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英,吳 蒙,劉 瑩(通訊作者),游 旅,劉 鮮
(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福田>康復科 廣東 深圳 518000)
中風在臨床上又被稱作腦卒中,在急性腦血管疾病行列中屬于非常危險的病種,此疾病所導致的死亡事件在我國位居首位,也是造成患者落下殘疾的重要因素,其臨床特點是病發率高、致殘率高以及死亡率高[1]。大部分中風患者為老年群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出院后因內心不安、沮喪,難以完全遵從醫囑服藥等問題致使后期康復效果不佳,故開展延續護理對于患者預后改善尤為關鍵[2]。鑒于此,本文將對中風恢復期患者實施基于時效性激勵的延續性護理模式的效果展開對比研究,分析其在中風患者后期康復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4月—2020年5月收治的處于康復期的中風患者64例,將其隨機均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2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各17、15例;年齡45~72歲,平均年齡(53.65±2.48)歲;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各18、14例;年齡46~73歲,平均年齡(54.76±1.37)歲。經比較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收納的所有患者均符合本次研究的要求,并已獲得患者家屬簽字與認可。
對照組出院后實施常規護理。具體方法:每兩個月通過電話或發微信的方式對患者進行隨訪,并作出有效的指導,另外需結合患者恢復情況叮囑其來院復診。觀察組出院后為其提供基于時效性激勵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具體方法:首先需要立即成立延續性護理小組,組員為康復師與醫生各1名,經驗豐富的護士5名,由護士長負責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同時任職小組組長,康復師負責患者康復指導,主治醫師負責講解有關疾病方面知識,提升延續護理過程中的專業度。護士長定期組織組內成員學習有關時效性激勵的內容,創辦微信群并邀請患者和其家屬進入群內,定期在群內發布有關中風方面的知識和護理技巧,每月組織群內的成員進行線上授課,宣傳有關腦卒中康復方面的知識,根據患者的個性及愛好通過言語鼓勵其積極配合康復,幫助患者樹立積極對抗疾病的信念和決心,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及飲食習慣,激勵患者堅持康復運動,加強自我管理意識。另外通過微信或電話的方式對患者每月月底進行一次訪問,了解患者在家修養期間的具體狀況,堅持回訪半年[3]。激勵的具體內容如下:(1)激勵情感:通過平和親切的語氣詢問患者及其家屬的目前心態,并予以記錄,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況及現狀為其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導,教患者如何通過科學有效的方法宣泄心中焦慮或抑郁的情緒,引導患者在群內與其他患者之間相互激勵,叮囑家屬應對患者給予充分的包容和理解,增強其對抗疾病的信心。(2)激勵需求:每次發布到群內的知識需具有科學性和實用性,了解群內患者的需求,將有關促進腦卒中患者康復的視頻或文章發布到群內,引導患者進行學習,并掌握相關鍛煉技巧,了解康復期間需要注意的事項,強化患者堅持康復鍛煉的意識,對表現良好的患者應在群內公開表揚并激勵其繼續堅持[4]。(3)榜樣式激勵:每次向患者授課或講述與疾病恢復有關的事項時,可將病情類似的患者聚在一起,向患者宣傳有關康復方面的知識,做好心理疏導的同時,授意患者之間應相互鼓勵,可請群內疾病恢復效果較好的患者向病友講述自己的經驗和心得體會,用此方式激勵其他患者[5]。(4)利益方式激勵:向患者講述遵醫行為和積極配合康復訓練對康復的因果關系,幫助其建立正確認知觀,使其了解到不積極康復將會帶來不良后果,如身心、經濟負擔。
分別比對實施不同護理干預的兩組患者出院前及出院6個月后日常生活能力及康復依從性進行評定。(1)日常生活能力通過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進行判定,有十項,如控制大便、平地行走、上下樓梯、洗澡、控制小便、床椅轉移、穿衣、修飾、進食以及如廁等進行評定,有四個級別,完全依賴、需要極大幫助、需要部分幫助、完全獨立,共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效果越佳;(2)康復依從性需要對患者遵醫囑行為進行觀察和記錄后進行判定,分值為1分屬于不依從,分值為3分屬于部分依從,分值為5分屬于完全依從。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出院后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出院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出院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出院前 出院后觀察組 32 61.26±3.95 82.23±4.10對照組 32 60.29±3.17 75.13±3.82 t 0.237 13.257 P 0.115 0.000
觀察組康復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后康復依從性比較[n(%)]
經臨床大量實踐發現,對處于康復期的腦卒中患者應積極開展科學的康復方式強化身體機能,繼而提升生活水平,使患者能夠再次回歸正常的生活方式[5]。但康復鍛煉不僅需要超強的意志和決心,同時對機體也是非常大的挑戰,致使部分患者無法堅持完成康復訓練,這也將導致其達不到預期的恢復效果。因此,如何正確引導和激勵患者堅持康復鍛煉是現階段重要的課題。
通過正確的引導和激勵方式是幫助中風患者康復后重新融入社會的關鍵所在。任微[6]等研究發現,以時效性激勵理論為指導的延伸服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并發揮改善分娩結局的作用。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比對照組的出院后日常生活能力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次證實時效性激勵的延續護理具有較高的適用性和可行性?;跁r效性激勵的延續護理能夠做到對每位患者進行合理且個體化的激勵措施,結合患者病情變化和認知程度等,通過加強健康知識宣傳以糾正錯誤認知,并開展針對性延續性護理,從而確保護理效果[7]。本研究中觀察組康復依從性達到96.88%,高于對照組的84.38%,這與王少琴等[8]研究結果相符合。由此可見,基于時效性激勵的延續護理能夠有效增強患者出院后的康復依從性,從而幫助其身心更快恢復,改善預后。首先通過成立護理干預小組,將患者拉進同一個群內實現了統一管理,使患者在出院后仍舊可以得到康復師及醫師的專業指導,且根據需求為不同患者實施情感激勵、需要式激勵、榜樣式激勵以及利益激勵等,避免患者產生內心不安的情緒,從而建立其康復信心。同時,該護理不僅通過不同的激勵方式幫助患者消除了心理壓力,更讓患者了解了堅持康復鍛煉對重新融入社會的利害關系,讓患者主動接受,從而增強其堅持康復鍛煉的決心和信心,促進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待中風恢復期患者出院后為其提供基于時效性激勵的延續性護理模式可加快患者康復進程,提升康復依從性的同時,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