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斯嘉,李 玉,譚練儀,時文華,張俊嬋,范阿飛
(深圳市寶安區石巖人民醫院腦科 廣東 深圳 518108)
腦卒中屬于起病急、病情進展速度較快的腦部血液循環障礙類疾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以及高病死率的特點[1]。通過調查發現,影響生活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患者卒中后出現的持續疲勞的病理性狀態[2]。臨床將上述狀態稱之為卒中后疲勞(post-stroke fatigue,PSF),該病是獨立于抑郁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同樣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在很大程度上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影響[3]。本研究通過對我院80例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并分析一般資料以及臨床資料,探討腦卒中后疲勞的發生特征以及影響因素。現報道如下。
對我科2019年10月—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PSF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并收集患者一般資料與臨床資料進行對比。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中對腦卒中的診斷標準[4];②患者患病時間≤1年;③入院時生命體征穩定;④患者意識清楚,能夠陪喝完成本研究問卷調查;⑤患者、家屬均為自愿參與本調查,并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患有失語、認知功能障礙等不能配合本研究的患者;②存在嚴重肌肉骨骼惡性腫瘤患者;③患有慢性疼痛類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者;④合并嚴重心、感、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病變患者;⑤長期服用鎮靜類藥物的患者;⑥患有神經系統退行性病變患者。
采用問卷調查法,發放時向被調查者介紹本次調查的目的和內容,承諾收集的資料僅作為科研用途,不泄露個人信息,征得同意后進行,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于30 min內完成,由調查者當場收回。對于閱讀有困難者,由調查者逐項詢問患者后幫助填寫。
(1)被調查患者的一般資料。(2)個人疲勞強度評分。采用個人疲勞強度量表(CIS)進行評估,該量表共四個維度,分別為主觀疲勞感、表現注意力、表現體力、表現動力,共20個條目。量表采用Likert7級評分法,分別賦值1~7分,總分140分,總分≥76分為疲勞,患者疲勞程度與得分呈正比。(3)睡眠質量評分。采用國際通用的SPIEGEL睡眠質量量表進行評估,該量表共6項內容,包含入睡時間、睡眠時間、夜醒次數、睡眠深度、夜夢情況、醒后感覺。分別對每項內容賦值0、1、3、5、7分,總分≥12分為睡眠障礙,患者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4)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以NIHSS(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價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滿分42分,重度缺損:21分≤總分<42分;中度缺損:15分≤總分<20分;中度卒中:5分≤總分<15分;輕度卒中:3分≤總分<5分3;正常:0分≤總分<3分,分數越高,患者受損情況越嚴重。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個人疲勞感以及各維度評分比較(±s,分)

表1 個人疲勞感以及各維度評分比較(±s,分)
項目 例數 個人疲勞強度量表總分 F/t P性別 男 52 126.33±2.01 0.102 0.919女 28 126.28±2.24 - -年齡 40歲及以下 7 73.32±2.47 9.528 0.000 40~60歲 31 78.19±2.56 - -60歲及以上 42 77.48±2.78 - -患病時間 ≤3個月 64 76.49±3.14 - -3-6個月 7 74.28±2.11 - -≥6個月 9 73.02±3.49 - -神經功能缺損情況0分 9 70.25±1.41 20.049 0.000 1分 22 72.62±2.08 - -2分 10 74.65±3.04 - -3分 6 76.33±3.98 - -4~5分 30 79.94±4.75 - -項目 例數 主觀疲勞感評分表現注意力評分表現體力評分性別 男 52 28.45±2.75 28.64±2.55 28.46±2.61女 28 28.23±2.54 28.64±2.38 28.94±2.21年齡 40歲及以下 7 20.11±1.03 17.35±0.89 16.54±0.24 40~60歲 31 17.33±2.01 16.25±1.32 20.05±1.44 60歲及以上 42 16.35±2.15 15.24±1.35 19.54±0.54患病時間 ≤3個月 64 18.24±0.28 17.26±0.27 18.29±0.23 3-6 個月 7 18.36±0.35 17.34±0.36 17.39±0.31≥6個月 9 17.35±0.21 16.34±0.32 17.37±0.34神經功能缺損情況0 分 9 16.28±0.11 16.08±0.37 15.77±0.39 1 分 22 18.25±0.23 18.03±0.38 16.33±0.65 2 分 10 19.35±0.87 19.38±0.94 17.54±0.24 3 分 6 19.64±0.87 19.58±0.75 18.34±0.34 4~ 5分 30 20.14±0.31 20.19±0.34 19.58±0.23項目 例數 表現動力評分 F P性別 男 52 28.47±2.58 0.062 0.980女 28 28.46±2.47 0.809 0.490年齡 40歲及以下 7 21.48±1.64 32.643 0.000 40~60歲 31 19.02±0.13 44.815 0.000 60歲及以上 42 18.64±2.07 60.352 0.000患病時間 ≤3個月 64 17.24±0.27 317.706 0.000 3-6個月 7 18.37±0.33 20.445 0.000≥6個月 9 16.39±0.31 33.215 0.000神經功能缺損情況0分 9 15.96±0.31 4.147 0.014 1分 22 17.28±0.64 64.334 0.000 2分 10 17.64±0.58 45.504 0.000 3分 6 20.03±0.21 31.939 0.000 4~5分 30 18.64±0.31 126.545 0.000
患病時間、年齡以及神經功能缺損情況是卒中后疲勞的主要因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多元逐步回歸線性分析結果(n = 80)
腦卒中后疲勞疾病,即出現在患者腦卒中后期內,屬于病情較長的疾病[5]。大多在患者進行腦力勞動或體力活動后出現的乏力感以及對繼續進行活動的厭倦感,但該病區別與抑郁癥能夠獨立存在。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以及工作等壓力增加,腦卒中疾病的發病率也隨之上升,較高的發病率以及預后不良已對人們的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威脅,因此如何能夠有效提升腦卒中患者預后生活質量以逐漸成為臨床醫師的關注重點。臨床調查顯示,PSF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在對患者神經功能方面影響較大,一定程度上延緩了患者神經功能恢復速度,對其生活質量以及經濟狀況產生嚴重影響。近年來臨床上逐漸重視康復訓練對臨床治療以及患者預后恢復的影響,但因患者出現腦卒中后疲勞的具體因素不明確,導致臨床預防以及康復訓練的效果不理想。經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后發現,目前臨床針對腦卒中后疲勞影響因素的文獻較少,因此本研究通過隨機抽取我科室患者進行調查,并對結果進行分析。本次調查通過對患者產生疲勞感的評分與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對比發現,患者年齡、患病時間以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均對患者產生腦卒中后疲勞感有一定影響,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腦卒中后疲勞感發生概率會隨著患者年齡而增加,同時患者患病時間越長,發生腦卒中后疲勞的概率越高,患者因疾病造成的神經功能損傷月嚴重,腦卒中后疲勞發生概率越大。通過對上述結論進行整理,能夠為之后臨床開展預防腦卒中后疲勞的方案制定提供借鑒。
綜上所述,卒中患者的年齡、發病時間、神經功能缺失是影響PSF的相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