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河,楊森林,張 陽,劉柱成,黃福斌(通訊作者),徐兆山,陳 勇,楊睿芊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鹽城市中醫院脾胃病科 江蘇 鹽城 22400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eal reflux disease,GERD)作為臨床中常見的病癥,根據胃鏡表現不同,分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爛性反流病。近幾年,該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上的治療主要以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 PPI)為主,其目的就是通過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緩解患者癥狀。經過治療,多數患者癥狀可以得到緩解,但仍有部分患者治療8~12周后,燒心和(或)反流等癥狀無明顯改善,稱之為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有研究表明,對于難治性GERD患者的治療,除了常規應用質子泵抑制劑,加用一些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或三環類抗抑郁藥等藥物,對于緩解患者的癥狀有增益[1-2]。本研究采用艾司美拉唑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治療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對其進行了臨床觀察研究,以探討聯合治療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間在我院門診治療的70例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將其隨機分成兩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20例和15例,年齡28~75歲,平均年齡(48.89±3.85)歲,病程在4個月~6年,平均(3.11±0.58)年,其中反流性食管炎15例,非糜爛性反流病20例;治療組中男女分別為17例和18例,年齡30~74歲,平均年齡(49.92±3.14)年,病程在5個月~7年,平均(3.66±0.85)年,其中反流性食管炎13例,非糜爛性反流病2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的臨床診斷標準[3];②均存在胃食管反流的相關臨床癥狀,如反酸、燒心等癥狀;③入組成員均簽署知情協議,并自愿加入研究。排除標準:①既往有上消化腫瘤或上消化道手術史者;②合并有消化性潰瘍、膽汁反流性胃炎等;③有嚴重精神和神經系統疾病者;④有嚴重心、肝、肺、腎等器質性病變者;⑤對本次研究用藥過敏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婦女。
對照組患者選擇艾司奧美拉唑腸溶片(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6380)40 mg,每d早晚飯前15 min口服。治療組在對照組用藥基礎上,予以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丹麥靈北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進口藥品注冊證號H20080175),每d早午餐后口服各1片。6周為1個療程,兩組治療期間停用其他相關治療藥物及方法。
按照反流性疾病問卷(RDQ)(參照《反流性疾病問卷在胃食管反流病診斷中價值》)中反酸、燒心、胸骨后疼痛、反食四種癥狀的發作頻率和程度進行評分,評估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每項評分0~5分,得分越高提示癥狀越嚴重。顯效,癥狀積分降低≥80%;有效:癥狀積分降低50%~79%。無效:癥狀積分降低<50%[4]。對所有觀察病例進行焦慮、抑郁評分(參照17項版本漢密爾頓焦慮抑郁量表),其中抑郁量表(HAMD)評分>12分為抑郁狀態,焦慮量表(HAMA)評分>10分為焦慮狀態。同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出現的不良反應。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結束后,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結束后,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和HAMA評分較同組治療前均降低(P<0.01),且治療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HAMD、HAM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HAMD、HAMA評分比較(±s,分)
組別HAMD HAMA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19.56±1.92 6.48±3.56 22.08±3.86 5.68±3.08對照組 20.17±2.09 10.28±3.05 21.09±4.15 12.17±3.24 t 1.271 9.01 1.033 11.05 P >0.05 0.0052 >0.05 0.0033
治療后兩組患者總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治療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癥狀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P治療組 15.56±0.82 5.53±0.42 16.24 0.0009對照組 15.49±0.68 9.12±0.76 12.23 0.0032 t 0.389 6.67 P>0.05 0.0071
兩組治療期間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目前臨床尚未對于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形成的定義形成統一認識,我國目前的共識認為采用雙倍劑量的質子泵抑制劑治療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經8~12周療程后,患者的反流和(或)燒心等癥狀未能得到明顯改善[5]。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生機制涉及多種因素,目前認為可能與患者的酸反流、用藥時間及劑量、服藥依從性、幽門螺桿菌感染、食管高敏感性、遺傳因素、心理疾病等有關。有研究發現焦慮、抑郁等狀態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抑酸治療的效果有很大負面影響[6-7]。因為難以控制的反流和(或)燒心癥狀導致的患者的生活質量下降,又會誘發患者產生更嚴重的心理障礙,形成惡性循環后,又再加重患者胃食管反流的癥狀。因此,考慮適當應用精神調節藥物治療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利于緩解患者癥狀,提高治療的成效。
綜上所述,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是復方制劑,由氟哌塞噸和美利曲辛兩種成份組成。其中氟哌噻噸能夠促進多巴胺的合成和釋放,通過提高突觸間隙中多巴胺的含量,起到抗抑郁和抗焦慮的作用。美利曲辛作為雙相抗抑郁劑,研究表明小劑量應用可使機體呈現興奮性。兩者協同作用起效。本次研究予雙倍劑量的艾司奧美拉唑對于難治性胃食管反流病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而聯合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后,治療組患者焦慮、抑郁等精神狀態的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