具有不可分割實質的合作作品,對我國合作作品制度將會產生沖擊。我國著作權法采取廣義的合作作品模式,無法全面保護現實當中所出現的新類型的作品形式,同時此種合作作品分類模式存在邏輯上的缺陷,概念、分類標準的模糊在司法實踐當中容易導致同案不同判的現象。筆者認為仿照德國著作權法以合作作品、結合作品來分類,可以有效的解決此類問題。
【關鍵字】語c 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 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
一、背景介紹
1992年,美國傳播學家Henry Jenkins提出“參與文化”一詞。所謂參與文化,指的是以Web2.0網絡為平臺,以全體網民為主體,通過某種身份認同,以積極主動地創作媒介文本、傳播媒介內容、加強網絡交往為主要形式所創造出來的一種自由、平等、公開、包容、共享的新型媒介文化樣式 。在人們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網絡的發展更加便利了人們的日常交流,相應的為了緩解自身的焦慮,人們更傾向于在網絡上抒發自己的所思所想,在網上以匿名、非面對面的方式與人交流溝通,因此形成了參與文化 。“參與文化”體現在現在,最常見的就是各類貼吧、微博,本文下面將要介紹的也是參與文化中的一部分——語c。
語c是語言cosplay的簡稱,即語言描寫(角色扮演方向),是在文學演繹的基礎之上發展成形,以語言描寫為基礎進行角色扮演的一種網絡文化 ,備受青少年尤其是二次元群體追捧。多年來有9700萬語c用戶聚集在3400個主題貼吧和16200個QQ群進行交流,據統計到2017年底全國語c玩家的數量接近一億 。
語c可以分為同人語c和原創語c。所謂同人語c,就是指在一部現有作品的基礎上,由多人分別扮演該部作品中的人物, 在原作品的背景、劇情、人物關系之下,展開腦洞,對原作品進行再創作。而原創語c,則是在一個嶄新的背景劇情之下,由多人自行創建角色或者在已設定的角色中進行選擇,玩家即興發揮,可以自己組建人物關系,設定情節來豐富自己的人物角色而進行的創作。同人語c屬于演繹作品的范疇,有別于完整享有著作權的作品,因此下文中筆者主要以原創語c展開討論。
二、語c作品獨創性分析
《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條規定,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需要具備獨創性并且具有有形形式可以被復制這兩個條件。
要認定語c作品是否可被認定為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也應從這兩個角度考慮。語c作品是以文字形式表現出來,類似于小說的形式,是具有有形形式,并且可以被復制,符合第二個條件。下面筆者主要就第一個條件獨創性進行界定。
獨創性也稱原創性或初創性,是指一部作品經獨立創作產生而具有的非模仿性(非抄襲性)和差異性。一部作品只要不是對一部已有作品的完全的或實質的模仿,而是作者獨立構思的產物,在表現形式上與已有作品存在差異,就可以視為具有獨創性,從而視為一部新產生的作品,而不是已有作品的翻版。作品具有獨創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獨立創作,二是是否具備創作性。
(一)獨立創作的認定
語c作品通常系由多個成員,通過“對戲”的方式形成,各個成員根據自身選擇的角色的特點或者是即興發揮。因此在獨立創作上,除非成員刻意去抄襲,在語c圈中稱之為“盜戲”,否則可認定為是其獨立創作完成。
(二)創作性的認定
作品是作者內心思想的外在表現,語c作品是由多位成員合作完成,是他們內心思想的一個集合體。筆者加入過一個語c的QQ群,在群里群主發布了一段招募公告,題為“黃泉”,設置了一段背景“生于餛飩的鬼族領地,沒有法度,不問天道。崇尚強者,掌管人間生死,喜入人界作亂,隨能被道士驅走,但面對強大的鬼魂難以造成致命傷害”,其中角色有“鬼王”、“鬼后”、“鬼公子”、“護法”、“黃泉引路人”等等,由不同的玩家來分別扮演上述角色,在群主設置的背景下展開故事情節。因此在獨創性上,筆者認為與傳統文學作品相比,可以體現在以下幾點:
1、作品系有多人以對話的形式完成,在角色塑造方面體現了各個成員的特點。與單人完成的作品不同,以各人分飾角色進行創作,更能體現出角色的性格特色,再結合成員不同的生活經歷,使得角色形象更加生動飽滿。
2、作品中各個人物之間可以自行建立人物關系,愛恨情仇、勾心斗角,使得情節更加跌宕起伏。同時在創作之初便設定了“戲梗”,成員的創作又不能偏離主線,使得作品在豐富的同時又不顯得雜亂,無厘頭。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語c作品可以被認定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具有獨創性。
三、語c作品對我國合作作品制度的沖擊
在前文中已經論述了語c作品具備獨創性,可以成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同時語c作品系由多人合作完成,屬于多人投入創造性勞動而完成的作品。
(一)語c作品是否構成合作作品
由多人完成的作品,在我國著作權法當中常表現為匯編作品與合作作品的形式。
在我國著作權法中,匯編作品是指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段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例如期刊、雜志。
合作作品,多數國家的版權法認為:合作作品中每個作者的創作成果無法單獨拿出來。因此,對于一部合作作品而言,作者版權的共有性和非獨立性,是版權歸屬的特點 。合作作品是在創作合意的基礎上,由多人共同創作所完成的作品。合作作品與匯編作品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是否有創作的合意。
語c作品系由多人分飾角色,由群主建立一個“戲梗”,圍繞該“戲梗”進行創作,結合自身的人物特征又或者即興發揮,與多個成員之間通過互動而形成的作品,在創作之初具有創作合意,同時系由多人合作完成,不同于匯編作品中的匯編行為,每個成員在該部作品之中均付出了創作性勞動,脫離任何一位成員該作品也就失去了完整性,也與匯編作品各部分之間具有相對獨立性不同。因此語c作品可以認定為是一部合作作品。
(二)合作作品國內外立法概況
1、國外關于合作作品的相關立法
多數國家的版權法中,都明文規定只有各作者的創作成果在一部作品中無法分割,該作品才能稱為“合作作品”,德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國家均是如此。
以德國著作權法為例,德國著作權法第八條第二款規定,通過共同創作行為僅僅產生一個作品并且僅僅產生了一個權利客體,因此在這里也僅僅存在一個著作權——而該著作權歸全部的合作作者所共同共有。 該法認為合作作品是通過共同創作所產生的,各個合作作者之間的勞動互相滲透,在交易過程中各個作者不具有獨立性。每一個作者的相應份額并不能單獨地進行利用,法律不允許單個作者獨自享有獨立的交易資格——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作者的整體才可以作為交易標的與權利客體 ,即這些參與進來的合作作者僅僅可以享有一個著作權。
我國著作權法中對于可分割的合作作品類似于德國著作權法中的結合作品。德國著作權法第九條規定作品的結合是兩個或者多個可以獨立利用的作品在征得各自作者的同意的條件下結合在一起 。結合作品著作權的使用,有約定的從約定,沒有約定的,每一個作者都有權對自己的作品單獨予以利用,對于整體的著作權的使用各作者有權要求其他作者出具許可授權。
2、國內立法的規定
我國著作權法對合作作品做出了與其他國家不同的規定,將合作作品分為可分割的合作作品與不可分割的合作作品,對于權利歸屬以及利益分配也做了區分。對于可分割的合作作品,作者對各自創作的部分可以單獨享有著作權,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合作作品整體的著作權。對于不可分割的合作作品,通過協商一致行使,不能協商一致,又無正當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轉讓以外的其他權利,但是所得收益應當合理分配給所有合作作者。
(三)從語c作品中對我國合作作品制度的思考
語c作品是近年來新形成的作品模式,具有與傳統意義上的作品不同的表現形式,語c作品是以線上實時創作完成,作品采用人物對話的形式,與傳統合作作品相較,各成員之間具有更強的緊密性。各個成員分飾不同的角色,在角色的扮演之上分別結合了其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特點,各個角色具有較大的獨創性。這部分獨創性之形成,靠一人之力是完成不了的,而是通過不同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形成一個個故事情節,抑或是片段、場景,進而來烘托人物角色,使角色更加立體、豐滿,來形成一個個生動的人物造型。同時該作品系由對話形式完成,若將一人之對話從整體中拎出來,勢必將破壞作品的完整性。
語c作品既存在可分割的合作作品的表象,但是又具有不可分割的合作作品的實質。在現有我國著作權法將合作作品分為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與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下,此類作品難以界定。我國著作權法的分類是否合理,筆者將從邏輯角度進行闡述并與同為知識產權的專利權進行比較。
1、從法律邏輯角度
我國著作權法雖然規定了合作作品存在著可分割和不可分割兩類,但是并沒有對可分割與不可分割進行解釋。從邏輯上來說,在一個事物的界定上,可以認為要么是A,要么是非A,合作作品將它分為可分割和不可分割,在這個邏輯上似乎并沒有什么問題。但是忽略了一點若A并不是一個特定的物的情況,而是一個種類物,那么在區分A與非A的時候首先就要明確知道A的概念。舉個例子,在物權法中,將物可以分為動產與不動產,以此劃分的標準是該物是否可移動同時移動是否會造成其價值的減少,若可移動而且移動不會造成價值減少的是動產,反之則是不動產。基于該標準,我們可以很明確對物進行分類。但是由于可分割與不可分割概念的模糊,導致了對于語c作品這類兼具雙重屬性的作品如何進行定性成為了難題。另一方面,著作權作為抽象的權利,是作者內心思想的外在表達,與客觀存在的物不同,它是無形的。合作作品的著作權要將它明確的進行分割可以說是不可能的,各個合作者創意的融合形成創作合意以及共同的創作行為形成合作作品,各個合作者對于合作作品的形成來說均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若單獨的分離某個合作作者的創作部分,那么合作作品的整體性也便被破壞了。
2、從專利權角度
同為知識產權的專利權,我國專利法第八條、第十五條對合作完成的專利進行了規定,對于專利權共有權利的行使以約定優先,但是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該如何認定。在《中國專利法詳解》一書中,作者認為對于專利權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應以共同共有為原則,“專利權產生權利共有的主要基礎是當事人共同出力,而出力難以確定份額” ,對于共同付出的創作性勞動是難以進行定量分析的 ,除當事人有約定的情形之下,合作完成的專利應按不可分割的共同共有來處理。專利權與著作權均是行為人將內心創意付諸于現實,僅是權利載體的差異,對于“合作”完成的成果各合作者付出的勞動是難以確定份額的,也應作一致理解,以共同共有來認定有利于法律的統一。
3、我國合作作品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將合作作品分為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和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會引發不必要的訴累。前文已經論述了分割界限的模糊,法官在作品形式的認定上容易產生分歧。 在實踐當中,一方作者訴至法院要求對合作作品進行分割,又或者是訴至法院主張該作品是不可分割的合作作品,如北京愛情故事著作權糾紛案,在該案中陳思成與李亞玲共同創作完成了《北京愛情故事》劇本,并辦理了版權登記,但后來兩人因報酬問題產生分歧,陳思成公開聲稱改劇本由其一人完成,對于該作品其單獨享有著作權,李亞玲認為該行為嚴重侵犯了其作為合作作者所享有的對作品的相關著作權,向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要求法院依法確認原告與被告共同創作了《北京愛情故事》劇本,兩人為合作作者。在庭審中,陳思成改變主張,認為北愛前十集的著作權屬于其單獨所有,認為該作品屬于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但法院最終支持了原告的主張,并認為該作品屬于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
我國雖然規定了合作作品制度,但是卻沒有規定一個統一的權利歸屬以及利益分配規則,由此作品形式的不同將直接導致作者權利保護的差異,這是引發前面訴訟的一個重要原因。再者作品之于作者而言如同子女,對作品最熟悉的也莫過于作者,將該作品訴諸法院要求法官來認定作品形式,對于法官而言也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綜上所述,對于合作作品,我國著作權法將其分為分割與不可分割的做法值得商榷。
四、建議
2020年4月26日,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案草案)》進行了審議,在該草案中合作作品一條增加了協商制度,同時對轉讓、許可他人專有使用、出質的權利的行使進行了限制,與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仍未解決前文所述的廣義的合作作品所引發的問題,因此筆者有以下建議:
1、對于合作作品的定義應作更具體的規定,僅規定“兩人以上共同完成的作品為合作作品”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的司法現狀。以“二人以上基于共同創作的合意,通過共同創作的行為而形成的作品”來定義合作作品,可以將合作作品的構成要件充分表現在定義之中,更為妥當。
2、取消對于合作作品的分割與不可分割的做法,對于多人完成的作品進行更加細致明確的分類。前文已經論述將合作作品作是否可分割的區分存在邏輯上的缺陷,在司法實踐當中極易引發當事人將不可分割的合作作品訴至人民法院,請求對該作品進行分割、確認權屬的訴訟,由于概念的難以界定容易導致同案不同判,損害司法權威。
筆者認為,對于我國著作權法中廣義的合作作品,在有約定的情況應以當事人的約定為準,在沒有約定的情況下,可以做以下分類:統一的認定合作作品屬于各合作者基于共同創作的合意,通過共同創作的行為而形成的作品,各個作者對于作品的產生均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創作的部分不具有單獨使用性,合作作品不可分割。同時對于基于共同創作的合意,將各作者分別創作的作品進行結合而成的作品,如歌曲,包括詞作者和曲作者,以結合作品來認定。結合作品著作權的使用,有約定的從約定,沒有約定的,每一個作者都有權對自己的作品單獨予以利用,對于整體的著作權的使用各作者有權要求其他作者出具許可授權。
綜上所述將著作權法下的廣義的合作作品具體分為合作作品、結合作品,可以使各個作品形式的概念更加明確。對語c作品而言,它是基于共同創作的合意,各個合作作者通過共同創作的行為完成的,各個創作的部分均不具有單獨利用性,無法成為單獨的作品,故僅屬于合作作品,如此毋庸置疑。
參考文獻:
[1]鄭成思,版權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李偉民,論不可分割合作作品[J],北大法律信息網.
[3][德]M·雷炳德,張恩民譯,著作權法[M].法律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4]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M],知識版權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西北政法大學 經濟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