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涵 徐礪
摘要:國務院在《關于印發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2020年重點工作任務及增設試點的通知》中提到:到2021年底,要在試點地區建立并完善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逐步提升全社會的心理健康水平,將其融入到健康中國的建設當中。本文從研究評述的角度,關注國內學術界的研究是如何回應城市社區心理服務體系構建的需求。回顧研究發現,國內學者關于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路徑研究主要集中在組織管理、設施配置、人才隊伍、服務運作、觀念認同、網絡平臺、效果評估等方面。但是大多數研究忽視了服務對象的個性化需求及體系構建的地區差異,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拓展提升,加強多個主體的關注,構建多方參與、個性化的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
關鍵詞:心理健康 服務體系 城市社區
人們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社會的文明程度,構建并完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及時滿足人們心理發展需求,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目前我國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與人們的期望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更好完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更好滿足人民和社會發展需要,是之后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是基于近十年來我國學者對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的研究,試圖對相關研究進行文獻分類梳理,理清迄今為止的研究狀況,分析發現未來研究趨勢。
一、關于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路徑
在梳理了國內近十年來的相關文獻發現,國內在路徑構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組織管理的加強、設施配置的規范、人才隊伍的建設、服務形式的完善、思想認同的加強、信息平臺的建設以及評估體系的構建等方面。
(一)加強組織管理
在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服務的過程中,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需要與其他相關機構之間明確各自的職責以及之間的關系。
有學者將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與其他相關機構的關系概括為從屬關系、共生關系、延伸關系以及合作關系四個方面。就從屬關系來說,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在當地衛生局和地方財政局的指導和保障下開展心理服務。就共生關系來說,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人力、物力等方面在相當一段時間里較為困難獨立運營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就延伸關系來說,社區衛生技術服務框架應當將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納入其中,從而更好滿足基層大眾的心理發展需求。就合作關系來說,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構建需多與例如社會工作社會組織等相關社會資源進行鏈接合作,更好服務于社區居民。(何華敏,2015)。總體來講,各相關部門需要明確各自的角色和職責,在政府總體領導的前提下,將財政、衛生、教育等部門以及現有社會資源進行有效整合,逐步構建起完善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朱正婧,2014)。
(二)規范設施配置
目前在已經開設了心理健康服務咨詢師的社區中,就基礎設施配置方面,仍然存在設施配備不規范、運轉情況不理想等情況,其服務場所有待升級與完善(謝亞彪,2019)。針對這些問題,有學者就經費保障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建議,認為政府應當在其中扮演主導角色,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進行統籌規劃,將其納入公共衛生經濟的建設當中,同時對該體系的構建進行財政預算撥付的分析。與此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補充政府角色的不足,充分調動和發揮社會資金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的保障作用。(侯宇辰,2014)。
針對公共安全心理相關服務產品的完善,有學者提出:其一,利用現有的社區公共設施,將其靈活、合理轉變成服務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的活動空間,可以是心理工作坊等形式。其二,視情況增加心理健康服務所需的硬件設施配備。比如團體放松室以及相應的放松設備等等。其三,增加心理服務軟件產品的供應,可以是心理矯正等產品。總的來說,根據不同社區的不同情況,在完善基礎心理服務設施的前提下,適量補充增加居民所需的心理服務所要配備的軟件和硬件設施和產品,以此來應對新興和趨勢的社會心理問題(王曼,2020)。
(三)建設人才隊伍
總的來看,現有研究中在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人員隊伍建設方面的研究大多以引進和培訓為主要切入點。
首先是人才引進方面,一些學者認為在經費投入、激勵制度等方面應給予關注。例如改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待遇和工作環境,制定出針對于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人員的相關制度,配以相對應的經費投入,對在工作中的優秀人才和先進人物在專業培訓、物質和精神獎勵方面建立起合理積極制度等方面,、提升人才專業程度,最終達到社區居民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升的良好成效。(余祖偉,2019)。還有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相應的人才隊伍構建建議。有學者建議,利用高校資源,形成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儲備力量。(朱正婧,2014)。也有學者建議積極引導社區周圍學校、醫院、心理咨詢機構的心理教師、心理咨詢師、心理醫生、社會工作者等多專業人員積極參與到社區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李樹軍,2020)。
其次是隊伍的培訓,當前學界在此方面的研究集中于專業隊伍的專業培訓和監督管理方面。針對專業培訓,有學者研究認為要在工作前給與專業知識理論的培養,在工作后注重服務開展方法技巧的具體培訓。(李樹軍,2020)。同時因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前的職業道德、倫理守則、服務中的規范技能、服務后的反饋或是失去獨生子女的家庭、精神障礙患者、家庭暴力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務都會涉及到如何合理合法規范的服務問題,因此,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的監管需要及時給予完善(謝亞彪,2019)。
(四)完善服務形式
不局限于心理常識宣傳及心理咨詢的常見服務形式,為提升服務成效,有學者建議建立社區居民的心理檔案,開展最大程度符合社區居民實際需要的專業心理服務。(何華敏,2015)。一些學者提出通過關注在日常服務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來更好滿足不同群體的特殊需求,進而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例如: 農民工在城市中可能普遍存在融入問題,那么針對性的就可以為他們開展經濟社會發展適應學習能力的培訓,讓他們具備更好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 社區中的退休老人在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很大可能會存在一定適應問題,可以為他們提供緬懷往事療法和人生回顧療法,重構老年人對人生歷程的看法,積極面對當前生活等。 (何華敏,2015)。
(五)增強思想認同
第一,消除偏見、誤區,增強心理服務思想認同。一些學者發現,由于當前社會大眾心中對心理健康的意識較低,而且對于心理疾病存在著負面標簽化或是偏見,所以,目前社區中很多精神疾病的患者或者是心理發展存在一些問題的居民,因礙于旁人的眼光和看法,不愿意主動向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求助或者咨詢,當然,他們的問題也就會因為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從而發展成為嚴重的心理障礙或者疾病,更甚者會造成嚴重的生命危險。(朱正婧,2014)。針對這些問題,有學者認為可以通過開展形式多樣又廣泛的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和宣傳,改變大眾對心理疾病的錯誤認知,提高對心理學以及心理咨詢的接受程度。(彭麗麗,2019)。
第二,完善社區公共安全的積極宣傳和社會心理引導機制。首先,基層政府可以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在宣傳引導中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增加心理服務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引導基層群眾的正確心理走向。其次,發揮自媒體的傳播優勢。各類相關組織可以通過開發利用短視頻平臺來宣傳心理學知識和相關教育視頻,提升年輕一代對心理學和精神疾病的正確認知。最后,發揮社區組織的自治優勢。通過社區公共空間、網格平臺、智慧社區網絡等,發放心理疏導宣傳冊、組織專家講座等,對社區居民普及正確的社會心理知識、進行心理疏導,逐步提高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王曼,2020)。
(六)建設信息平臺
經歷了這次疫情,線上的有效性、方便性以及實用性得到有效驗證,已經慢慢成為為公眾提供心理危機干預、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的一條重要途徑。那么,在討論未來心理健康工作的時候,有學者提出可以采用“心理服務+互聯網”的模式。計算機網絡和大數據平臺在政治、經濟等等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樣的,它們在社會大眾心理健康相關信息的快速共享、實時監測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狀況等方面可以發揮巨大的優勢作用。通過這些信息、數據和指標的綜合分析,不僅可以掌握社區居民整體的心理健康狀態,更是可以預防惡性事件的發生,極大降低危機事件的發生。(王博濤,2021)。另外,在拓展信息平臺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服務的同時,有學者提出建設優質的心理健康數字化學習資源。各地要通過自建、引進、共享等方式建設針對社區各類人群(如居民、企業職工、大中學生等)的心理健康數字化學習資源,形成開放式、立體化、綜合性資源體系,覆蓋社區各階層,對社區居民免費開放(余祖偉,2019)。
(七)構建評估體系
良好有效的評估可以總結出開展服務的有效性、問題不足的反思改進、促進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的更好發展。其目的不是為了追責,而是本著“以評促建、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重在建設”的指導思想,將計劃落實好、執行好,從而保障社區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的順利推進及工作有效開展(李樹軍,2020)。
目前我國國內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仍然處于探索階段,所以當前研究主要集中于評估體系的構架和評估形式的完善。關于評估體系的構建,有學者認為需從起點、過程、結果三層面進行。社區開展的心理服務的目標是否是轉變為理想的服務模式?實施過程能否實現高效、健康、可持續發展?是否最終保障并促進了居民的心理健康,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與生活滿意度?通過把握起點,監控過程,考察結果三方面,形成一套可推行的操作流程及考核標準(王鳳姿,2019)。那么具體的評價形式主要包括:通過專業人員提供的調查問卷,了解社區居民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機構開展活動的滿意程度以及存在的問題;在服務開展的現場或者是社區居民接受了心理服務之后進行現場效果的評估;通過相關上級部門的檢查和監督來評價和改善社區的心理健康服務的開展(何華敏,2015)。
二、研究述評與展望
(一)研究評述
自新冠疫情突然爆發以來,給人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對我們構建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相關研究也有了相應的發展,并為未來心理健康服務的發展方向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但是,必須提出的是,近十年中國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的相關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從研究對象來看,目前學術界但是大多數研究側重于關注構建過程中政府、心理咨詢師的參與和角色,事實上多方參與、針對服務對象也即社區居民的個性化需求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社會組織的參與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增加體系構建的活力;另一方面,需求是服務提供的基礎,通過分析把握其需求才能提高服務成效,并且不同地區、人群的需求是不同的,立足差異化的需求才能建立完善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其次,從研究視角上看,缺少結合不同地區的情況進行構建研究,多集中于國內社區體系的整體構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對不同地區居民需求的滿足程度。
(二)研究展望
為更好構建和完善目前我國國內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最大限度地滿足社區居民的心理發展需要,筆者認為,未來學術界對于研究在以下方面值得關注:
首先,加強對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過程中多個相關主體的關注,建立起多方參與的服務體系,例如社會工作的專業理論、方法在服務體系中的重要角色。同時,服務對象即社區居民的個性化需求也是今后研究的關注方向。
其次,結合國內不同地區經濟、文化等因素,構建地區差異化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例如針對不同少數民族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結合當地文化習俗深入分析居民的心理發展需求,除了國內社區普遍性和基礎性的組織、設施、人員等配置之外,配備、提供具有當地特色的服務和設施。
參考文獻:
[1]王博韜,魏萍,丁蘭艷.公眾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與實施——由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思考[J].陜西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9(01):1-6+14.
[2]于紅.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分析——以青島市為例[J].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06):1-3+8.
[3]王曼. 著力補短板,構建社區公共安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N]. 中國社會報,2020-08-07(003).
[4]李樹軍,王薇.社區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面臨的困難及對策[J].品位經典,2020(06):93-94.
[5]王鳳姿.新型社會治理格局下我國城市社區心理服務體系構建[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12):75-77.
[6]余祖偉,陸愛桃.構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策略探討——以社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為核心的視角[J].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9,39(04):36-42.
[7]彭麗麗.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研究[J].沈陽干部學刊,2019,21(03):46-49.
[8]張曉娟.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現狀分析與策略研究——基于陜西省寶雞市M區的實證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4):181-183.
[9]徐礪,李祿俊.社會治理視野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路徑研究[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9,38(03):39-43.
[10]謝亞彪. 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學,2019.
[11]牛晶.淺議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J].新西部,2018(26):18-19.
[12]張凡迪,李岳瞳.構建沈陽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對策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17):134-135.
[13]何華敏,胡春梅,胡媛艷.城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07):1114-1118.
[14]朱正婧.論我國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6):28-31.
[15]吳漢.從需求角度看山東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J].北方經貿,2014(06):32-33.
[16]侯宇晨.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探析[J].學理論,2014(09):67-68.
[17]方芳,楊沛櫻.基于居民需求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3(02):179-184.
[18]張喜專.健康城市建設中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構建與對策[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20(08):30-32.
[19]王小鳳.可能心理學視角下城市社區老年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7,37(24):6264-6266.
[20]白紅敏. 如何構建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A].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第六屆心理健康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17:1.
[21]吳衛東.論和諧社會建設中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J].繼續教育研究,2011(10):142-144.
[22]胡秦.構建大慶市科學完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探討與研究[J].人人健康,2020(14):38.
[23]張丹,賈林祥. 基于循證實踐理論的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建[A]. 中國心理學會.第二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摘要集[C].中國心理學會:中國心理學會,2019:2.
[24]梁光霞.社會轉型期社區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構建探究[J].九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7(04):18-21.
[25]封周奇.貴陽市社區心理健康服務現狀及其體系構建初探[J].魅力中國,2009(19):84+79.
[26]孫金誠. 構建“家-校-社區”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體系[N]. 人民政協報,2021-03-17(006).
[27]張紹波,付偉,郭志博,肖遙.東北老工業基地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構建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理論觀察,2021(02):103-105.
[28]王金玲,馬錦飛.社區感干預與網格化管理結合,構建社區重點人口心理服務與干預體系[J].公關世界,2021(02):88-89.
[29]陳哲. 城市社區心理服務現狀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20.
[30]倪海珍.健康中國教育背景下的城市社區老年人心理服務體系研究[J].知識經濟,2020(07):5-7.
作者簡介:
王鈺涵(1996-),女,河南鄭州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文化藝術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徐礪(1965-),女,四川宜賓人,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