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貞,林凱師
(茂名市電白區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 廣東 茂名 525400)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簡稱慢性肺心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于老年人,尤其是具有肺部疾病或長期肺功能受損的人群[1]。此病是由于肺部疾病、肺血管疾病、上呼吸道疾病或胸壁疾病等引起的肺動脈高壓,從而導致右心功能受損或右心肥厚所形成的慢性心臟疾病。當肺動脈壓力持續過高,心室無法適應時容易引發急性心衰竭,通常起病較急,需要盡早治療[2]。目前臨床治療多采用藥物治療,控制臨床癥狀,但是治療效果不太理想。據相關報道顯示:后期護理對于肺心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治療具有輔助意義。本研究重在分析焦點解決模式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間收治的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0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4例。對照組患者男女比例為28:26,年齡57~88歲,平均年齡(69.23±2.12)歲;病程1~11年,平均(6.01±1.32)年;觀察組患者男女比例為30:24,年齡58~89歲,平均年齡(70.45±2.04)歲;病程2~13年,平均(7.98±1.2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②患者以及家屬知曉研究內容且自愿簽署同意書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患者無自主意識或嚴重精神障礙患者;②具有其他器質性器官疾病患者;③患者臨床資料不完整;④無法言語溝通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模式。責任護士每日監測患者各項身體指標,指導患者合理用藥,了解患者心理健康情況,囑咐患者合理安排日常飲食生活。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焦點解決模式進行護理。(1)護理方向:采用座談會的方式,由護士長或資深護士主持,邀請所有患者參加,通過宣講向患者講述相關疾病知識以及患者個人護理方法,會議以問答形式解決患者的疑問,了解患者需求,制定護理方向。(2)基礎護理:給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病房,保持病房干凈整潔,定時進行開窗通風,室內溫度應保持在10~20 ℃,監測患者生命體征,有效防止并發癥發生,嚴格固定探視人數和時間,減少檢查感染的發生率。(3)用藥護理:肺心病患者多易發生反復感染,因此抗生素的使用尤為重要,抗生素的使用應以20~30滴/min的速度輸注,為了防止心臟負荷的加大,輸注速度不可過快,治療過程中,觀察患者有無口腔或其他臟器感染。(4)心理輔導:護士應多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掌握患者心理的顧慮,肺心病多反復,治療時間長,治療期間多數患者在患病期間容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護士可用言語溝通,安撫患者情緒,提高患者參與治療的積極性,用言語鼓勵患者治療的信心,幫助患者消除消極心態。告知患者家屬,在患者治療過程中,應當細心耐心,鼓勵患者,讓患者感覺到關愛。(5)護理技能培訓:護士長應定期組織科室所有護士進行焦點解決模式的內容培訓以及實施過程中出現突發情況的解決方法,通過考核確保所有護士都能數熟練掌握護理路徑。(6)飲食安全:護理人員根據不同患者的病況制定適合患者的合理飲食方案,同時要求患者家屬參與護理,嚴格按照醫護人員囑咐,合理飲食和休息。囑咐患者嚴格控制鈉鹽的攝入,治療期間必須戒煙,戒酒,忌辛辣,避免食用不易消化的食物,造成腹脹而導致呼吸困難。(7)護理反饋:各護理人員應嚴格記錄護理過程中患者提出的問題以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行護理人員之間的交流和學習,制定后期護理計劃的調整和護理的目標。
(1)采用生存質量測定量表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包含:生理狀態、情感功能、社會功能、環境,各項目分值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2)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機械通氣時間。(3)觀察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包含:高血壓(EH)、心肌病、冠心病(CHD)。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
兩組患者護理前生活質量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均有所改善,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生活質量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生理狀態 情感功能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54 48.95±2.57 72.12±2.01 51.25±0.46 74.56±2.47對照組 54 48.98±2.56 60.21±2.34 51.23±0.45 61.45±2.53 t 0.061 28.372 0.228 27.247 P 0.476 0.000 0.410 0.000組別 例數 社會功能 環境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實驗組 54 53.27±2.11 79.98±0.78 54.21±0.86 79.12±0.56對照組 54 53.28±2.13 69.45±0.56 54.23±0.87 68.21±2.06 t 0.025 80.586 0.120 37.555 P 0.490 0.000 0.452 0.000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實驗組機械通氣時間為(33.21±1.68)h,少于對照組的(51.27±1.54)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護理后的發病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心力衰竭是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主要并發癥之一,其誘因絕大數為急性呼吸道感染。肺心病合并急性左心室衰竭的患者通常會憋喘、呼吸困難、胸悶、咳粉紅色泡沫樣痰,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質量,嚴重者則會出現死亡[3]。目前尚未有明確治療方案,多以減輕患者心臟負擔和控制感染,采取利尿藥物、擴血藥物以及抗菌素治療為原則,但是此病治療時間相對較長,給予患者有效治療的同時,也應注重護理干預,增強醫患間配合度,從而確保患者康復[4]。
焦點解決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干預,秉持著尊重患者,相信患者自身潛能的原則,聚焦患者治療過程中的要點問題,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案解決問題。通過護理人員護理重點的集中,制定合理的護理方案與實施措施,滿足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需要。常規護理雖能緩解患者癥狀,但是未能滿足臨床需求,相對于常規護理,焦點解決模式更具有完整性,通過以問題為導向,尋求合理有效的護理,是以人為本,能夠有效關注問題,采取正面力量,以解決問題為原則,著眼于遠期療效的護理。此項護理方式在實施的過程中。通過提問,了解,反饋可以喚起患者自我思考能力,激勵患者,讓患者知曉自我康復的意義,減輕患者因疾病產生的心理壓力,從而促進患者治療熱情,促使患者康復[5-6]。此項護理方式,能夠引導患者正面思考,提高自主思考能力,減少醫護人員間矛盾,此護理的實施要求護理人員具有主觀解決問題的思維,需由專業人員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和理論知識考核,確保護理人員能夠完全勝任慈祥護理工作。本研究中,實驗組采用常規護理聯合焦點解決模式的護理效果顯著,經對比,治療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實驗組優于對照組,且實驗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明顯縮短,對照組出現8例并發癥,實驗組出現2例,實驗組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焦點解決模式應用于慢性肺源性心臟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具有顯著意義,可以有效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且并發癥發生率較低,因此可以在臨床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