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 駿,朱 琪,胡曉鳳,齊艷艷,張銀華,滕惠琴,成 揚,陳建杰
(1上海市浦東新區傳染病醫院肝科 上海 201299)
(2上海市浦東新區傳染病醫院檢驗科 上海 201299)
(3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肝科 上海 201203)
中醫論證將肝硬化歸為肝積的范疇,認為發病是由于機體遭受濕熱之邪侵襲,瘀積并發于肝膽,致使機體表現為肝郁氣滯的狀態,體內各大臟腑功能不能正常發揮,肝臟疏泄紊亂便引起脾胃不能運化,逐漸形成血流不暢和瘀血阻滯脈絡的病狀[1]。中醫治療肝積有獨特優勢,為探討疏肝健脾化瘀法治療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的療效,本文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臨床資料,總結疏肝健脾化瘀中藥內服外敷治療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為對象,以計算機軟件產生隨機數字,將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按1:1隨機分為基礎治療組(n = 30)和中醫藥治療組(n = 30)。納入標準:①病情符合2000年(西安)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會聯合修訂的《病毒性肝炎的診斷標準》[2];②慢性肝炎病史≥6個月;③經影像學與實驗室檢查證實病情,Fibroscan檢查顯示肝纖維化程度F3-4;④年齡18~65歲,男女均可。排除標準:①慢性重型肝炎;②肝硬化MELD評分>9,及Child-Pugh分級為C級患者;③伴有其他嚴重原發病者,或精神病患者,或腫瘤患者;④皮膚病,皮膚敏感者。基礎治療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5.82±5.23)歲。中醫藥治療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5.95±5.16)歲。兩組基線數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基礎治療組用常規治療加中藥安慰劑。常規和病因治療,給患者用藥綜合治療,根據檢測結果制定合理的抗病毒治療方案。療程為6個月。
中醫藥治療組用常規治療加中藥內服外敷。(1)疏肝健脾化瘀方:蒼術12 g、炒白術12 g、預知子9 g、鱉甲6 g、延胡索9 g、丹參12 g,代煎劑2袋/d,分2次口服。療程為6個月。(2)化瘀消癥散:桃仁6 g、三棱6 g、大黃10 g、香附6 g、冰片1 g,煎液導入所取穴位,包括日月穴和期門穴、肝俞穴,用藥7 d為1療程,1個月2療程,連續3個月,共6療程,每2個療程間間隔時間≥2 d。
檢測治療前后相關血清學指標變化,包括谷丙轉氨酶(ALT)和谷草轉氨酶(AST)、γ-谷氨酰轉肽酶(GGT)、總膽紅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檢測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變化,包括血清透明質酸(HA)、血清Ⅲ型前膠原(PCⅢ)和層黏蛋白(LN)、Ⅳ型膠原(Ⅳ-C)。按照證候條目分級標準,參照尼莫地平法評價療效[3]:臨床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啥,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證候積分減少30%;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均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證候積分減少不足30%。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后ALT、AST和GGT、TBIL低于治療前,Alb高于治療前,觀察組ALT、AST和GGT、TBIL低于對照組,Alb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血清學指標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血清學指標變化比較(±s)
時間 組別 ALT/(U?L-1) AST/(U?L-1) GGT/(U?L-1)治療前 中醫藥治療組 112.54±20.95 70.98±10.53 175.97±25.27基礎治療組 113.02±20.76 71.23±10.46 175.06±25.19 t 0.089 0.092 0.140 P>0.05 >0.05 >0.05治療后 中醫藥治療組 56.17±9.04 35.42±5.67 148.20±6.75基礎治療組 89.21±12.53 47.11±6.72 159.64±6.33 t 11.713 7.282 6.771 P 0.000 0.000 0.000時間 組別 TBIL/(μmol?L-1) Alb/(g?L-1)治療前 中醫藥治療組 43.54±6.17 28.91±4.65基礎治療組 43.69±6.38 28.55±4.72 t 0.093 0.298 P>0.05 >0.05治療后 中醫藥治療組 18.09±5.05 38.35±6.87基礎治療組 23.13±5.18 34.09±5.62 t 3.816 2.629 P 0.000 0.006
兩組治療后HA和PⅢP、Ⅳ-C優于治療前,中醫藥治療組HA、LN和PⅢP、Ⅳ-C優于基礎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變化比較(±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肝纖維化指標變化比較(±s)
時間 組別 HA/(μg?L-1) LN/(μg?L-1)治療前 中醫藥治療組 261.78±85.60 205.61±65.73基礎治療組 260.93±85.26 205.69±65.27 t 0.039 0.005 P 0.485 0.498治療后 中醫藥治療組 103.57±43.52 170.39±55.43基礎治療組 201.68±45.89 196.34±54.19 t 8.497 1.834 P 0.000 0.066時間 組別 PⅢP/(μg?L-1) Ⅳ-C/(μg?L-1)治療前 中醫藥治療組 214.15±70.98 158.05±68.32基礎治療組 215.03±70.65 156.92±60.18 t 0.048 0.068 P 0.481 0.473治療后 中醫藥治療組 103.61±40.15 95.30±20.31基礎治療組 176.32±38.09 117.27±18.29 t 7.196 4.403 P 0.000 0.000
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有效率比較[n(%)]
西醫對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的治療傾向于抗病毒,一般能對患者的病情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但臨床實踐顯示[4-5],單純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的總體效果欠佳,大部分患者的病情持續加重傾向顯著,這對患者的病情控制影響較大。中醫論證將肝硬化歸為肝積的范疇,該癥患者體內濕熱邪盛、肝郁氣滯、脾胃失運化等病癥嚴重,發病主要是患者自身肝腎陰虛、脾腎陽虛,臨床治療應為患者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祛濕祛熱等。
本文用疏肝健脾化瘀法治療的效果顯著,經治療后患者的ALT、AST和GGT、TBIL、Alb等水平明顯改善,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常規治療的80.0%,說明患者的病情得到充分改善,HA和PⅢP、Ⅳ-C水平充分改善,表示患者的肝纖維化得以有效減輕。疏肝健脾化瘀法的方用注重健脾化濕、清熱解毒,同時能起到活血散結和疏肝化瘀等效果,組方強調氣血兼顧,調整患者的體內氣機,改善患者各大臟腑功能。藥理研究顯示[6],該湯方能起到降酶的效果,能針對患者的脾胃、肝膽等臟腑發揮功效,消炎、抗病毒的效果顯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與體征,加快其病情恢復。
綜上所述,疏肝健脾化瘀法能有效改善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相關血清學指標,糾正患者體內氣機與臟腑功能紊亂,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