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敏瓊
(廣東省德慶縣人民醫院婦產科 廣東 德慶 526600)
宮外孕也被稱為異位妊娠,是受精卵不在正確的位置發育,所謂正確的位置就是子宮體腔以內,在此之外的所有位置都是異位妊娠,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輸卵管,當然腹腔、宮頸和卵巢可有一定發生概率[1]。宮外孕會導致大出血,所以也是導致妊娠早期死亡的關鍵因素,所以宮外孕屬于急腹癥的一種,醫療科技進步十分迅速,如今宮外孕的診斷率和治療效果已經非??捎^[2]。目前主要手術方式包含傳統開腹手術和腹腔鏡手術等術式,不同手術患者的預后和治療效果均不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育保留能力也不同[3]。現將2016年1月—2021年1月作為研究時段,此期間在本院住院手術的160例宮外孕手術患者,分析宮外孕使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2016年1月—2021年1月作為研究時段,此期間在本院住院手術的160例宮外孕手術患者,在統計患者的個人信息后按照雙盲法進行分組,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80例患者。觀察組患者中年齡25~41歲,平均年齡(36.1±4.4)歲。對照組患者中年齡22~43歲,平均年齡(35.4±4.8)歲,所有患者中有腹痛的146例(91.25%),B超提示有盆腔積液的130例(81.25%),122例有陰道出血(76.25%)。102例有1次或超過1次人工流產史或藥流史(63.75%),3例已經結扎(0.19%)、2例有宮內節育器加結扎(0.13%)、33例有宮外孕史(20.63%)、13例為初次妊娠(8.13%)。妊娠位置:106例壺腹部、15例傘端、26例峽部、13例間質部,術中發現有盆腔黏連、盆腔炎癥改變的有98例(占61.25%)。妊娠結局:98例流產型、62例破裂型。有36例患者術前HCG值(絨毛膜促性腺激素)<2 000 U/L(均為保守治療失敗,腹痛明顯者)、25例患者HCG值≥2 000 U/L、<35 000 U/L,48例患者≥35 000 U/L、<1萬U/L,25例患者≥1萬U/L、<2萬U/L,11例患者≥2萬U/L,<3萬U/L,12例患者≥3萬U/L、<10萬U/L,3例患者在10萬U/L~15萬U/L之間。實驗中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并且符合宮外孕的診斷標準。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觀察組患者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采用氣管插管下全麻,在臍緣切開10 mm切口,充氣后置入腹腔鏡探查,并在腹腔鏡的監視下在腹部兩側不同的合適位置做穿刺點,穿刺套管針,插入操作器械,吸出腹腔積血,暴露輸卵管妊娠位置以后行切開取胚胎術或者切除患側輸卵管術,視患者具體情況而定。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開腹手術:應用腰硬麻進行麻醉,也視患者生育情況及輸卵管妊娠部位的情況,采取切開取胚術或者切除患側輸卵管。所有患者為防止感染,均術后預防性使用抗生素,時間為24~48 h。
在治療完成后,由醫務人員回顧性記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的各項手術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長、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并發癥、平均住院天數等指標。采用我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對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調查,同時記錄所有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狀況。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手術時間長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長、術后下床活動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長/min 術中出血量/mL 肛門排氣時間/h觀察組 80 85.13±11.25 44.67±5.42 9.72±6.43對照組 80 65.36±10.25 86.01±11.24 18.37±5.71 t 8.2947 8.2974 9.2154 P 0.0000 0.0000 0.0000組別 例數 住院時長/d 術后下床活動時間/d觀察組 80 4.38±1.19 1.53±0.56對照組 80 8.41±1.62 3.81±1.11 t 8.9474 8.6347 P 0.0000 0.0000
觀察組中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為97.50%,高于對照組的88.7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滿意度比較(例)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盆腔炎性疾病(PID)指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組感染性疾病,主要包括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輸卵管卵巢膿腫、盆腔腹膜炎。炎癥可局限一個部位,也可以同時累及幾個部位,以輸卵管炎最常見[4]。輸卵管炎是輸卵管妊娠的主要原因,流產、宮腔內操作、分娩后可致生殖道黏膜損傷、出血、壞死,導致下生殖道內源性病原體上行感染。本次研究的患者中有人工流產史或藥流史就占了63.75%。
目前針對宮外孕患者的治療,最常見的就是腹腔鏡手術和傳統開腹手術,后者對患者的損傷更大,手術出血量更多,而前者的術后恢復速度快,不易發生并發癥,術中出血量少,是傳統剖腹手術不能替代的。以往對于部分沒有典型癥狀的患者,都想在輸卵管發生破裂以后再選擇治療手段,導致最佳治療時機被耽誤,原本是能夠保留輸卵管的患者,可能都會因為耽誤而引起治療效果大打折扣[5]。
腹腔鏡手術不會對患者造成較大損傷,因此預后恢復更快,臨床療效也更優,因為有初次妊娠的患者,所以盡可能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有研究表明[6],腹腔鏡手術對輸卵管保留的成功率超過90%,但也并非所有宮外孕患者都可以實施腹腔鏡手術。
值得注意的是,腹腔鏡手術對手術操作者的要求較高,不僅要操作成熟、技術精湛,還得進行專業、統一的技能培訓,同時與開腹手術相比,醫療設施、術后的各項處理費用較高。而針對異位妊娠,臨床的治療原則為:針對已生育子女的婦女或者輸卵管破裂明顯的患者采取輸卵管切除,如果沒有上述情況則盡量將生育能力保留[7]。
此次實驗對160例宮外孕手術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兩種不同的手術方式治療并進行臨床效果比較。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手術時間略長,但術中出血量和平均住院天數均少于對照組,術后下床活動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也早于對照組,總滿意度,對照組高于觀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滿意度結果分析,觀察組也優于對照組。由此得出,腹腔鏡手術治療的創傷較小,所以在臨床應用十分廣泛,加上醫療技術的進步,各項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因此更多患者選擇該術式治療。
綜上所述,結果表明,針對宮外孕患者應用腹腔鏡手術治療相對于開腹手術治療臨床效果更優,值得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