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杰,張 麗,賈汝棟△,楊 偉,魏家凌,焦宏強,焦景軒
(1.甘肅省中醫院白銀分院,甘肅 白銀 730900;2.白銀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甘肅 白銀 730900;3.靖遠縣人民醫院,甘肅 白銀 730090;4.寧夏醫科大學,寧夏 銀川 750000;5.通渭縣人民醫院,甘肅 通渭 743300)
腰椎退行性疾病常見骨科慢性疾病之一,主要包括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等疾病[1]。在診斷腰椎退行性病變中,腰椎DR 是臨床診斷與治療不可或缺的影像資料,是臨床診斷與治療的重要依據。在診斷腰椎疾病的DR 中,常見的有腰椎正側位片,腰椎特殊體位的DR 臨床最常見的是腰椎前屈后伸位片、腰椎雙斜位片、腰椎左右側屈位片等。不同體位腰椎DR 在臨床中意義不盡相同,本文主要論述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療前后M-JOA 評分與腰椎正側位片、腰椎前屈后伸位片、腰椎左右側屈位片在治療前后測量角度及活動度變化的相關性,以此來判定不同體位腰椎DR 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選取甘肅省中醫院白銀分院2016 年6 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94 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腰椎間盤突出癥36 例,男18 例,女18 例;患者年齡40-79 歲,平均(50.24±4.05)歲,病程0.1-120 個月,平均(48.15±7.06)個月;腰椎椎管狹窄癥30 例,男16 例,女14 例;患者年齡45-81 歲,平均(56.24±4.05)歲,病程10-180 個月,平均(61.15±7.06)個月;腰椎滑脫(滑脫≤Ⅰ°)28 例,男16 例,女12 例;患者年齡48-68 歲,平均(49.24±4.05)歲,病程0.1-110 個月,平均(10.15±7.06)個月;所選患者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均知情,愿意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儀器:數字化醫用X 射線影像系統(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型號:uDR 770i,編號:110062);②所選病例治療前后采用M-JOA 評分對臨床治療效果進行評價;③所選病例治療前后均拍不同體位DR 片:腰椎正側位DR 片:檢查者取背部站立位,胸部緊靠檢查臺取正位片,然后患者左側站位,雙手抱頭,人體冠狀位與檢查臺垂直取側位片,中心線在3~4 腰椎之間[2];腰椎前屈后伸位DR 片:患者左側站位,雙手抱頭,前屈位時腰部極度向前彎屈,后伸位時腰部極度向后伸展,中心線在3~4 腰椎之間[2];腰椎左右側屈位DR 片:患者取站立位前后位,雙手抱頭,臀部緊貼檢查臺面不動,上身向左或向右極度側屈,中心線在3~4 腰椎之間,取左右側屈位片;④對所選病例進行治療前后DR 片所測得角度及活動度對比分析;⑤通過對比分析,得出結論。
(1)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協會腰痛評分表(M-JOA)進行功能恢復評估,評分越高表示病情越嚴重。改善率=〔(治療前分值-治療后分值)/治療前分值〕×100%。所選病例均滿足治療前臨床癥狀評分積分值>10 分[3]。
(2)不同體位腰椎DR 測量方法及評價方法:①Cobb's 角:a、腰椎冠狀位Cobb's 角測量:在腰椎側彎DR 正位片上,確定側彎的端椎,在上端椎的椎體上緣劃一橫線,同樣在下端椎椎體的下緣劃一橫線。對此兩橫線各做一垂直線,該二垂直線的交角就是Cobb's 角[4]。b、腰椎矢狀位Cobb's 角測量:即腰椎前凸角,腰1 上終板與骶1 上終板間的夾角[5];②椎體角:脊椎側凸時最突出椎體上下緣延長線所成的角為椎體角,正常范圍:接近0°。椎體角與椎間盤角的大小間接表示脊柱側凸的程度;③腰椎節段活動度:a、測量腰椎前屈后伸位DR 片,取上位椎體下緣椎體前后緣中心線的延長線與下位椎體上緣椎體前后緣中心線的延長線所形成的夾角,從L1-S1,與腰椎側位片比較的差值為活動度[2];b、測量腰椎左右側屈位DR 片,取上椎體下緣椎體前后緣中心線的延長線與下位椎體上緣椎體前后緣中心線的延長線所形成的夾角,從L1-S1,與腰椎正位片比較的差值為活動度[2]。
(3)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22.0 統計軟件分析兩組各指標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正負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用n(%) 表示,采用χ2檢驗,用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后M-JOA 評分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M-JOA 評分比較表
治療前后不同體位腰椎DR 測量角度及活動度分析(P<0.05),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結果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不同體位腰椎DR 測量角度分析表
經過不同體位腰椎DR 片測量角度及活動度與M-JOA 評分量表相關分析認為,治療前因為腰椎退變程度、疼痛等因素影響,患者Cobb’s 角明顯增大,椎體角明顯增大,腰椎節段活動度較小,而經過治療,M-JOA 評分減小,隨著患者疼痛減輕,Cobb’s 角明顯減小,椎體角明顯變小,腰椎節段活動度增大。
腰椎具有很強的可活動度,它的活動度主要是由腰椎上、下椎體、椎間盤、關節突關節等結構所構成的多個運動節段聯合運動的結果。有研究認為慢性腰背痛、椎間盤突出、脊柱畸形及脊椎滑脫等疾病與體位和姿勢有關[6]。部分學者均認為腰椎前凸和脊柱前移存在正相關性,腰椎前凸角度(矢狀位Cobb’s 角)越大,其發生脊柱前移的可能性也越大,即腰椎前凸角越大下腰椎椎間盤退變水平越嚴重[7]。因此,人體在不同的體位腰椎的結構表現不完全一致[8]。在正常情況下,椎體、椎間盤、椎間關節、關節囊相互作用以保持患者椎體內部的相對穩定狀態[9]。由于年齡的增長,腰椎骨質可發生退行性改變,逐漸導致椎間關節、韌帶及關節囊發生損傷、變形,破壞其椎體內部的相對穩定狀態[10],逐漸發展為腰椎間盤突出、腰椎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等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發生退變時,機體為了維持一個平衡的狀態,以將日常生活的能量消耗減低到最小,需要后背更多肌肉的收縮來代償[11],導致腰椎生理曲度、椎間隙、椎體及腰椎活動度發生相應改變。因此,僅僅腰椎正側位片檢查方法并不能真實地反映腰椎退變狀況,不同體位DR 檢查能更好的反映腰椎病變的真實情況,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提供依據。
目前,國內臨床治療中在DR 檢查腰椎疾病時,主要靠診斷醫生及臨床醫生的目測及臨床經驗,在精確的測量數據方面臨床應用較少,本研究通過對比腰椎退行性病變治療前后腰椎DR 片測量角度及活動度的變化,總結規律,為臨床工作提供依據。
本研究表明,不同體位DR 在腰椎退行性疾病如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椎管狹窄、腰椎滑脫中有很大的診斷價值,經研究測量,隨著腰椎退行性疾病嚴重程度,不同體位DR 片測量數據在多個參數上存在明顯差異,這種影像數據的變化能顯著提高臨床醫生對腰椎疾病的診斷,使臨床醫生對患者病情變化能夠準確判斷,有利于疾病的臨床治療;同時,DR 檢查方便易行,在基層醫院也能開展,對診斷腰椎退行性疾病有較高實用價值,其治療前后測量數據的變化,可以作為臨床治療疾病及評價臨床療效的重要參考數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