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作物的科學合理栽培和病蟲害的現代化綜合防控,是培育健康農作物、提高農作物的品質、產量,促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措施,是提升農民收入,實現“鄉村振興”重要策略。然而,現階段由于農民綜合種植水平較低、農作物現代化栽培技術、設備普及率較低等因素,導致我國的農作物栽培和病蟲害管理技術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較仍有一定差距,本文通過對我國當前階段農作物栽培管理與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以求為農作物的科學栽培和病蟲害的科學防治提供依據。
關鍵詞:農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
1 進行農作物科學栽培及病蟲害科學防治的意義
1.1提高土地出產效率
雖然我國地域廣闊,但是由于人口基數太大,人均耕地占有量較低,并且,伴隨著近年來部分農業用地土地荒漠化以及工業、建筑用地占有農業用地的現象較為嚴重,導致我國的農業用地面積日益減少,對我國的農業健康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農作物的科學栽培技術及病蟲害科學防治技術,可以通過現代化的栽培、管理設備和技術,大幅度提升單位土地面積的農作物產出量,實現糧食、蔬菜、水果等農作物產品的有效供應。
1.2 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在農作物栽培、管理過程中化學肥料的超標使用,以及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化學農藥的過量使用,導致土壤及水源中的重金屬離子大幅度增加,從而引發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甚至導致農業面源污染。農作物的科學栽培和病蟲害科學管理技術可以通過指導農作物的合理灌溉、精準施肥和科學用藥,從而提高化學肥料和農藥的有效利用率,有效緩解過多的農藥、廢料在大氣、土壤以及水源中存在而造成的污染,提升農業生態環境,提高人們的幸福指數。
1.3 塑造農產品品牌,增加農民收益
現代化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管理措施的實施不僅可以進一步改善農作物的品質、提升其產量,同時可以有效較低農藥和肥料殘留,從而打造高品質、綠色的農產品,塑造本地農產品的口碑,提升農產品的價格,確實增加農民的收益。
2 農作物科學栽培及病蟲害科學防治技術簡介
2.1 農作物科學栽培技術簡介
2.1.1 溫室大棚技術
溫室大棚技術是指通過人工建造適宜蔬菜生長的智能溫室,來實現蔬菜、水果的反季節栽培,從而保證蔬菜、水果的有效供應。與普通露天種植相比較,溫室大棚技術具有以下優勢:(1)保證農作物的全年度供應,使全國人民常年可以吃到新鮮的水果、蔬菜;(2)反季節供應的蔬菜、水果,一般價格比較高,有效保證農民的收益;(3)可以比較精準的控制溫度、濕度,創造利于蔬菜、水果生長的環境,提高其品質和產量;(4)溫室大棚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環境,可以有效抵御病原菌和靶標害蟲的入侵,降低病蟲害發生幾率;(5)可以對蔬菜、水果進行有效的保護,避免狂風、洪澇、冰雹等氣象災害對其的破壞。
2.1.2 無土栽培技術
無土栽培技術是指通過基質或者營養液來實現對農作物各生長階段的全營養供應,從而保證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和培育。與傳統栽培技術相比較,無土栽培技術具有以下優勢:(1)提高空間利用率,無土栽培技術可以依據農作物的生長特性,實現農作物的梯形栽培以及懸空栽培,從而大幅度提高栽培密度,提升農作物的產量;(2)有效控制病蟲害,土傳病害的病原孢子和部分靶標害蟲的卵和蛹需要土壤才可以進行傳播,無土栽培技術是脫離土壤的現代化栽培技術可以有效遏制土傳病害及靶標害蟲的傳播;(3)有效遏制農業污染,無土栽培技術可以通過定期在基質和營養液中添加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成分,而有效避免在農作物栽培過程中,農藥、化肥過量使用而引起的土壤、水源污染現象。
2.2 農作物病蟲害科學防治技術簡介
2.2.1 農業防治技術
農業防治技術是指通過一些列農業活動,創造利于農作物生長,而不利于病原菌和靶標害蟲擴散的技術。具體包括以下措施:(1)農作物收貨后進行高溫悶棚,殺滅土壤中的有害病原菌和靶標害蟲;(2)對土壤進行深耕、晾曬,釋放土壤中的養分,同時松軟土壤,為農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環境;(3)對農業生態系統內的病枝、病葉以及雜草等進行定期的清理,保持衛生的整潔。
2.2.2 天敵技術
天敵技術是指利用生物之間的捕食或者寄生關系來對農作物的蟲害進行防控,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以螨治螨技術,利用胡瓜鈍綏螨等捕食螨來防治農作物上的螨蟲;(2)寄生蜂技術,比如利用寄生蜂寄生玉米螟的卵,從而對其進行防治;(3)異色瓢蟲技術,主要是指通過在農作上懸掛異色瓢蟲的卵卡來防治蚜蟲。
2.2.3 生物農藥技術
生物農藥技術是指利用活體微生物感染病原菌、靶標害蟲或者利用微生物的分泌物來殺滅靶標害蟲或者病原菌的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1)利用蘇云金桿菌來防治斜紋夜蛾、甜菜夜蛾等鱗翅目害蟲;(2)利用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來防治棉鈴蟲;(3)利用枯草芽孢桿菌的競爭、拮抗作用來防治根莖腐病等土傳病害。
3 農作物科學栽培及病蟲害科學防治技術推廣與應用
3.1 推廣應用中的主要問題
與荷蘭、美國、日本等農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的農作物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科學防治技術仍然比較落后,其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3.1.1 農業經營者綜合素質較低
我國農業經營者年齡偏大、文化素質較低,導致其對先進的農作物栽培管理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認知度較低,接受程度緩慢。
3.1.2 現代化栽培和病蟲害防治技術普及率低
無土栽培、無人機釋放天敵等部分農業現代化技術的普及成本相對較高,且對使用者有一定的技術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農作物科學栽培技術和病蟲害科學防治技術的普及。
3.2 解決方案
3.2.1 加強科普宣傳
可以通過組織農民交流、培訓會,借助手機app、抖音、快手以及微信小程序等新媒體手段進行現代化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在促進農業健康發展以及提高農民收益方面的作用,提高農民對其認知度和接受程度。
3.2.2 組建現代化體系
對于無土栽培、天敵引入等技術性較強,成本相對較高的技術,政府可以通過采取與高等農林院校建立“產、學、研”合作以及招商引資的方式組建現代化現代化農作物栽培和病蟲害防治體系,促進相關技術的落地實施。
參考文獻
[1]吳榮升.淺析農作物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南方農機,2018,(7):81,96.
[2]王傳麗.農作物科學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淺析[J].農業與技術,2019,39(12):98-99.
[3]薛克江,白進武.關于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防治的探討 [J].農民致富之友,2019,(14):36.
[4]薛克江,白進武.關于農作物科學種植與病蟲害防治的探討[J].農民致富之友,2019,(14):36.
[5]孫建.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與技術,2017,(37):123-124.
作者簡介:
王光鋒(1977.2- )女,漢族,籍貫山東省濱州市高新區,大專學歷,助理農藝師,農業技術推廣——農作物栽培與病蟲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