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雄飛
(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醫院外科 廣東 深圳 518106)
手舟骨骨折是指手部腕骨中位于近排橈側,外形似舟狀的小骨骨折,是外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手部骨折類型,主要發生在在舟骨腰部或近1/3處。由于骨折后骨內營養血管斷裂,加上手舟骨解剖結構的復雜性,增加了缺血性壞死的發生風險,同時也容易造成骨延遲愈合、不愈合,增加了臨床治療的難度,從而影響預后。對于輕度手舟骨骨折患者,臨床上可選擇保守治療,但對于病情稍微嚴重的患者,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法。現階段臨床上對于陳舊性手舟骨骨折手術方式的報道相對較少,關于不同治療方案的療效也說法不一[1-3]。現將我院收治的20例陳舊性手舟骨骨折患者,旨在探討橈動脈返支為蒂的楔形骨瓣移植術聯合內固定的臨床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在2018年6月—2020年6月期間內收治的陳舊性手舟骨骨折患者20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的分組原則,將其分為兩組,每組10例。觀察組:男患者6例,女患者4例;年齡21~52歲,平均年齡(38.95±3.18)歲;病程2~8個月,平均(5.41±1.16)月。對照組:男患者7例,女患者3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38.98±3.36)歲;病程3~9個月,平均(5.87±1.26)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克氏針內固定加自體骼骨移植治療:經橈側腕區肌腱和橈動脈分離進入,將軟組織逐層切開,沿途扎小血管分支,注意保護橈動脈和橈動脈的分支。沿腕舟骨方向將腕關節囊和周圍韌帶切開,充分暴露舟骨關節和舟骨骨折端,將骨折端間機化和硬化骨組織清除干凈,將兩骨折端挖空,至創面出血,保護周圍骨皮質的完整性。使用克氏針固定,C臂機下觀察骨折復位情況,復位滿意后沖洗,修復關節囊,逐層縫合韌帶。
觀察組采用橈動脈返支為蒂的楔形骨瓣移植術聯合內固定治療:取患者仰臥位,將患肢抬高,行臂叢麻醉,使用氣壓止血帶充氣止血。將鼻咽窩作為中心,做縱行手術切口,將橈神經和頭靜脈分離,充分顯露橈動脈、橈骨莖突,確定骨間背側動脈橈側終末支和橈骨莖突分支,并沿橈動脈下,將橈骨莖突返支分離,并將返支進入橈骨莖突滋養孔充分包括,切取合適的骨膜瓣作為備用。在腕背側結節做縱向切口,將腕背側支持帶切開,于肌間隙進入,對橈背側關節囊性十字切開,將舟骨斷端充分暴露出來,徹底清除骨折斷端的纖維硬化骨,暴露出骨折創面,對骨折斷端進行復位。調整舟骨內角的角度,調整至正常的解剖角度,將結節作為起點,由近及遠穿入導針,做臨時固定,待復位效果滿意后,沿導針擰入加壓肽螺釘進行內固定。對鑿取的骨折塊進行適當修整,將其修整為骨槽狀,對骨瓣角度進行調整,而后嵌入到骨槽中。松開止血帶,確認骨瓣膜的血供情況,在周圍關節囊上縫合骨瓣筋膜,并對關節囊和骨間韌帶進行修復,注意保護好斷端的周圍血管。徹底止血后,逐層縫合,行消毒包扎,術后使用石膏托固定。
判定治療優良率的標準[4]。優:治療后患者的Krimmer腕關節評分范圍為90~100分,經檢查提示骨折部位愈合良好,且腕關節功能恢復至正常;良:患者經治療后的Krimmer腕關節70~89分,經影像學檢查提示患者的骨折愈合程度一般,腕關節功能較治療前有顯著提高;差:治療后患者的Krimmer腕關節評分≤69分,腕關節伴有疼痛、活動受限癥狀。評價腕關節功能的評分標準[5]: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分別于術后6、12個月評估患者的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使用的評估工具是Krimmer腕關節評分表,主要評估四個維度,其中手使用情況的總評分是30分,手部活動度的總評分是20分,腕部力量的總評分是30分,手部疼痛的總評分是20分,量表的總得分0~100分,所得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腕部功能恢復情況越佳。(1)對術后兩組患者的感染發生情況進行準確統計,計算兩組的術后感染發生率,并進行組間比較分析。(2)對兩組患者進行隨訪,統計兩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并將兩組的骨折愈合時間進行組間比較。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優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的術后感染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6、12個月的腕關節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術后6、12個月兩組的腕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析(±s,分)

表3 術后6、12個月兩組的腕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析(±s,分)
組別 例數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觀察組 10 89.48±2.16 93.94±2.71對照組 10 80.41±2.05 84.15±2.61 t 13.621 11.636 P 0.000 0.000
觀察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比較(±s)
組別 例數 骨折愈合時間/周觀察組 10 13.15±2.38對照組 10 18.84±2.74 t 7.011 P 0.000
本文結果顯示,經橈動脈返支為蒂的楔形骨瓣移植術聯合內固定治療的患者優良率更高,可達到100.0%,術后僅有極少數患者發生感染,說明此種治療方法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且,經此種手術方式治療的患者術后6、12個月的腕關節功能有顯著改善,腕關節功能評分更高,且患者的骨折愈合時間更短,平均(13.15±2.38)周,充分體現了此種手術方法的優勢。手術過程中采用內固定的治療形式,可對骨折端起到加壓效果,螺釘固定在軟骨面下,故患者無需再次手術,大大降低了治療的創傷性,同時也降低了二次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傷,提高了治療的安全性[6-8]。同時,采用此種治療方式可有效恢復腕舟骨的血液循環能力,借助血管蒂的橈骨莖突骨瓣轉移,可改善壞死部位的血運功能,從而加速骨折部位的愈合速度。
綜上所述,采用橈動脈返支為蒂的楔形骨瓣移植術聯合內固定治療陳舊性手舟骨骨折的效果顯著,可縮短骨折愈合時間,改善腕關節功能,值得應用。由于本次觀察例數太少,還需今后加大樣本量繼續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