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金靜
(清遠市清城區人民醫院婦產科 廣東 清遠 511500)
自然分娩是妊娠女性需要經歷的一個生理過程,是指妊娠終止后,胎兒及附屬物從臨產開始到全部自母體娩出的過程。分娩分為3個產程,第一產程是臨產至宮口全開的時間段,第二產程是宮口完全擴張到胎兒娩出的時間段,第三產程是胎兒娩出至胎盤胎膜娩出的時間段[1]。胎心監護是通過胎兒胎心率的變化評價胎兒宮內氧合情況、神經系統反應性及胎兒心臟情況,可以準確的掌握胎兒的宮內反應情況及胎兒儲備能力。第二產程過程中,通過有效的胎心監護,可了解胎兒在宮內的發育情況,通過胎心率異常,也可對胎兒是否發生宮內窘迫進行分析,以降低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保證產婦安全,但不同的胎心監護方法獲得效果有明顯的差異[2]。本次研究通過選擇性胎心監測及持續性胎心監測的效果對比進行分析,并輔以不同護理方案支持,分析對第二產程分娩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我院入院分娩的150例產婦納入本次研究,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75例。觀察組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30.21±3.52)歲;孕周38~40周,平均(40.10±1.20)周;初產婦40例,經產婦35例。對照組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9.66±4.01)歲;孕周38~40周,平均(40.25±0.89)周;初產婦45例,經產婦30例。納入標準:①產婦均于本院實施詳細的產前檢查;②臨床資料完整;③經臨床綜合檢查確定符合自然分娩條件;④均無妊娠并發癥;⑤單胎、足月妊娠;⑥產婦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妊娠并發癥者;②合并其他嚴重器官或臟器疾病者;③精神病或溝通異常產婦。本次研究經患者同意并簽署了同意書。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產婦分娩前進行肛查,臨產后宮口開3 cm后,指導產婦進入待產室,由助產士進行20 min的常規電子胎心監護,充分觀察產婦臨床后宮縮及胎兒情況。繪制胎心監護圖形,進行專業分析。對照組產婦第二產程采用選擇性胎心監護及常規護理。選擇性胎心監護:由專人采用多普勒進行每5 min一次的胎心監測,連續監測1 min,直到第二產程結束。常規護理:觀察產婦進入第二產程后,對其進行密切的胎心監測,并觀察產婦生命體征,根據胎心監測結果進行對癥處理,并指導產婦配合宮縮呼吸,以促進產婦順利分娩。觀察組產婦第二產程采用持續性胎心監護及針對性護理。持續性胎心監護:進入第二產程后,指導產婦平臥在產床上,將電子胎心監護儀放置在產婦腹部胎心音最強的位置,并使用醫用膠布妥善固定。宮縮探頭固定在宮底兩指處,實施第二產程全程胎心監護,直到第二產程結束。針對性護理:①抬頭先露后,胎兒局部及軀干部位及靜脈受壓,會導致缺氧,因此,在宮縮后出現胎心率在160 bpm以上或者120 bpm以下者,可評估為早期減速,見胎兒缺氧癥狀,應立即查找缺氧的原因,并對癥處理,一般來說,指導產婦由平臥位改為左側臥位,并靜脈輸注藥物,進行吸氧干預,可保證癥狀改善。②對于出現胎心率持續下降,低于70 bpm,持續時間長短不一且迅速恢復情況,可判定為變異減速,此時可判斷是由子宮收縮時臍帶受壓導致血運不暢,引發迷走神經興奮導致,在出現這種情況時,可在胎頭娩出后,將打結、過短的臍帶剪短,防止新生兒窒息。③對于宮縮后一段時間出現高峰后胎心率減慢,且下降至50 bpm時,持續時間常,可判定為晚期減速,判斷為胎盤宮內不良導致,可見胎兒嚴重缺氧,此時需要盡快結束分娩,因此,可采取會陰側切、陰道助產等方式,進行處理;④對于第二產程中產婦宮縮較為強烈,且間歇期較短,子宮緊張度增加,導致子宮、胎盤血流灌注受到影響,胎兒會出現缺血、缺氧情況,此時需要使用宮縮抑制劑進行肌注干預,以抑制宮縮過度,促進胎心率恢復正常。
對比兩組產婦分娩方式,包括自然分娩、陰道助產及剖宮產;對比兩組胎心監護檢出宮內窘迫情況,包括持續性胎心監測中出現異常圖形的概率及多普勒聽診胎心異常情況[3];對比兩組新生兒窒息概率,以新生兒Apgar評分評估,評分4~7分為輕度窒息,評分0~3分為重度窒息[4]。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陰道助產與剖宮產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分娩方式比較[n(%)]
護理后觀察組檢出胎兒宮內窘迫發生率26.67%,高于對照組的1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胎心監護檢出宮內窘迫情況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1.33%,低于對照組的9.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新生兒窒息概率比較(例)
第二產程持續性胎心監測可提高自然分娩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自然分娩率高于對照組,陰道助產與剖宮產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第二產程是胎兒娩出的關鍵時期,此時胎兒有出現宮內窘迫的風險,而采用持續性的胎心監測,可以通過持續性的對胎心率指標進行監護,達到了解胎兒宮內情況的效果,從而作為第二產程護理的依據[5]。通過有效的第二產程分娩指導,可保證產婦順利分娩,避免陰道助產及剖宮產對產婦的影響[6]。
第二產程持續性胎心監測可提高宮內窘迫檢出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胎心監測中,發現胎兒窘迫率26.67%,對照組胎心監測胎兒窘迫率13.33%,觀察組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新生兒窒息對其神經系統宮內影響較大,可導致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等并發癥。而導致新生兒窒息發生的原因在于胎兒宮內窘迫導致的母體與胎兒間血液循環氣體交換受阻,導致胎兒窘迫[7]。實施有效的持續性胎心監測,胎兒心率是其整體反應的表現,因而通過有效的持續性胎心監測,可通過將胎心監測儀監測到的結果繪制成圖形,分析胎兒反應情況,因而可以達到較好的胎兒宮內窘迫檢出方法[8]。
第二產程持續性胎心監測可降低新生兒窒息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新生兒窒息發生率1.33%相比對照組的9.33%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研究結果,說明相比選擇性的胎心監測,持續性的胎心監測更能夠反應胎兒第二產程反應情況。通過選擇性的胎心監測,可能在分娩間期出現漏檢的情況,因而不能反應整個產程中的胎心率發展情況,而使用胎心監測儀對胎心率進行持續的監測,并繪制圖形,可進行全程監測,了解胎心率的整體變化情況,因而對胎心率及胎兒宮內反應的評估更加準確[9]。通過評估結果,對早期減速、變異減速以及晚期減速反應的宮內窘迫情況進行觀察,并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可降低因宮內窘迫導致的新生兒窒息率。
針對性護理有助于改善不良妊娠結局研究中,對持續性胎心監護檢出的宮內窘迫產婦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通過對胎心監護儀監測結果繪制出的胎心率監測結果,分析胎兒宮內窘迫的類型,根據早期減速、變異減速及晚期減速情況進行對癥吸氧、使用縮宮素或者及時終止妊娠、采用會陰側切或者陰道助產方式,保證胎兒安全,避免新生兒窒息的發生率。從干預的效果看,及時發現胎兒宮內窘迫情況并進行對癥處理,可改善不良分娩結局,因而保證胎兒及產婦安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