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娟,周雪梅,錢紅繼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重癥監護室 江蘇 南通 220061)
心源性猝死是由于各種心臟原因而導致的一種不可預知的死亡。心源性猝死發生于急性癥狀開始后1 h(也就是24 h的處方藥),患者如能得到及時治療,就能存活,否則將發生生物學死亡。心臟性猝死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疾病,目前已成為臨床的熱點。隨著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的迅速發展,心臟病的總病死率已經下降,但是心臟性猝死的危險仍然存在。心跳停止的主要原因是冠狀動脈疾病,是猝死的首要表現。其他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瓣膜病、先天性和獲得性QT間期綜合征、原因不明的室顫、神經內分泌等都可能導致猝死[1-2]。本研究將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60例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根據不同時間階段采取的護理方式進行分組,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取的是常規護理,納入對照組;在2020年1月—12月采取的是常規指導聯合家屬護理干預,納入實驗組,比較兩組護理前和護理后家屬急救能力、心臟性猝死急救成功率,探析了護理干預對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家屬急救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將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60例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根據不同時間階段采取的護理方式差異進行分組。在2018年1月—2019年12月采取常規護理的30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在2020年1月—12月采取常規護理聯合家屬協同護理干預的30例患者,納入實驗組。實驗組年齡34~78歲,平均年齡(52.23±5.21)歲,男:女 = 12:18。對照組年齡34~77歲,平均年齡(52.21±5.67)歲,男:女 = 11:19。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患者同意并簽字。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聯合家屬護理干預。具體方法:第一,成立協同家屬護理小組;要實現家屬協同護理,就必須在醫生、護士、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及家屬之間建立共識,提高護理方案的針對性和系統性,并且保證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的家屬能夠參與到護理過程中來。應加強對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體格檢查評估,事先告知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及家屬急救護理只是掌握的意義和價值,然后根據個體差異制定出相關的家屬護理方案。第二,基礎疾病的控制。要求在治療過程中加強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自我保健和飲食等的健康教育,提高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及其家屬對猝死高危因素的認識。對預防、用藥重要性及用藥效果的觀察方法進行宣傳,使患者主動接受治療,不隨意更換、停止使用或更換劑量,定期監測血壓、血脂、腎功能、肝功能等。另外對于肥胖者,還需要進行恰當的鍛煉減肥,一次/d,每次運動30~60 min;食用低脂肪,低鹽,高蛋白的食物,戒煙戒酒,糖尿病患者應嚴格遵醫囑選擇相應的飲食方案,高血壓患者應嚴格控制鈉攝入。第三,宣傳猝死病因和規避危險因素。心臟性猝死的發病原因目前較為明確,主要與急性心理應激、經濟社會壓力、高血壓、暴飲暴食、感染、酗酒、吸煙、大小便失禁、情緒激動、勞累等有關。以上因素均可導致心肌耗氧顯著增加。它可使心臟血容量減少,血管收縮,增加血流阻力,興奮交感,增加血漿兒茶酚胺的濃度,導致猝死或心律不齊。因此需要加強心理護理和保健指導,減輕患者焦慮。改善患者的生活行為: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每d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的睡眠,并戒煙戒酒。第四,明確心臟性猝死征兆。征兆癥狀通常為上腹疼痛,心絞痛,冷汗,極度疲勞,呼吸困難,氣短,心悸,心悸,胸悶。另外,暈厥是心臟性猝死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尤其是有暈厥病史的患者,其發生概率為45%,而無暈厥病史的患者發生概率僅為12%。特別是暈厥原因不明的患者,有必要對心臟性猝死進行高危預測。第五,初步急救措施。在心跳停止之后,腦部血液供應突然中斷,10 s內失去意識。需要及時實施急救措施,否則就會發生不可挽回的生物死亡。所以,一旦發生心源性猝死,立即搶救十分重要。主要方法是心肺復蘇,搶救的第一步是在10 s內呼叫患者,迅速判斷患者是否有意識反應,如果沒有,立即檢查呼吸和動脈搏動。判定準確結果后,立即撥打求救電話,請周圍人員立即撥打120急救系統,并立即進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與胸外心臟按壓交替進行。(1)打開氣道,保持呼吸道通暢;(2)胸腔心臟按壓和口對口人工呼吸的次數為30∶2;搶救時,將患者枕頭脫下,仰臥在地上或硬板床上,解開領子扣子、腰帶,檢查頸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假牙者取出假牙。該患者站在患者右側,左手置于患者前額,用力后壓,同時右手食指和中指置于患者下頜下緣,向上抬高頦部。一只手緊握患者的鼻孔,平靜地吸氣,雙唇緊握著患者的嘴唇,連續兩次吹氣。放完后松開鼻孔,讓口鼻自然排出氣體。每次吹一次1 S。(3)觀察氣管喉結附近2~3 cm,胸鎖乳突肌前緣凹陷處是否有大動脈搏動,每次10 S。(4)胸腔外心臟按壓的位置在兩乳頭連接處。按下時,雙手掌心置于胸骨按壓處,另一掌心置于此手背上,雙手掌根沉重,手指不接觸胸壁,手臂與胸骨水平垂直。按壓者利用上腹部的重量進行下壓,使胸骨下沉4~5 cm。按100次,每分鐘按100次,按放松時間1∶1。按下要求:部位準確,用力適當,節奏均勻,連續進行,迅速放松恢復胸骨,放松時手掌不離胸壁。
比較兩組護理前和護理后家屬急救能力、心臟性猝死急救成功率。家屬急救能力分值(包括對心臟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掌握度、對心臟性猝死發病先兆的掌握度、對患者的日常護理能力、心臟性猝死急救能力,每一項0~100分,得分越高則急救能力越高)。
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實驗組家屬急救能力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家屬急救能力比較(±s,分)

表1 兩組家屬急救能力比較(±s,分)
組別 時期心臟性猝死高危因素的掌握度對心臟性猝死發病先兆的掌握度對患者的日常護理能力心臟性猝死急救能力實驗組 護理前 45.45±1.72 45.21±1.02 44.52±1.75 45.56±1.04護理后 92.81±4.74 92.12±4.45 92.12±4.01 93.12±4.21對照組 護理前 45.12±1.68 45.13±1.13 44.21±1.56 45.34±1.64護理后 82.34±2.21 81.12±2.41 82.12±2.01 82.12±2.41
干預后,實驗組的心臟性猝死發生9例,急救成功9例,占100.00%,而對照組心臟性猝死發生9例,急救成功4例,占44.44%。實驗組的心臟性猝死急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4.431,P= 0.035<0.05)。
目前,預測和預防心源性猝死的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對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預測必須依賴于對其實用、靈敏度和正負值較高的危險分層方法。當前,無創心源性猝死危險識別缺乏實用、準確、高效/成本比的方法,影響對心源性猝死危險的及時干預。心臟性猝死主要是由心室顫動引起的,其中大多數首先發生于室性心動過速,然后繼續惡化到心室顫動。自發性心室顫動的轉復極為罕見,因此,決定心室顫動患者能否存活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從發生心室顫動開始到及時進行除顫治療的時間。由于缺乏及時有效的除顫治療,院外心臟驟停的總病死率較高[3]。
心源性猝死的積極預防和急救可有效降低高危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死亡率,而這主要依賴于院外家屬的及早發現、辨別和實施急救[4-5]。如果患者家屬能從疾病前兆、發現指標、發病時間規律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危險因素,加強對患者的日常護理和監測,可大大降低心臟性猝死的發生率,并提高急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所以,建立全民健康管理體系,做好健康體檢,加強對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的管理,制定搶救方案,調動全民積極性,共同參與,普及家屬的現場急救知識培訓,是預防和治療心臟性猝死的最有效措施。
本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家屬急救能力高于對照組,心臟性猝死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心臟性猝死急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心臟性猝死高危患者實施常規護理聯合家屬協同護理干預,可提高患者家屬急救能力,并有利于提高心臟性猝死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