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丹
(蔡甸區人民醫院<協和江北醫院>咨詢服務中心 湖北 武漢 430100)
在諸多糖尿病并發癥中,糖尿病足是常見的一種,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及身體健康,由于糖尿病足患者的免疫力降低,再加上其長時間處于營養不良狀態,導致其傷口很容易發生感染,且愈合效果不佳,不利于疾病治療。因此在治療期間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十分重要,精細化護理模式是一種先進的護理模式,具有可行性,為分析將其應用于老年糖尿病足傷口護理中的效果而開展研究,現報道如下。
2018年10月—2020年11月,選擇本醫院接受治療的老年糖尿病足患者納入研究,共112例,結合抽簽將所有患者平均分成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模式。主要為:血糖監測、敷料更換、病情觀察、傷口清潔等。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實驗組患者采用精細化護理模式。具體方法是:(1)結合患者文化程度展開健康教育,向其講解糖尿病足的危害,提高其重視程度,確保患者能夠積極配合。(2)主動和患者溝通,對其心理狀態進行評估,及時發現其存在的不良情緒并進行心理安撫、疏導等,使其治療信心提高。(3)定期檢查患者的傷口情況,定期進行清潔、消毒與敷料更換,若發現感染、滲出量增加等情況,則要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4)定期幫助患者進行足部按摩,指導其穿戴舒適的襪子、鞋子,定期修剪腳趾甲等。(5)根據患者的口味為其制定易消化且營養均衡的飲食方案,保證食物與其飲食習慣相符,促進患者的食欲,進而使其營養不良狀態改善。兩組的觀察期為2個月。
(1)傷口愈合時間。將兩組患者的傷口愈合時間進行記錄,計算平均值并對比。(2)不良情緒情況。于護理前和護理后對兩組患者的不良情緒展開測評,測評內容為抑郁情緒和焦慮情緒,測評方式為相應自評量表[1],評分0~100分,評分越低則說明患者的不良情緒越輕,計算平均分并比照。(3)血糖水平。于護理后對兩組患者的血糖水平進行測量,測量指標為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餐后兩小時血糖水平與空腹血糖水平,計算平均值并對比。(4)生活質量。于護理前與護理后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測評,測評方式是生活質量評估量表[2],評分0~100分,評分越低則說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計算平均分并對比。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傷口愈合時間(29.96±3.17)d,短于對照組的(41.21±3.87)d,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t= 16.8288,P= 0.0000)。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抑郁情緒評分與焦慮情緒評分均降低,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情緒測評情況比較(±s,分)

表2 兩組不良情緒測評情況比較(±s,分)
注:#和護理前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抑郁情緒 焦慮情緒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56 42.39±6.89 27.31±5.57# 44.73±7.25 29.41±5.87#對照組 56 42.64±7.06 34.16±5.74# 44.92±7.43 36.35±6.16#t 0.1896 6.4090 0.1370 6.1035 P 0.8499 0.0000 0.8913 0.0000
護理后,實驗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與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s)

表3 兩組血糖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 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餐后兩小時血糖水平 /(mmol?L-1)空腹血糖水平/(mmol?L-1)實驗組 56 5.66±0.67 7.86±0.22 7.07±0.18對照組 56 6.82±0.79 9.28±0.38 8.21±0.33 t 8.3802 24.2008 22.6949 P 0.0000 0.0000 0.0000
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且實驗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56 64.77±7.25 89.43±7.65對照組 56 65.16±7.03 76.21±8.22 t 0.2890 8.8102 P 0.7731 0.0000
糖尿病屬于代謝性疾病,因代謝長時間紊亂與持續高血糖狀態,會對患者的器官與功能造成損害,如血管、神經、腎臟、眼等,進而引發多種并發癥,糖尿病足就是其中常見的一種,會導致患者的足部出現壞疽、感染、破潰、疼痛等癥狀,嚴重影響到患者的正常行走,使得其生活質量降低,病情嚴重時需要截肢,導致患者殘疾,甚至會造成患者死亡,危害極大[3]。
糖尿病足主要發生于老年群體,近些年因飲食結構改變、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等因素影響,老年糖尿病足的發病率急劇增加,對患者自身、家庭乃至社會造成很大負擔,受到臨床重點關注。目前臨床對老年糖尿病足患者可通過抗感染、化瘀活血、處理創面、清創術等措施進行治療,但由于免疫力降低及營養不良等因素影響,患者的傷口愈合緩慢,甚至會發生惡化,不利于患者預后[4]。基于上述情況,為促進患者傷口愈合,使其早日康復,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十分重要。以往臨床多實施常規護理模式,但該護理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較差,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開展需要依賴醫囑完成,且缺少全面性,導致患者的依從性不高,對疾病治療不利。因此筆者認為可實施精細化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十分先進,以常規護理為基礎,對其進行優質化與精細化,能夠確保護理內容更加全面,可干預患者的心理、生理、飲食等多項內容,更符合患者的需求及實際情況,能夠更好地處理傷口,可確保患者依從性提高并使其營養不良狀態改善,進而促進傷口愈合[5]。此外精細化護理模式能夠提高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使其主動實施相應護理模式,減少了對醫囑的依賴,護理效果更加理想。為分析于老年糖尿病足傷口護理中應用精細化護理模式的效果而進行研究,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傷口愈合時間、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餐后2 h血糖水平與空腹血糖水平進行比照,提示實驗組患者均更低;對比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抑郁情緒評分與焦慮情緒評分均降低,且實驗組患者均低于對照組患者;對比護理前,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評分均升高,且實驗組患者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足護理中應用精細化護理模式可起到積極的作用,能夠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可縮短其傷口愈合時間,同時能夠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使其生活質量水平提升,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