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含
摘要:賈樟柯在他的首部劇情長篇《小武》中,以個人化、精神化的筆觸來書寫當下生活中底層小人物的生存狀態,將社會的聚變及人間的真實在電影鏡頭中一一展現。賈樟柯的電影表達了他個人的思想、體驗和藝術風格,影片中蘊藏著他對社會小人物的關懷,以及對社會變遷中普通老百姓生活的關注,我們從電影中能夠完全感受到作者的存在,感覺到賈樟柯對中國底層和邊緣社群的表現具有一種悲憫的關懷意識。正是這種關懷意識在影片中的表現,使得賈樟柯的電影帶有濃烈的個人色彩。藝術源于生活,在賈樟柯導演的電影中,他將小人物作為影片的主人公,通過電影來探索個人在社會上的位置,個人在社會變動時所體現的個人價值與困難等問題。相比其他導演,賈樟柯的電影最接近觀眾,也更貼近生活。
關鍵詞:人生;社會;家庭;第六代導演
一.在時代中更替沉淪——作者電影的成長環境
賈樟柯打出了“以自己的方式看世界”的口號,他的電影更多地是將自己的記憶,自己從小到大生活的“味道”表現出來。《小武》是一部建立在其老家山西汾陽的電影。影片的主角小武是一個不被時代接受的人物,他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穿著不合身的西服,是個徘徊于法律邊緣的扒手。賈樟柯將鏡頭對準小武,從小武這一個體上見證城市在時代浪潮中的變化。影片中,落后的山西汾陽無法阻擋新時代前進的腳步,流行文化不斷沖擊著小城相對封閉保守的格局,以小武為首的保守一派面臨著被時代淘汰的威脅。新舊更替是永恒的主題,從小武的生活狀態我們也感受到社會轉型之下一部分人艱難的生存處境。電影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小武這一因時代變遷、價值觀念變化而被排斥于時代主流外的個體,更是歷史洪流下時代主潮的巨大變換。《小武》這部電影拍攝于20世紀90年代,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在政治思想領域產生了巨大的碰撞,電影藝術領域也不例外。在80年代時,為了打破“文革”帶給文化產業的陰影,中國電影空前活躍,在創作與理論兩個方面都有著飛躍的發展。中國電影與世界電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掀起了一場電影語言的新浪潮,同時也激發了各路導演在藝術實踐上的追求。然而到了90年代,中國文化主流發生急劇變化,根據文學作品進行改編的電影因其文學性與電影性的結合成為了國產電影的主流。與大多數在文學作品基礎上進行改編所拍攝的電影相比,賈樟柯的電影作品更具原創性,這種背景下對賈樟柯的電影創作具有極大影響。帶有濃烈個人色彩的作者電影跟隨時代發展的腳步不斷成長,賈樟柯電影中關注的人物,逐漸從邊緣走向社會主流,我們在畫面中看到的不再是彷徨的“小武”,而是創造了一個時代的普通工人。
二.社會群像記錄——影片內核表達
賈樟柯對于當代中國生活經驗的發掘是原創的、獨特的。他用鏡頭記錄中國和刻畫中國底層的生存面貌。他的電影追求生活現象的還原,注重普通民眾個體的生存,影片的主角往往是最普通的底層人民,將處于邊緣化的小人物的生存狀態不加粉飾地體現,我們能從中感受到導演對中國底層和邊緣社群悲憫的關懷意識。賈樟柯的影片內核,實際上是借動蕩的社會生活表達對底層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與悲憫,使觀眾達到情感的共鳴。
賈樟柯奉行“電影是現實的漸近線”信條,呈現出一派真實、自然、混沌的風格。電影《小武》中,導演借小武的悲劇,講述了在時代浪潮的席卷和裹挾之下,普通小人物對大勢的無力及屈服。小武是個矛盾的個體,他雖然以扒手這種受人詬病的職業為生,但他又有自己堅持的原則,偷完錢后將身份證還回警局,會在幼時好友與自己漸行漸遠時仍記得年少的約定,在結婚時信守承諾送上紅包,會以為只要自己一心付出,胡梅梅就會接受自己。小武這一角色,在影片中不高尚卻很真實。而小武也因為時代的變遷被排斥在主流之外,遭受到了親情友情愛情的三重打擊,賈樟柯從這一個小人物上顯示了時代洪流下每個人不得不去做的改變。時代在變,人也要跟著改變,賈樟柯的電影美學與第五代導演追求華美的隱喻不同,他體現的是底層人民在巨大的現代化浪潮中與之對抗的精神,為保留最后的生命力和尊嚴所爆發出來的堅韌不拔的力量。影片內核不僅從大層面上捕捉到了時代轉型的概念,還從各種小細節中體現了時代變遷對人物情感和生活的影響。賈樟柯堅持將鏡頭對準那些在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群體,更加全面地表現了時代改變下對人的磋磨。
三.個人思想表達——作者思維顯露
張元導演曾在訪談中說:“我們這一代不應該是垮掉的一代,這一代應該在尋找中站立起來,真正完善自己。”第六代導演的作者思維是在不斷自我完善中確立的,“作者電影”在中國影壇的初步建立,也要從第六代算起。
相比第五代導演追求華美的隱喻方式,第六代導演則跳脫出了這一束縛,他們的鏡頭遠離繁華的都市,聚焦于偏遠的邊陲小鎮或者城鄉結合地帶。電影中具有一定的人物和地點共性也成為第六代導演作品中的符號。賈樟柯將被意識形態和大眾時尚所遮蔽的真實生活,將處在邊緣化的小人物的生活狀態體現在影片情節中,電影《小武》是賈樟柯紀實美學的第一次完整表述,從此也開啟了他關于家鄉社會等系列電影的導演生涯。他的影片有著強烈的紀實風格和個人色彩,其中也能體現導演自己或者他們這一代人真實的生活狀態和所在經歷的過往。在影片《小武》中,他將鏡頭放置在即將被主流淘汰的扒手小武身上,利用長鏡頭記錄著時代的變遷,記錄時間洪流下小人物的心酸與無奈。賈樟柯的作者思維也在這部電影中顯露,他追隨拍攝的主體人物并不需要光彩照人的形象,更多的是從這一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什么,從中感受到了什么。賈樟柯的電影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反思,我們從電影中看到時代的改變,人的改變,小武這一電影中少見的扒手形象,便以這種獨具個性的拍攝方式在中國電影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賈樟柯的電影給我們首要的視覺感受是畫面的粗糙感。粗糙的寫實風格創作對賈樟柯等第六代導演影響深刻,這種粗糙感更能體現畫面的真實感,賈樟柯受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影響,同時對這一影響做了本土化創作,使畫面傳遞給了觀眾更深層次的內容。賈樟柯的電影中蘊藏著他對故鄉的感情及對小人物的同情關懷,“故鄉三部曲”讓觀眾在銀幕前認識了導演賈樟柯,他用攝影機記錄下時代的改變,他是第六代導演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們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記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