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捷 胡霞
摘要:近幾年來,提高醫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已經成為學界較為熱點的討論話題。《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其中以人為出發點的思想涉及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和立身處世之道等各方面,對當今社會發展仍有指導作用。因此本文以現代醫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為要求,來論述《論語》對醫學生“仁心”培養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論語》 ;醫學生;仁心;人文素養
《論語》是輯錄孔子言行的一部經典,全文共計有20篇,522節。眾所周知《論語》是儒家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是儒家思想的基礎。自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便長期占據著中國思想的統治地位。因此《論語》作為儒家最經典的著作對中華文化的發展及中國人民的思想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本文將結合醫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的要求,來闡述《論語》對醫學生“仁心”培育的啟示。
一、《論語》“仁愛”思想與醫學生“仁心”培育的需要
《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據楊伯峻《論語譯注》的統計《論語》全書中共計有“仁”字104個。所謂“醫者仁心”就是作為一名醫者,要有一顆仁愛的正義之心、有大愛,大愛方能成就大醫。所以《論語》中“仁”的追求與對現代醫護人員的要求是相通的。醫護人員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職業,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為患者提供科學有效的醫療保健服務僅僅是其職業素養要求中的一項,因為社會公眾對醫護人員的道德修養及人文關懷期望值越來越高,所以醫護人員的醫德、仁愛品質也顯得越發重要。
同時《論語》這種“仁”的思想也深深扎根進我民族精神與國民性格之中,正是在其熏陶下,中華大地誕生了以孫思邈,華佗,李時珍等為代表的內外雙修、德術雙馨、精誠雙備的大醫名家。也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醫療事業“醫者大愛,醫者仁心”的思想觀念得以流傳。如現代社會出現的裘法祖、吳孟超、鐘南山等醫生,始終堅守著“醫者仁心”的初衷。
所以當代醫學生,作為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接班人,在培養專業醫學知識的同時,應該充分考慮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與醫療衛生事業潛在的關系,可以說只有根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土壤當中,使兩者相通融,才能使我國醫學事業進一步得到發展。因此對當代醫學生的“仁心”的培育,可將中國傳統儒家的經典《論語》作基石從醫學生與醫學院校這兩方面入手來進行研究。
二、《論語》對醫學生“仁心”培養的啟示
1.醫學生“仁心”的培育要以扎實的醫學專業為基礎
《論語》中的第一篇就是《學而》篇,該篇目以論學為主,強調讀書與做人之間的密切關系,強調學以致用。《學而》放在首篇的位置足以見《論語》認為教育與知識的重要性。
在學習目的方面,《論語》中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名句充分證明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與贊揚,不是為了獲取利益,而是為了自己本領的加強,為了自我的提升。同樣作為醫學生,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獲得贊譽,而應在于為了提升自己的醫學水平,從而更好地來解決困擾人類生命與健康的疾病。
在學習態度方面《論語》中有“朝聞道,夕可死矣。”“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篤信好學,死守善道。”1等句子凸顯學習的主動性,強調堅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廢的學習品質以及對知識的熱切渴望與追求。作為醫學生應更加主動地去學習醫學知識,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醫學的探索與研究之中。眾所周知,培育一名醫學人才是十分不易的,倘若一名醫學生缺乏主動的、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在醫學之路上半途而廢,不僅僅是對自身的不負責,更是對社會醫療教育資源的浪費。
同時《論語·學而》篇中又非常重視學以致用,且醫學又是不可能與實踐割離開的。因此對于醫學知識,僅僅會死記硬背不能靈活的進行運用,那都是紙上談兵,有再多的醫學知識也無用。醫學知識最終都是轉化為實際的臨床操作,所以醫學生不僅僅要學習好課堂上、書本上的知識,更要牢牢掌握好實踐的本領。
醫學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統一的一門學科,是以人直接為研究與工作對象的一門學科。醫護人員肩上承擔著患者“健康所系,生命所托”不容馬虎,稍有不慎代價便是一條生命的逝去。現代醫學生應刻苦學習,練就過硬的醫學本領,為患者負責。所以醫學生“仁心”的培育要建立在牢固的專業知識之上,“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脫離醫生的專業技能與本職工作而空談“仁心”絕對是不可取的。因此培養醫學生的“仁心”必須要以扎實的醫學專業為基礎。
2.要培育醫學生愛崗敬業精神與職業道德精神
《論語》中有提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如臨深淵, 如履薄冰。”1醫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從事醫療衛生事業要以嚴謹審慎的態度為前提。不弄虛作假,不半途而廢,培養審慎莊重與實事求是的職業品質是每個醫學生都應具備的。筆者認為在醫學生的培養上可以借鑒《論語》中有關君子的一些觀點,用儒家對君子的要求與約束思想來影響學生,培養其嚴謹規范、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專業態度和職業精神。
醫學是一片無窮盡的海洋,對于醫學生而言,對醫學知識與醫療技術的學習永遠都在路上,應樹立起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磨礪、精進自己的本領。《論語》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的語句。啟示醫學生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的敬業精神與職業道德。
醫學生也要有責任意識和仁懷天下的擔當精神與愛國情感。全體醫學生在步入圣神醫學殿堂之初便立下決心竭盡全力除人類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維護醫術的圣潔和榮譽,救死扶傷,不辭艱辛,執著追求,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類身心健康奮斗終生的誓言。
3.要加強醫學生思想道德精神建設。
《論語》中涉及不少有關“義利”的內容。如“君子義以為上”“有美玉于斯”“義然后取,人不厭其取”“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等句子,1始終強調應秉持重義輕利的觀念。坊間也流傳著董奉、蘇七塊等佳話。在醫生的職業過程中經常會面對義與利、公與私的取舍問題。而重義輕利的取舍有利于醫生強調在義與利面前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義利觀,以尊重人的生命和尊嚴,銘記救死扶傷的天職。所以作為未來醫療衛生事業的接班人始終堅持患者利益至上,秉持“醫者仁心”的觀念。
《論語》將“溫、良、恭、檢、讓”作為行為準則。提出“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的說法。1啟示當代醫學生要有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共情能力要與患者建立一種平等、信任、互助的關系語言和藹、以禮待人、使患者產生親切感、信賴感與安全感創造一個和諧的情誼融融的醫患關系。
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在對醫學生的培養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專業培養而輕視人文培養的現實現狀,同時當前社會公眾對醫護人員的道德修養期望值也越來越高。為改變這一現狀,只有加強醫學生“仁心”及人文素養的教育,才能培養出兼具自然學科技術與高尚人文素養及品格的符合我國新時代要求的新型高素質醫學人才。
綜上所述,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與現代醫學生“仁心”的培養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從中我們可以探尋出醫學生“仁心”的培育要堅持扎實的醫學專業基礎,要培育醫學生愛崗敬業精神與職業道德精神,要加強醫學生思想道德精神建設等啟示。這對現代醫護人員隊伍素養的提升及現代醫學事業發展有著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2]戴月舟.《論語》學習思想對醫學生的啟示[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2(02):124-126
[3]李亞茹.儒家思想對醫學生醫德養成的教育價值窺探[J].才智,2020,(9):125.
[4]鄭喜園, 高書杰. 淺談儒家思想對醫學生教育培養的當代價值[J]. 錦州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 16(04):45-47.
[5]劉超,鄧智勇.當代醫學生人文關懷精神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20,6(14):67-68.
[6]王艷梅,楊加周,艾慶燕,趙豫鳳,苗乃周.當代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培養實踐[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2,10(03):72-74]]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