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茵
(廣州血液中心成份部 廣東 廣州 510095)
輸血為臨床常用的一種在搶救過程中對患者血容量的補充,以及對疾病進行輔助治療的手段。近年來,隨著醫(yī)療科技發(fā)展成就日趨成熟,如何保障安全輸血,已作為重要研究內容引起全社會關注[1]。然而,在血液制品輸注過程中,白細胞為傳播病毒以及細菌的常見媒介物,若血液中含有的白細胞達到一定水平,還可明顯增加非溶血性輸血反應風險,故對全血進行白細胞過濾—“全血濾白”為現階段重要的保障血液制品安全及臨床應用效果的關鍵舉措[2]。本文對輸血患者予以選取“全血濾白”血液制品應用價值展開探討,現匯報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進行輸血治療的患者100例,采用數字表隨機分組。觀察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11~79歲,平均年齡(50.12±4.56)歲;對照組50例,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9~80歲,平均年齡(50.19±4.52)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因腎病、血液病、婦科及產科疾病、嚴重失血性外傷等需展開輸血治療;②依從性好。排除標準:①大量補液治療造成血液稀釋者;②血液向血管外滲透者;③脫水者;④伴發(fā)隱性失血者。
取一次性白細胞濾器、電解質分析儀、生化分析儀等應用,開展血液制品規(guī)范采集及制備。對無償獻血者血液采集,共100袋,每袋盛放血液400 mL。分別按觀察組、對照組標記,各50袋,并于4℃冰箱中放置保存。對照組針對所抽取的患者在使用時,直接對血液制品輸注,未做白細胞濾除處理。觀察組在采血工作完成48 h內,或根據白細胞過濾器要求完成對血液制品白細胞濾除操作,后輸注。并對過濾前、后標本留取,完成各項指標檢測。
(1)對比“全血濾白”前后血液制品質量,即在進行白細胞濾除前后,對觀察組血液制品質量進行比較,包括白細胞、紅細胞、游離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水平;(2)對比兩組血液指標,即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水平。(3)兩組非溶血性發(fā)熱性輸血反應發(fā)生率及紅細胞輸注有效率。其中,對非溶血性發(fā)熱性輸血反應的評估標準:在開展輸血期間,或完成輸血操作后1~2 h,經對患者體溫進行監(jiān)測,呈≥1℃上升,有發(fā)熱、寒戰(zhàn)等表現。對紅細胞輸注有效評估的標準:在完成輸血工作后24 h,對血紅蛋白進行復查,若上升的水平達預期值,即可按輸注有效做出判斷。計算血紅蛋白上升水平至預期值的公式:[血液制品輸入量(L)測定值×血液制品輸入血紅蛋白濃度(g/L)]測定值/[體質量(kg)測定值×0.085]×90%。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血液制品在“全血濾白”后,與“全血濾白”前比較,白細胞水平降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紅細胞、游離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兩組“全血濾白”前、后血液制品質量比較(±s)

表1 觀察兩組“全血濾白”前、后血液制品質量比較(±s)
時間 例數 紅細胞/(×1012?L-1)游離血紅蛋白/(mg?L-1)血紅蛋白/(g?L-1)白細胞/(×109?L-1)濾除前 50 4.49±0.57 302.43±20.93 135.87±13.23 5.09±1.23濾除后 50 4.51±0.60 301.78±19.72 134.71±13.73 0.02±0.001 t 0.187 0.160 0.430 29.147 P 0.852 0.873 0.668 0.000
經對觀察組所運用的“全血濾白”血液進行測定,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血液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血紅蛋白/(g?L-1)血小板計數/(×109?L-1)白細胞計數/(×109?L-1)觀察組 50 140.23±13.72 32.71±12.98 0.22±0.03對照組 50 168.02±18.71 179.23±33.23 7.79±1.47 t 8.470 29.041 36.406 P 0.000 0.000 0.000
觀察組非溶血性發(fā)熱性輸血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紅細胞輸注有效率評估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非溶血性發(fā)熱性輸血反應發(fā)生率及紅細胞輸注有效率比較[n(%)]
在臨床輸血工作中,如何對由白細胞誘導的輸血不良反應,以及與之相關的其他潛在不良反應進行防范,為關注的焦點。有報道指出,若反復對患者輸注含白細胞的血液制品,可誘導非溶血性發(fā)熱性輸血反應、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等負性事件發(fā)生,并造成血小板輸注出現無效的情況。且輸血操作次數越多,上述負性事件問題越為嚴重[3]。對出現此種現象的原因展開分析,作為一名受血者,在對供血者含白細胞的血液制品反復接受后,以供血者機體為來源的白細胞抗原可對受血者機體持續(xù)產生程度不等的刺激,進而引發(fā)白細胞抗原出現同種免疫,進而促使白細胞抗體產生,并對于機體內輸入的血小板和白細胞構成破壞,進而最大程度增加了發(fā)熱反應風險[4]。另外,血液制品在輸血前于外界保存的時間越長,于其中分布的白細胞將會發(fā)生更為嚴重的代謝分解樣改變,有數目巨大的炎性細胞因子程度不等釋放,如腫瘤壞死因子,白細胞介素因子等,上述因子在性質上,屬內源性致熱源物質,在向受血者體內輸入后,可引發(fā)體溫出現異常增高的現象[5]。
通常認為,若血液制品在輸注時,一次輸注中含有的白細胞濃度低于5×106/L,則可對受血者白細胞抗原抗體生成進行防范,若輸液的白細胞總量低于5×108個時,即可對輸血發(fā)熱反應進行防范。對白細胞做濾除處理的血液制品,已將>99%的白細胞濾除,故可對輸血發(fā)熱反應進行防范,并可降低白細胞抗原同種免疫反應事件發(fā)生風險。本文結果,觀察組患者血液制品在“全血濾白”后,質量未發(fā)生明顯改變。經對觀察組所運用的“全血濾白”進行測定,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非溶血性發(fā)熱性輸血反應發(fā)生率經觀測低于對照組,紅細胞輸注有效率經評估高于對照組。
此外,為保障全血濾除白細胞獲取的血液制品的質量,需對下列問題引起重視,如,若濾器發(fā)生阻塞,可應用對WBC濾器進行更換的方式,將濾白操作繼續(xù)完成,或將血液直接經濾器旁側預留導管向接收帶轉移;若濾器旁側導管出現未夾閉的情況,需將接收帶中收集的血液,經濾器旁側導管,向母袋做倒灌處理,再將旁側導管有效夾閉,同時,依據標準流程,有效經WBC濾器,完成對血液的白細胞濾除;在有側漏的情況發(fā)生時,需對旁側導管上附帶的止流夾進行有效調整,已達到完全且規(guī)范將導管夾閉的目的,基于此,再將后續(xù)濾白步驟完成。
綜上所述,在臨床輸血工作中,運用“全血濾白”血液制品,未對血液制品質量造成明顯影響,且可增強輸血效果,防范非溶血性發(fā)熱性輸血反應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開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