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14年中央首度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以來,學術界圍繞這一主題的相關研究不斷擴展和深入。近些年,學者們主要針對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其培育路徑等問題展開了積極研究,并取得了豐富而有益的研究成果。但是,有關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我們需從推動各民族大學生進一步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更好實現人生價值、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等方面,充分認識培育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為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工作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新時代;大學生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研究回顧
2014年以來,國內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研究較為豐富。截止2021年6月,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從CNKI檢索得到的論文共2097篇,CSSCI核心期刊論文817篇。從其研究內容看,主要集中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的解析,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存在的問題和成因并提出相應對策。
1. 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
關于“什么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問題,沈桂萍分別從內涵與外延兩個方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進行了闡釋,她認為“在內涵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有3層涵義,一是指全體擁有中國國籍的中國公民共同體;二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內有56個民族成員;三是56個民族之間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關系。在外延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應該是56個民族交錯雜居的地域共同體,文化兼收并蓄的文化共同體,經濟相互依存的經濟共同體,情感相互親近的心理共同體,核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孔亭、毛大龍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構成的民族共同體,當下是指新中國建立后識別的56個民族共同構成的民族共同體,它是中國的國家民族——中華民族的共同體,由“中華民族”和“共同體”組成的復合概念。”[2]周超、劉虹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既是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又是價值共同體、利益共同體,還是社會共同體、命運共同體。”[3]
2. 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
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內學者的研究角度和側重點不同,所做的解釋也有所不同。但歸結起來,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觀點:
第一類觀點,是從民族或國家的角度解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陸衛明、張敏娜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樹立代表著全民族根本訴求的一種理想的民族觀。”[4]王桂勝、劉培勇、婁紅樂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實現穩定統一的意識形態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各民族共同理念。”[5]宋才發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上是一種群體共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實質上是民族精神共同體的構建。”[6]
第二類觀點,是從心理和意識形成的角度探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覺、趙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一個實體在人腦中形成的主觀映像,是人們在社會化實踐的過程中形成的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情感、態度、評價和認同等一系列心理活動的總和。”[7]周平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多個面向并涉及若干具體內容,如中華民族的自我意識、分界意識、命運意識、團結意識、奮進意識、發展意識等等,但從本質上看無非是中華民族的成員對這個共同體的認知、信念、情感,核心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和進一步的想象。”[8]
3. 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路徑的研究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路徑,是近些年學界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學者們從多方面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路徑加以研究。主要觀點如下:
鄧玉函將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根本歸結于文化自信,并指出:“民族人才由于在語言文字、歷史文化、民族溝通、工作習慣等方面,與民族群眾有著天然聯系,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集中表現。因此,在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我們既要調動每一個成員的能動性,也要注重對民族人才的培養與使用。”[9]吳春寶認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增強文化自信,就必須立足我國傳統民族歷史文化,從歷史與現實的比較聯系中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充分向全國各族人民展現中華民族團結共進的生動事例,展現自古以來我國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優良傳統’。”[10]
李俊清、劉維濤提出:“要積極推動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多措并舉,消除部分少數民族群眾在地域分布、語言文化、職業結構、城鎮化進程等方面存在的疏離和隔閡。不斷創新公共治理的政策措施,消除族際交往障礙,拓寬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渠道。”[11]張全省、劉曉勇強調依法治理民族事務的必要性,認為“依法治理民族事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又是民族工作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途徑。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本路徑在于秉持法治思維,處理民族事務。”[12]張倫陽、王偉從經濟建設角度出發,指出:“經濟建設能夠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物質保障: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縮小發展差距、增進民族間的共性,減少少數民族在經濟發展中的被剝奪感與被拋棄感,從而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國家的繁榮發展。”[13]
二、培育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闡釋
新時代的大學生,對于鞏固民族團結和維護祖國統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當代青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力量,多次向廣大青年學生提出寄語。培育新時代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要意義,體現在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視野,推動各民族大學生進一步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引導廣大青年學子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以及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等方面。
首先,有利于各民族大學生進一步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開展大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是我國在新階段更好發展的現實需要,大學生只有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從行動上自覺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通過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長期堅持和不斷優化,有助于不同民族大學生增進對彼此文化傳統的了解,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歷史血脈與現實意義。從而推動各民族大學生增進交流與交往,消除偏見與隔閡,增強合作與互助意識,更好地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建立平等友好和諧的人際關系,進一步維護和促進民族團結。
其次,有利于廣大青年學子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新局面。”[14]這就要求廣大青年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素養,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也是新時代大學生具有較高政治素質和道德素養的重要體現。必須始終堅持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提升大學生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自覺性,培育其良好的政治品格和道德品質,引導新時代大學生自覺擔當社會責任、肩負歷史使命,進而在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里充分實現自我價值。
最后,有利于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廣大青年是實現這一夢想的主力軍。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能夠引導大學生從內心產生并深化中華民族歸屬感,強化“五個認同”,堅定“四個自信”,厚植家國情懷,自覺地將個人命運同民族和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增強鑒別和抵御錯誤思潮的能力,提升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育他們的歸屬意識、認同意識、發展意識、責任意識和共建共享意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磅礴之力。
參考文獻
[1]沈桂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N].中國民族報,2018-06-15(005).
[2]孔亭,毛大龍.論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內涵[J].社會主義研究,2019(06):51-57.
[3]周超,劉虹.共生理論視閾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建構的五維向度[J].民族學刊,2021,12(01):19-25+85.
[4]陸衛明,張敏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論略[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3):1-6.
[5]王桂勝,劉培勇,婁紅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及措施研究[J].新視野,2020(03):13-17.
[6]宋才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四維體系構建及路徑選擇[J/OL].黨政研究,2021(03):1-10[2021-03-21].https://doi.org/10.13903/j.cnki.cn51-1575/d.20210222.001.
[7]青覺,趙超.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機理、功能與嬗變——一個系統論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4):5-13.
[8]周平.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雙重進路[J].學術界,2020(08):5-16.
[9]李俊清,劉維濤.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N].人民日報,2019-12-05(011).
[10]鄧玉函.文化自信與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三重邏輯[J].思想戰線,2019,45(04):104-110.
[11]吳春寶.文化自信視域下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意義、內容及路徑選擇[J].黑龍江民族叢刊,2019(02):13-18.
[12]張全省,劉曉勇.新時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偉大實踐及其推進方略[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04):15-22.
[13]張倫陽,王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論邏輯、現實基礎和實踐路徑[J].民族學刊,2021,12(01):10-18+84.
[14]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作者簡介:肖安俊(1995—),男,漢族,甘肅蘭州,碩士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