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探索封山育林工程實施情況以及后期成效,通過對黃陵縣河寨國有生態實驗林場封山育林工程實施前后調查對比,結果顯示,封山育林8年后,封育小班內幼樹株數、平均高、平均胸徑、單位面積蓄積量等因子都有了顯著提高。封山育林是黃土丘陵山地區培育森林的一種有效方式,只要選擇適宜封育對象,采取適宜的技術措施,加強后期管理,將能起到成本小、成林快的效果。
關鍵詞:封山育林;幼樹;蓄積量
1 引言
封山育林是利用森林的更新能力,對具有天然下種或萌蘗能力的疏林地、跡地、造林失敗地、灌木林地,以及喬木林、竹林,通過封禁或輔以人工輔助育林措施,減少人、畜危害,促進幼苗幼樹、林木的自然生長發育,從而恢復形成森林或灌木林,或提高森林質量的一種育林措施。這一措施最早運用可以追溯到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在發布的《關于全國林業工作指示》,當時考慮國民經濟發展水平和現狀,為了改變很多地區森林因遭人為破壞而日益減少的趨勢,號召全國各地大力開展封山育林。但是,經過多年封山育林工作實踐,發現仍存在一些問題,如管理粗放,技術標準低,存在著重“封”輕“管”、只“封”不“育”、效率不高等問題[1]。為此,我們依托林業重點工程,開展了“黃陵縣國有林場封山育林成效研究”,以期總結封山育林技術措施和經驗,更好發揮封山育林措施成效。
黃陵縣河寨國有生態實驗林場地處黃陵縣西北部,為加快恢復保護森林資源,擴大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質量,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林場經過調查,對部分山場因地制宜于2011年開始實施封山育林工程,到2019年工程達到年限,通過調查,封育后林分郁閉度提高,林木生長加快,幼樹株數增加,林分質量提高,封山育林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2 研究方法
2.1 封育區概況
黃陵縣地處陜西省中部、黃河中游黃土高原,是“陜北南大門”。黃陵縣所在的橋山林區是陜西五大林區之一,縣域內各類林地面積20×104hm2。全縣轄5個鎮和1個街道辦事處,總面積22.92×104hm2。全縣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平均海拔 1200m,最高點海拔1762m。黃陵縣內地貌類型復雜多樣,西部山地區屬黃土丘陵和土石山區,東部塬面區屬于洛川塬的一部分。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夏秋溫熱多雨,冬春干寒少雪。多年平均降水量 576.1mm,降雨年內分配不均,無霜期184天。全縣廣泛覆蓋有黃土層,適宜耕作。黃陵縣所屬林地面積3.95×104hm2,森林覆蓋率55.57%,林地以天然次生闊葉林為主,主要優勢樹種為油松、側柏、山楊、白樺、遼東櫟等。經濟林有核桃、棗、杏等。天然草場主要草種有白羊草、胡枝之、索草等 400 余種。人工草場主要有苜蓿、沙打旺和小冠花等。
封山育林作業區選擇在黃陵縣西北部、淤泥河上游、河寨國有生態實驗林場中上部。林場經營范圍現有林地面積7854.03hm2,其中:喬木林地7628.44hm2,疏林地64.64hm2,灌木林地70.51hm2,未成林地57.45hm2,無立木林地2.68hm2,宜林地26.0hm2,輔助生產林地4.31hm2。喬木林地以近熟林為主,占48.2%;中齡林次之,占28.9%。喬木林平均活立木蓄積49.7m3·hm-2,遠低于全省67.7m3·hm-2平均水平。從林場現有林結構看,營林生產主要任務是加強現有林培育,促進森林提質增效。
2.2 封育技術措施
2.2.1封山育林遵循的原則
①堅持生態優先,充分保護封育區內已有的天然林木、幼苗幼樹;
②堅持充分利用自然力,以封為主,人工干預為輔,實行封(育)、管(護)、補(植)并舉,喬灌草結合;
③堅持因地制宜,根據封育區地形、植被條件等制定相應的封育措施;
④堅持恢復和提高兼顧,優先對郁閉度在0.4以下、林分質量不高的喬木林采取封山育林措施提高森林質量。
2.2.2封育對象
根據《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GB/T15163-2018)》技術要求,經現地調查,封育對象為有培育前途的、均勻分布有一定數量的幼樹、郁閉度在0.2~0.3 林地。主要樹種有油松、側柏、櫟類、刺槐,灌木種有黃薔薇、狼牙刺、沙棘、栒子、繡線菊等。封育小班3個,面積200hm2。
2.2.3封育類型
根據立地條件、天然更新狀況,封育類型劃分為喬木型。
2.2.4封育方式
根據封育區林木生長狀況、封育目的以及人畜活動的頻繁程度,確定采取全封。
2.2.5封育期限
根據封育區的自然條件和《封山(沙)育林技術規程(GB/T15163-2018)》有關技術規定,確定封育年限為喬木型8年。
2.2.6育林措施
主要育林措施分為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和人工補植等措施。其中,對有較充足下種能力,因植被覆蓋度較大而影響種子觸土的地塊,進行小面積塊狀除草、破土整地,實行人工促進更新;對自然繁育能力不足或幼苗、幼樹分布不均的間隙地塊,按封育成效要求進行補植或補播;對有萌蘗能力的喬木、灌木,根據需要進行平茬復壯,以增強萌蘗能力。
2.3 調查方法
在分布均勻的林分內選設標準地,面積不小于400m2。在標準地內進行每木檢尺,并按100m選測1株優勢木,測優勢木平均高,對平均優勢木進行樹干解析[2],計算蓄積增長量。
對同一立地條件下生長的不同樹種,進行測樹因子調查。對塊狀散生木,選擇其中3株優勢木進行平均高、胸徑測量。對成行樹,設置長條狀標準帶(不少于30m)調查。
3 結果分析
3.1 封育前后灌木種類變化情況調查研究
封山育林期限達齡后,封育小班因子情況如表2所示。
表1、表2相關調查因子對比情況如下:
經過8年封育,3個封育小班因子都有明顯變化,其中,幼樹株數增加40.7%~55.6%,幼樹平均高增加39.3%~53.3%,平均胸徑增加2cm,林分郁閉度達到0.4~0.5,單位面積活立木蓄積量提高44.0%~56.2%,封育成效顯著,達到有效封育小班標準。
4 結論
(1)封山育林見效快,能縮短成林時間,達到快速成林的目的。
(2)封山育林同時對疏林及時進行補植和補播,提高喬灌草覆蓋度,提高林分質量。
(3)封山育林后的林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固碳能力增強,生態服務功能提高,生態效益明顯。
封山育林是一種重要的森林培育方法,只要封育對象選擇適宜,技術科學,措施得當,抓好各項措施落實和后期管理,能起到投資少、成林快的效果,適合現有林地條件下黃土丘陵山地森林培育。
參考文獻
[1]董寶明,白國梅,郭芬香.化隆縣封山育林效果分析[J].防護林科技,2007(4):55-58
[2]馬少杰,李正才,周本智,等.北亞熱帶天然次生林封山育林對土壤肥力質量的影響[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11,33(2)328-334.
作者簡介:
拓云云(1979-),女,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經營和管理方面的工作。
黃陵縣行政審批服務保障中心 陜西黃陵 72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