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東,劉 剛(通訊作者)
(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骨科 江蘇 淮安 223300)
腘窩囊腫為臨床常見的一類發生在膝關節周圍組織的囊性病變,腘窩囊腫的主要病理基礎為腓腸肌半膜肌滑囊,源于半膜肌-腓腸肌內側頭滑囊。其主要過程為關節內組織病變時在膝關節囊后壁與腓腸肌半膜肌滑囊間有裂隙形成單向瓣膜,造成關節液單方向進入腓腸肌半膜肌滑囊最終成腘窩囊腫。腘窩囊腫涉及病發機制復雜,膝關節“單向閥門機制”與膝關節損傷等等密切相關。腘窩囊腫臨床主要癥表現在膝關節疼、痛、腫脹等,行走、下蹲后癥狀表現更突出,嚴重時可能阻礙膝關節功能活動且腘窩囊腫合并其他關節內病。腘窩囊腫影響關節功能,多發于中、老年骨性關節炎、半月板損傷、滑膜炎等關節內損傷者[1-2]。腘窩囊腫保守治療、手術治療。依據腘窩囊腫大小差異選擇保守治療或手術,已有研究膝關節傳統術療有效治腘窩囊腫,但存在術切口長、出血量多、術后疼痛明顯、顯創傷大、恢復時間長等。且因不能同時處理關節腔病灶存在高復發率。近來隨微創內鏡技術發展,膝關節鏡技術的開展和成熟,膝關節鏡術已廣泛用于多種膝關節病(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斷裂等)的治療中,不僅取得良好療效,同時防止開放術造成的創傷大、恢復慢等問題。傳統式腘窩囊腫切除術后療效不理想,高復發率。經關節鏡下內引流術是擴大關節囊與腓腸肌半膜肌滑囊間裂口,一一切除了從單向瓣膜變單向流通即雙向流通;一方面經診療關節內原發病降低了滑液來源,臨床提高了療效,復發率較開放術明顯下降。近階段內鏡術已是外科術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手段,而關節鏡為最具代表性舉措。關節鏡用在膝關節、肩關節和踝關節等方面,臨床效果良好,其開展與應用膝關節鏡最為廣泛。關節鏡術用在臨床腘窩囊腫領域具有術創傷小、恢復快、療效佳等特點,值得臨床應用。關節鏡腘窩囊腫切除術微創、軟組織損傷低、術后恢復快;關節鏡下放大周圍組織使更能清楚的辨認不易損傷的病灶,術中旋轉鏡頭從多角度進一步了解構型,充分切除囊壁,正常解剖結構幾乎不破損;可探查關節腔,關節腔內病變與單向活瓣機制成為腘窩囊腫根本,其以半月板、軟骨損傷常見,處理好關節腔內病變大大使復發率下降,另外清除囊內多囊間隔,切除囊腫內口部位滑膜組織、致密束帶形成活瓣,同樣降低復發[3-4]。本文采用關節鏡下切除術療方法用于腘窩囊腫疾病中,分析對病情的改善作用。
我院在2017年10月—2020年10月期間選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有腘窩囊腫患者共72例均經臨床診斷標準診斷。其男女性別上區分男40例,女32例,年齡47~77歲,平均年齡(59.66.3)歲。經隨機分配,為對照組36例、實驗組36例。納入標準均經膝關節磁共振成像臨床確診腘窩囊腫,符合膝關節鏡術指征,患者和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排除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損傷、骨折、感染等膝關節病變體;嚴重心肺功障礙或其他系統性病者;已有膝關節術史;需急診術或病情危重搶救者;存在精神、認知障礙以及不能積極配合者。組間性別、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予以分析比較,組間差異不明顯(P>0.05),組間具有一定可比性。
對照組進行傳統開放手術治療。患者取俯臥位,消毒、鋪巾。腘窩切口S形,逐層將皮膚、皮下組織、深筋膜囊腫部位暴露。分離囊腫壁及周圍組織探查囊腫蒂部并用血管鉗鉗夾蒂部,用電刀從鉗夾處基底部完整切除掉囊腫再縫合殘端,徹底后結扎交通孔封閉。沖洗、止血完成后縫合術口,彈性繃帶進行包扎。實驗組采用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取平臥位,消毒、鋪巾。經入路置關節鏡系統探查膝關節滑膜、半月板、交叉韌帶等結構。清理關節囊皺襞,暴露腓腸肌內側頭與半膜肌間空隙,腘窩囊腫交通孔。交通棒從后內側入路至膝關節后內側室,經交通孔入腘窩囊腫內再置鏡頭,直視下建立操作入路,徹底刨除掉腘窩囊腫的囊壁。等離子消融刀頭置進內部,出血點用電凝止血予以沖洗、清理關節腔,再縫合術口[5]。
療效評價分三級[5]:痊愈表現為患者關節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為療后臨床癥狀改善明顯;有效為疼痛癥狀較減輕;無效為癥狀及體征無任何改善甚加重。隨訪時長12個月,對術后復發率進行對比分析,其評價標準在出院后后期又出現疼痛不適感。
采用SPSS 1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與對照組比,實驗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復發率比較
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為83.33%,高于對照組的63.8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例)
本文結果顯示,實驗組實施關節鏡術后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的常規模式。組間療效調查統計可知,實驗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復發率明顯下降,組間差異大(P<0.05)。關節鏡術治療腘窩囊腫病復發率很低、臨床療效方面均優常規療法,是治療此病安全有效方法,達到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
腘窩囊腫為臨床常見的膝關節良性疾患。前腘窩囊腫分兩種類型原發性、繼發性。原發性多見兒童、青少年,不伴發膝關節腔病變,且關節腔與囊腫無交進行觀察及保守治療。繼發性多發于成人,合并關節腔內病變。目前瓣膜位于關節腔與滑囊間,關節液從關節腔向囊腫單方流動致持續使腘窩囊腫并漸漸變大。腘窩囊腫經MRI檢查發現囊腫,但少部分人出現癥。囊腫大時腘窩有緊張感、疼痛感,嚴重時并發壓迫神經、血管引發癥[6-8]。患者在出現癥就診時囊腫已發展較大。成年人繼發有膝關節半月板后角損傷、退變性骨關節炎等,目前腘窩囊腫病因、機制尚不明確,在半膜肌腱滑囊、腓腸肌內側頭、半膜肌間滑囊病中多發。研究顯示,腘窩囊腫與關節腔相通,在腘窩囊腫病發過程中半月板損傷、關節軟骨退變、交叉韌帶損傷、滑膜炎等扮演角色。臨床治腘窩囊腫手段多首選方法治療較保守,操作簡單且國內外實施大量研究,超聲引導下實施關節腔穿刺抽取關節液后再將皮質類固醇激素注射入關節腔及囊腫內,與術比風險低且對合并骨性關節炎者具有療效明顯,但腘窩囊腫易復發,腘窩囊腫嚴重保守療法效果微乎其微,尤其關節活動范圍明顯受限,需外科術積極處理[9-13]。腘窩囊腫干預手段主要與囊腫大小、對膝關節功影響有關。傳統開放術致術后恢復時間長,且部分術后切口局部瘢痕粘連,不僅影響腿部美觀,還影響膝關節屈伸功能。傳統開放術式被替代,在腘窩囊腫方面關節鏡應用廣泛。關節鏡微創成為目前探索和發展方向。關節鏡術兼顧了囊腫切除與關節腔內的病變治療,徹底切除囊腫和解除慢性積液,某種程度上為腘窩囊腫的一種根治術[14]。
綜上,關節鏡下切除術治療腘窩囊腫方面具有治療效果明顯、復發率低等優勢,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