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娜


【摘要】目的:探討64排螺旋CT的低劑量掃描對肺結節患者的診斷價值。方法:選取我院2019年—2021年5月內90例肺結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都預先進行常規劑量化的64排螺旋CT的掃描,在3 D重建后再接受低劑量的掃描。之后對所得CT掃描檢查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以肺結節形狀、大小、數量為研究的分析指標。結果:不同劑量掃描的患者在不同的診斷方法下所檢測出來的肺結節的大小、數量以及形態學特征,都均未表現出明顯的差異(P>0.05)。結論:采取64排螺旋CT常規劑量與低劑量掃描所得結果都未表現出較為差別,但是低劑量的螺旋CT掃描對患者所造成的物理傷害更小。
【關鍵詞】64排螺旋CT;肺結節;低劑量掃描;診斷價值;影像特征
【中圖分類號】R563;R81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1.129
肺結節是在世界各地都有發現的一種肉芽腫性疾病,最初是多發于歐美國家,但隨著時代的不同,我國肺結節發病率也逐年增加。會導致肺結節患者的多個器官以及多個系統的不同程度的損傷,如眼睛、肺、淋巴結、腎等器官[1]。但肺結節常常在臨床上早期無明顯癥狀,這也為常規檢查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不利于肺結節患者的及時救治,所有精確的診斷是改善患者身體健康最重要的先決條件之一[2]。本項目在兩種劑量方式于診斷肺結節的效果開展了對比研究,并且取得了良好結果, 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挑選2019年—2021年5月年我院所收治的肺結節病患者90例, 將其隨機地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 各45例。實驗組男23例, 女22例, 最低年齡22歲, 最高年齡64歲。對照組男28例, 女17例, 最低年齡20歲, 最高年齡71歲。并且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1.2方法
1.2 .1檢查方法
常規劑量的64排螺旋CT檢測:CT檢查時,讓患者呈仰臥位,并將掃描儀的參數設置如下:電流150mA;電壓120kV;螺層距、螺間距分別為1.0mm、6.5mm。三維重建層的厚度為7mm;重建矩陣為514×514;之后再進行CT掃描。掃描的方位順序由患者的肺部底開始,之后從下往上到肺的頂端,接著對檢查的結果進行確認,做好相應的保存、記錄工作。
患者進行常規劑量的檢查后,間隔3天,再次對患者進行低劑量螺旋CT檢查:采用的檢查方法和檢查儀器均和做常規劑量時的相同。掃描參數有所改變:電流大小為50mA;電壓大小為120kV;三維重建層厚度為7mm;重建矩陣為514×514;層間距、螺間距分別為1.0mm、6.5mm。在檢查結束后同樣對結果進行確認,并做好相關的數據保存和記錄。
1.3觀察指標
對比得出兩種CT掃描方式在肺結節的檢出情況。患者肺實質內含有邊界較為清楚、類似圓形、直小于或等于3cm的軟組織結節, 當直徑介于6~10mm時結節稱為小結節, <5mm時結節被稱為微小結節,當直徑 >10mm時則稱為大結節;而直徑>3cm的病灶則被稱為腫塊。圖像質量評分采用計分制,為0~3分, 0分表示所得圖像模糊不清;1分圖像基本能夠滿足臨床診斷的要求;2分則表示圖像比較清楚;3分表示圖像很清楚, 無偽影。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準差表示,多組均數之間比較行方差分析,均數之間兩兩相比較行LSD-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肺結節數量
實驗組: (1) 半徑≤5 mm39個; (2) 半徑6~10 mm23個; (3) 半徑10~15 mm20個, 總計82個。對照組: (1) 半徑≤5 mm46個; (2) 半徑6~10 mm24個; (3) 半徑10~15mm17個, 總計87個。所得兩組CT掃描數量差異都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2.2兩種劑量CT掃描方法肺結節的檢出率比較
64排螺旋CT常規劑量、低劑量掃描診斷檢出率無差異(P>0.05)。見表1。
2.3兩種劑量CT掃描方法所得結節平均最大徑、圖像的質量評分及患者受輻射量比較
低劑量組患者肺結節的平均最大徑、圖像質量評分等都與常規劑量組無差異 (P>0.05) , 但是低劑量組患者的結果顯示所受輻射劑量明顯低于常規劑量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表明,低劑量螺旋CT掃描所檢出的肺結節總數為82個,與常規劑量的掃描檢測出的87個無明顯區別,雖然低劑量掃描對肺部微結節的檢出率稍低,但其對肺部的小結節以及大結節個數于常規劑量掃描無明顯差異。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兩組檢查方法下肺結節的血管集束征、毛刺征、鈣化、胸膜凹陷征、空洞比較差異都無統計學意義。可見,64排的螺旋CT低劑量掃描與常規劑量掃描在對肺結節進行診斷時都是等效的。
綜上所述,64排螺旋CT有檢查時間短、成像清晰等優勢,在臨床的普及范圍很大,已被廣泛應用于腦部、肺部、等臟器檢查中。與此同時,低劑量64排螺旋CT掃描所達到的效果與常規劑量掃描類似, 并且其檢出率及分辨率均較好, 可在減少對患者輻射量的同時, 減少掃描帶給受檢者的損害。在同樣的診斷效果為前提之下,輻射量更小,且安全性更高,更易被大眾接受,這也使得低劑量CT掃描值得在體檢中得到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宋貴良.64層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成人活動性繼發性肺結核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7,26(5):1381-1382.
[2]王勇敢.研究并探討64排螺旋CT低劑量掃描技術在肺結節診斷中的應用效果[J].中外醫療,2020,39(8):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