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娜,姜 愛(通訊作者),耿益娟,石建瓊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兒科 云南 昆明 650011)
在我國每年會出生約120萬早產兒,是世界上排名第二的早產兒國家。早產兒在足月前脫離母體并在“非自然”環境下生長,會對早產兒發育軌跡產生影響,對后續胎兒的健康成長造成影響。伴隨著圍產醫學及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的提升,顯著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而盡早提供完善綜合的護理服務干預具有積極重要的意義。觸覺是人體發育及生長初期最基本的感覺之一,所以剛脫離母體的早產兒對不同濕度、溫度、物質都有不同的觸覺感知能力[1]。通過探索多元化觸覺感知,可幫助新生兒開發動作、觸覺的認知及發展。因此,形成良好的觸覺刺激可有助于新生兒智力與情緒的發展。國內研究表明,作為人體最原始的感覺器官-皮膚,當接收到溫和的皮膚刺激時,可引起全身免疫、內分泌及神經系統的良性反饋,有利于早產兒健康發育及成長[2]。本文特選取200例早產兒臨床資料探討早產兒早期良好觸覺聯合多種觸覺刺激護理的臨床價值與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新生兒病房收治的早產兒200例,包括男109例,女91例;胎齡31~33周,平均(32.1±1.0)周。根據隨機分組原則將早產兒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00例。觀察組100例早產兒中包括男54例,女46例。對照組早產兒男55例,女4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兒出生體重1 000~2 000 g,胎齡不足37周;②出生后24 h內入院,生命體征基本可保持穩定狀態,血流動力學穩定;住院時間>2周;③無嚴重感染或其他并發癥;④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倫理審批號:YLS2020-43),患兒家屬知曉本研究內容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兒具有異常生命體征,存在較高死亡率;②患者合并先天重大疾病或嚴重感染均不列入研究范圍;③患兒資料信息不全。
對照組患兒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干預,具體內容包括:遵循醫囑對早產兒進行針對性臨床護理,觀察病情變化并做好呼吸道護理、日常保暖工作,提供合理喂養;加強與產婦溝通,并講解基礎性護理知識及注意事項,為早產兒健康成長提供保障[3]。觀察組采用聯合多種觸覺刺激:24 h采用鳥巢護理,1次/d袋鼠護理,時間不少于1 h及在沐浴后進行1次/d撫觸[4]。鳥巢護理包括:選擇全面、柔軟、光滑布料制成一個橢圓形“鳥巢”并進行預熱,溫度維持在33 ℃左右。之后將新生兒放入鳥巢內保持其四肢自然屈曲、側臥位,根據患兒身體大小可對鳥巢松緊度進行調整,使其將患兒完整包裹,同時保持患兒周圍具有30 cm活動空間,可便于患兒變換體位。在病房中可播放一些舒適、愉快的音樂,切記播放聲音不易過大。袋鼠護理措施主要包括:護理前先對患兒父母進行護理培訓及一對一指導,告知其袋鼠護理實施的積極意義、詳細方法及注意事項等。選擇獨立隱私的空間并將室內溫度調整為22~24 ℃、濕度調整為55%~65%;之后囑早產母親做好沐浴及皮膚清潔工作,剪平指甲并去除配飾等,在清潔過程中指導開展上述清潔內容。于暖箱旁放置袋鼠護理專用躺椅并協助母親仰臥60°靠在躺椅上;調整好舒適坐姿后將患兒全身赤裸俯臥于母親裸露的胸前并將頭置于母親雙側乳房間,患兒背部及身體后覆蓋毯子。指導母親一手置于患兒背部,一手托住其臀部避免其發生滑落。這一期間可囑母親輕聲與患兒交流并進行撫觸,通過相互感知心跳、呼吸等刺激其器官組織發育。密切觀察患兒皮溫、膚色及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情況,一旦出現異常則應立即終止護理并及時進行處理。每次護理約1~1.5 h,2次/d,避免母親過度疲勞。撫觸護理,時機選擇:出生后早產兒應在72 h內進行撫觸,撫觸時長可按照患兒實際情況而定,一般以10~15 min為宜。撫觸最佳時間段分別在新生兒沐浴后、兩次進食中間、午睡前或晚睡前。環境設置:應將大環境內溫濕度控制在25~27 ℃、50%~60%為宜。撫觸臺兩端可增加取暖設備并將局部溫度控制在32~34 ℃。可適當播放輕松、愉快的音樂,同時盡可能減少周圍環境的噪音,保持環境舒適安靜。撫觸方法:(1)頭部,患兒取仰臥位,雙手拇指從患兒下頜中央向兩側臉頰外側滑動,患兒唇部可為小船狀,與微笑狀態相似;之后使用兩拇指經患兒前額眉間向額頭兩側滑動,雙手掌面由前額發際線上方及后方撫觸至后下發際,于兩耳后乳突停止按壓。(2)胸腹部,中指從右下腹部-上腹部-左下腹方向依次移動,同時可沿順時針方向畫半圓形,臍帶未脫落的患兒應盡可能避開臍部。(3)四肢,雙手抓住患兒雙臂,由肩部至手腕從上至下進行擠捏并揉搓關節及大肌肉群。下肢撫觸方法與上肢相同。(4)手足,醫護人員雙拇指經患兒手掌面根側向起指側推,之后對手指關節按順序提捏,手足撫觸方式相同。(5)背部,患兒保持俯臥位,將雙手置于患兒脊柱兩側并逐漸向脊柱兩側滑動,隨后將四肢分開,順脊柱由上到下,從肩部至臀部進行按摩。
比較兩組患者提供不同程度護理干預后生長發育情況、生命體征變化情況,評分越高則提示兒童發育行為越好[5]。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接受多種觸覺刺激后各項生長發育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長發育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生長發育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身高/cm 體重/kg 頭圍/cm觀察組 100 67.62±2.72 8.21±2.74 46.12±2.34對照組 100 58.31±1.41 6.20±1.13 37.22±1.51 t 8.474 7.595 10.673 P<0.05 <0.05 <0.05
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血氧飽和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呼吸、心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早產兒生命體征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早產兒生命體征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 呼吸/(次 ?min-1) 心率 /(次 ?min-1)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00 60.12±14.3260.33±14.21 157.21±12.21 157.10±12.31對照組 100 60.24±14.2160.27±14.28 156.62±13.12 157.02±12.36 χ2 0.374 0.363 0.483 0.394 P>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血氧飽和度/%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100 90.27±3.32 96.27±2.61對照組 100 90.30±3.29 93.12±2.01 χ2 0.416 7.528 P>0.05 <0.05
皮膚是人體最大的感覺器官。新生兒撫觸在近年來較為流行,并且新生兒撫觸也是當下一種新型育嬰模式,其主要內容是指通過科學的方法對新生兒進行有技巧、有順序的按摩,利用撫觸操作讓新生兒皮膚得到舒適、溫和的刺激,當新生兒接收到皮膚刺激時會向中樞神經系統進行傳導,從而促進新生兒感官發育,提高其生理成長及神經系統反應,提升新生兒對外界環境的認知[5]。
綜上所述,建立早產兒早期良好的觸覺體驗并聯合多種觸覺刺激是科學、有效、人性化的護理模式,有助于更好的穩定早產兒生命體征、促進體格發育并改善其喂養情況,值得臨床應用。但本次研究存在樣本量少、隨訪時間較短等問題,期待未來有樣本量更大、隨訪時間更長的臨床研究進一步證實這一模式對早產兒護理的有效性與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