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香茂 陳少娟 曾健文 潘楚灶
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是臨床常見的男性疾病,臨床表現主要以尿頻、尿急、夜尿增多、排尿困難等癥狀為主,隨著病程進展會導致腎功能障礙、膀胱梗阻等癥狀的發生[1]。2 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中老年人常見慢性疾病。研究顯示,糖尿病狀態下胰島素抵抗增加是BPH 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2]。目前臨床控制血糖的藥物治療方案較多,二甲雙胍是常用的胰島素增敏劑,可通過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血糖[3,4]。本研究通過采用二甲雙胍聯合非那雄胺治療T2DM 合并BPH 患者,觀察患者臨床療效,為T2DM 合并BPH 患者的臨床藥物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門診2018 年8 月~2020 年7 月收治的T2DM 合并BPH 患者67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32 例)與對照組(35 例)。觀察組平均年齡(66.39±7.77)歲,對照組平均年齡(66.57±8.7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患者非那雄胺結合運動、控制飲食等治療。非那雄胺,口服,5 mg/次,1 次/d,連續治療12 周。
1.2.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合二甲雙胍治療,非那雄胺用法用量同對照組,二甲雙胍,口服,0.5 g/次,2 次/d,隨餐服用,連續治療1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夜尿次數、國際前列腺癥狀評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質量評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IPSS 評分范圍0~35 分,評分與患者癥狀嚴重程度呈反比;QOL 評分范圍0~60 分,評分與患者生活質量呈正比。檢測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和空腹胰島素(fasting insulin,FINS),計算胰島素抵抗指數(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FBG×FINS/22.5,檢測前列腺體積(prostate volume,PV)、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行尿流動力學檢查最大尿流率(maximal flow rate,Qmax)、膀胱順應性(bladder compliance,BC)。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夜尿次數、IPSS、QOL 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夜尿次數、IPSS 及QO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夜尿次數、IPSS 評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QOL 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夜尿次數、IP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QOL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夜尿次數、IPSS 及QOL 評分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夜尿次數、IPSS 及QOL 評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OMA-IR、PV、PSA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HOMA-IR、PV、PSA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HOMA-IR、PV、PSA 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PV、PSA 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OMA-IR、PV 及PSA 水平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HOMA-IR、PV 及PSA 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尿流動力學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Qmax、BC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Qmax、BC 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BC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Qmax 和BC 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Qmax 和BC 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展,我國BPH 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BPH 是中老年男性常見的疾病,BPH 通過壓迫尿道,導致下尿道受阻,出現尿頻、尿急、排尿困難、夜尿增多等臨床癥狀。統計顯示[5],我國>60 歲的老年男性人群中,BPH 的發病率>60%,膀胱出口梗阻導致的下尿路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T2DM 和BPH 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T2DM 患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誘導的胰島素抵抗是BPH 的危險因素之一[6]。胰島素抵抗使機體組織對胰島素的反應性降低,導致胰島β 細胞代償性分泌胰島素,出現高胰島素血癥[7]。胰島素敏感性的評估主要通過穩態模型評估法(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 獲得HOMA-IR 以評價機體的胰島素抵抗水平[8]。二甲雙胍是目前T2DM 的一線治療藥物,其降血糖的藥理作用主要通過增強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加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利用達到控制血糖的目的[9]。本研究結果發現,治療后,兩組患者夜尿次數、IPSS 評分、HOMA-IR 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夜尿次數、IPS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二甲雙胍可改善T2DM 合并BPH 患者的下尿路癥狀和胰島素抵抗。
非那雄胺是一種4-氮雜甾體化合物,通過特異性抑制Ⅱ型5α-還原酶的活性,阻斷睪酮轉化為雙氫睪酮,降低血清前列腺PSA 水平,縮小BPH 組織,改善下尿路癥狀[10]。動物實驗發現[11],高脂喂養大鼠的前列腺可出現組織增生,二甲雙胍可通過下調胰島素生長因子-1 受體(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R)的活性,調控前列腺上皮細胞周期蛋白,阻滯細胞周期以抑制BPH。臨床研究表明[12],二甲雙胍對T2DM 合并BPH 患者下尿路癥狀具有明顯的改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者PV、PSA 水平均低于本組治療前,Qmax、BC 水平均高于本組治療前;且觀察組PV、PSA 水平低于對照組,BC 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采用二甲雙胍聯合非那雄胺聯合治療T2DM 合并BPH 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T2DM 患者胰島素抵抗、縮小PV、降低PSA 水平;顯著改善T2DM合并BPH 患者的下尿路癥狀和尿流動力學指標,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