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理德 楊亞平 彭少志
【摘要】目前AR在醫學領域以及教學領域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但在醫學教育方面的運用還是較為局限。本文結合當前醫學教育過程中的不足,有機融合AR技術,為醫學教育領域提供了創新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原有教學方式,運用新教學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積極和主動性。文章在分析AR相關技術的基礎上,探究了該項技術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運用。
【關鍵詞】AR 技術;醫學影像;醫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R-4;G43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221
AR——Augmented Reality,又稱之為增強現實,這些年在各大領域中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時廣泛運用至醫學教育領域。為了與時代發展同步,培養創新方式下的醫學學生,不斷優化教學研究是時代發展的需求。目前,AR運用醫學影像教學中,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靈活、積極性,極大激發起學生對影像學的熱愛,同時為他們提供了綜合運用的多學科知識平臺。
1? AR技術概述
AR技術于上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時期,由Morton Heilig發明了一項 Sensorama 刺激器,該產品的出現開啟了AR技術大門。AR是把多媒體結合仿真技術構建一個聽覺,觸覺,視覺嗅覺為一體的虛擬世界。用戶可以直觀感受虛擬空間的各種物體,并且與之相互動。這些年該技術快速發展,融合了計算機仿真多媒體,網絡視頻人工智能等多項技術,包括了計算機圖形學模式識別等多種元素,是當前現代仿真技術的拓展。 AR最大的特點在于,可以讓用戶身臨其境的想象,同時和虛擬空間物體交互聯系。
2 傳統影像教學中的問題
通過調查顯示發現,當前各大醫學高校的醫學生在學習影像知識的同時,一般是通過課本來學習,教師上課的時候運用PPT展示影像表現。多數學生并沒有辦法零距離接觸影像圖像,而且授課的時候以平面圖像教學為主,立體效果不理想。如果是非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生,他們未能涉及斷層解剖以及影像解剖等專業型的課程,所以對影像只有最基礎的了解,圖像的識別和分析能力缺乏,對醫學教育有一定的影響。由此可見,傳統的醫學影像學基礎知識涵蓋廣,涉及點多,包括了工程學以及物理學等多項學科。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具有一定的難度,而且學生理解是困難重重。
如何根據影像學專業的特點開展創新人才的培養,是順應時代發展教育體系的需求,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本文需要從教學實踐角度作為出發點,結合醫學影像專業的學科特點,提供全新的、靈活的創新性教學,將枯燥的教學過程轉變成為靈動的教學形象,調動起學生與教師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通過AR技術和真實情景相融合,可以有效提升影像的綜合診斷力。利用AR技術重建人體的各個器官,通過技術操作可以精準的顯示出器官的結構以及位置,有效解決教師在傳授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也解決了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有效提升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教學質量。
3? AR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可行性
伴隨著計算機技術以及信息革命的發展,計算機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不斷深入,一些傳統教育觀和教學模式,面臨著極大挑戰。為了可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大力促進醫學教育事業的改革,影像教學改革過程中,眾多國內國外的影像教育專業者努力探究,嘗試著將現代計算機輔助技術運用于醫學影像教學。和理工科一起合作,聯合研發出合適醫學影像教學的多媒體教學軟件,事實證明了該軟件具有一定的運用效果。但是多數教學軟件局限于局域網內,使用的是單機版,功能較為局限,同時國內外的教學系統研究中未能加入影像學仿真操作部分,因此構建網絡化虛擬影像學教學系統非常有必要。
4? AR技術在影像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4.1 利用AR技術構建影像模型
以往人們認識人體結構時,其認識通過大概解剖方法得知。伴隨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開始依賴各種影像學方法,如X線、CT以及MRI等。但是當前影像技術對于人體結構觀察有局限性,而且這些數字圖像在仿真操作性上有所欠缺。在人體內,人的各器官是重合在一起的,部分器官結構精細,對醫學生學習存在一定困難,不易直接觀察各器官的毗鄰關系。因此,結合AR技術,通過虛擬以及真實圖像有機結合,構建出器官的3D立體的結構,在真實解剖結構上增添虛擬圖像,可隨時切換觀察目標的器官,通過特定操作,可有效顯示目標的器官,能方便學生進步認識不同器官的結構。
以肝臟為例分析,收集臨床CT影像數據,重新構建起肝臟的AR模型,運用模型,教師可以把臟器內的血管清晰展示出現,使用肝臟血管走形對于肝臟分段處理,清楚分段有利于定位肝臟的病變,同時定位了病變也可以快速的進行病變手術的切除。通過這樣講解,學生可清楚認識其結構,將原有只能在心里構建起的模型直觀呈現,為了學生構建可以真實觸碰的場景。
4.2 AR技術優勢性及局限性
教師通過操作平臺,對器官AR模型任意操作,向學生展示目標器官內部結構及位置,醫學影像專業學生通過教師展示,對于器官的影像學解剖有進步認識,也可自己動手操作加深理解。伴隨技術的發展,影像和AR技術結合可能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個性化的差異以及疾病發展各有不同,因此疾病在影像上的發展各不相同,運用AR技術重新構建圖像也只是其中一小部分,無法將所有疾病通過該方法進行學習,當前只能對一些常見的、多發病的典型影像開展學習。
5 結束語
在科學技術全面發展的過程之中,運用網絡技術將AR技術融入課堂教學,可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斷的優化教學方法,在確保教學結構完整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一種創新的教育形式。將AR技術和 CT、MR 圖像結合,并運用于醫學影像教學課堂中,為學生帶來全新體驗,讓學生在新學習課堂氛圍中感受良好的視覺體驗。并且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可自己動手,提高實踐操作鍛煉能力。相信在未來科學技術進一步的提升過程中,AR在影像教學中運用越來越廣。
參考文獻:
[1] 岳梅, 張葉江. 5G技術在醫學影像學教學中的應用場景研究[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9, 011(030):50-53.
[2] 牟芬, 陳紅, 李玲玲,等. AR技術在醫學教學及臨床中的應用價值[J]. 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 2019, 009(005):31-35.
[3] 李玥. AR技術在護理教學中的應用與展望[J]. 中國保健營養, 2019, 029(018):393.
基金項目:廣州市加速康復腹部外科重點實驗室(編號:201905010004)
*通訊作者:彭少志,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醫學影像科·廣州市加速康復腹部外科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