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坤
(濟寧市兗州區人民醫院創傷科 山東 濟寧 272100)
復雜性肘關節骨折即患者發生肱骨踝尖、尺骨鷹嘴以及橈骨小頭等同時骨折的情況,且此類患者多數是由于高能量創傷所導致,具有粉碎性骨折的特點,也是肘關節比較常見和嚴重性的骨折創傷性疾病。針對此類骨折患者非手術治療往往效果并不滿意,而部分患者在手術固定后依然具有在移位、關節僵直以及內翻畸形等不良情況,使得患者肘關節活動明顯受限,因此復雜性肘關節骨折患者的治療難度較高,是比較難處理的一類骨折疾病[1]。以下將分析對于復雜性肘關節粉碎性骨折患者通過應用鎖定鋼板進行治療的臨床療效。
抽取2015年1月—2020年6月本院60例復雜性肘關節粉碎性骨折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21~58歲,平均年齡(38.6±0.2)歲;骨折部位:左側14例次,以及右側16例次;骨折原因:交通意外致傷21例次,暴力打擊致傷6例次,其他原因致傷3例次。對照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20~59歲,平均年齡(38.5±0.3)歲;骨折部位:左側15例次,以及右側15例次;骨折原因:交通意外致傷20例次,暴力打擊致傷6例次,其他原因致傷4例次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臨床、X線片影像學檢查等確診為復雜性肘關節粉碎性骨折;②均為單側骨折者;③既往無上肢骨折病史者;④對研究及治療方案等知曉且簽署知情同意書;⑤臨床資料完善,可配合完成隨訪觀察;⑥手術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骨折者;②合并凝血機制異常者;③妊娠/哺乳期患者;④合并免疫系統、血液系統等疾病者;⑤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⑥合并惡性腫瘤病變者;⑦無法耐受手術、麻醉者。
對照組采用解剖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術中為健側臥位,行臂叢麻醉,對傷肢利用止血帶進行止血,進行常規消毒,肘關節后側做手術切口,需要緊貼患者尺骨鷹嘴的外緣,控制長度約5~10 cm,對皮膚與組織進行逐層切開,朝雙側實施骨膜剝離,便于后期鋼針置入。骨折復雜者實施尺骨鷹嘴截骨操作,使手術視野能夠充分顯露。觀察骨折斷端情況,并對骨折碎片與局部血凝塊進行充分清理,在直視下完成骨折復位,利用克氏針進行固定,在進行塑形之后以重建鋼板固定。觀察組采用鎖定鋼板內固定術進行治療,患者術中體位、麻醉方式等同對照組,使骨折斷端能夠充分顯露,對骨折碎塊以及局部凝血塊實施清理。針對簡單骨折者可對其關節面處骨折實施復位,再以皮質骨對于內外踝骨折塊行加壓固定,對干垢端與關節面進行復位,再以克氏針實施固定。重建鋼板結合患者肱骨遠端實際情況進行鋼板預彎,最后對骨折妥善固定,確保兩鋼板間能夠達到90度,如屬于低位骨折則需要采取重建鎖定鋼板固定,并結合其內側柱情況對鋼板進行預彎,再以兩枚螺絲釘對患者骨折遠端妥善固定,使之能夠形成內鎖結構,確保穩定度。兩組在手術后進行抗感染治療、常規引流,并利用石膏托給予屈肘固定。指導進行術后屈伸功能鍛煉,評估傷情,約于術后2~4周拆除患者石膏托,并繼續強化關節功能鍛煉。術中應用克氏針者術后6~8周將克氏針進行拔除,繼續指導功能鍛煉。
(1)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6個月,對其術后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優秀:關節穩定度恢復良好,肘關節伸直后內外翻角度實際測量結果與健側相同;良好:內外翻活動度術后增大,但與健側相比<5°;較差:內外翻活動的增大與健側對比≥5°。(2)對比兩組患者術后隨訪6個月末肘關節活動度、肌力水平以及疼痛度,其中疼痛度應用視覺模擬評分法評估,0~10分,得分越高即疼痛度越高。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術后肘關節功能恢復優秀率為63.33%,高于對照組的3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肘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比較[n(%)]
觀察組術后隨訪末期肘關節活動度、肌力分級均高于對照組,肘關節疼痛度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隨訪結果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隨訪結果比較(±s)
組別 例數 肘關節活動度/° 肌力分級/級 疼痛度評分/分觀察組 30 126.16±10.95 4.19±0.71 3.13±0.26對照組 30 105.95±10.06 3.29±0.58 5.13±0.37 t 9.065 4.052 5.325 P 0.000 0.002 0.000
復雜性肘關節骨折的發生對于患者肘關節生理解剖結構產生嚴重的干擾,應用傳統手術治療時不可避免對患者關節功能形成一定損傷情況,嚴重時還可能導致患者關節功能完全喪失。目前手術內固定是對該類患者治療的主要途徑,能夠對其肘關節功能發揮良好的改善作用,在外科手術治療中難點在于對患者骨折端顯露操作難度高。而本研究中,患者術中的入路方式為尺骨鷹嘴截骨,從而更利于顯露患者肘關節,也便于對骨折斷端進行復位與固定,可避免肱三頭肌瓣切面與相鄰組織發生黏連,對于改善術后關節局部疼痛感效果顯著。并且該操作方式采用Ⅴ型結果,使得張力帶固定的應用對患者術后早期恢復功能鍛煉有重要的幫助作用,例如可提供優良的術后承受力[2-3]。從本次的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采用鎖定鋼板治療,術后隨訪末期肘關節功能恢復優秀率顯著高于同期應用解剖鋼板治療的對照組,并且術后隨訪末期觀察組的局部疼痛度評分低于對照組,肌力水平高于對照組,肘關節活動度高于對照組。這表明,鎖定鋼板的應用在復雜性肘關節粉碎性骨折的患者治療中效果滿意且安全性良好,能夠有效促進關節活動度的恢復并改善肌力水平。分析原因,在于鎖定鋼板在應用中具有優良的結構特點,例如結構中螺紋孔具備良好的鎖定功能,能夠確保鋼板在應用后通過借助鎖定螺紋孔進一步與螺釘之間形成緊密結合,所以可產生良好的角度穩定效果[4-5]。而傳統解剖鋼板在應用中是對患者骨折實施骨膜加壓具有一定的缺陷,特別是對患者骨折斷端局部血供產生的干擾較大,容易出現內固定失敗、骨折延遲愈合以及骨不連等并發癥。鎖定鋼板在其設計當中參照人體生物力學的基本原則,未借助人體骨骼與鋼板之間形成的摩擦力,在鎖定鋼板應用中所產生的前后應力以及相應對抗強度與傳統單塊鋼板相比明顯更好,并且在抗扭轉強度方面好于單塊鋼板以及雙塊鋼板,能夠避免患者肘關節在術后活動過程中出現碰撞的情況,同時雙叉分布對稱性良好,因此可發揮優良的抗扭轉能力[6-7]。復雜性肘關節粉碎性骨折患者橈骨小關節面實際位置相對較深,在操作中首先進行復位之后實施固定,并運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所以手術后克氏針對患者前臂旋轉產生的干擾相對較小,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對尺神經妥善處理,并結合實際情況適當前移,能夠防止內固定后產生骨痂進一步形成機械性的不良刺激,可避免出現黏連與瘢痕等情況[8]。
綜上所述,對于復雜性肘關節粉碎性骨折通過應用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能夠取得滿意療效,有利于促進患者肘關節功能恢復并改善肌力水平與疼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