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霞
前不久,一位班主任告訴我,他班里一名學生小方(化名)與舍友起了沖突,當時舍友正和其他人聊天,小方卻忽然跳出來與其爭吵,而后又從口角發展成為揮拳相向。在簡單介紹了事情經過后,這位老師說:“馬老師,你應該給這孩子做做心理咨詢,他已經不是第一次和同學吵架、動手了,我也教育他好多回了,都沒用。”隨后則是擺出一副“你懂得”的表情說了一句:“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
經常有老師介紹學生來咨詢時,特意向我強調“他是單親家庭”,這是一種“標簽化”的形容,標簽背后存在著一種刻板印象:單親家庭的學生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容易成為“問題學生”。
確實有很多的研究表明,單親家庭的孩子容易存在敏感、自卑等心理問題,或缺乏與人相處的技巧、經驗,或存在易沖動、易激惹的性格缺陷……在以這些研究為背景的前提下,許多老師遇到單親家庭的學生時,會不可避免地產生“貼標簽”行為,先入為主地認為如果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與同學發生沖突,問題一定在他而不在同學。
就拿小方來說,在我給他做好情緒平復工作以后,他所描述的事情經過是這樣的:小方會沖上去與舍友理論,是因為舍友當時正跟同屋另外兩人講自己和一位初中同學發生過的不愉快,并說這位同學是單親家庭的,從小沒有父親,缺教養。小方當時就急了,從小沒父親怎么了,誰規定沒有父親和“缺教養”可以畫等號?
小方舍友的評論是否恰當我們不予評價,但小方是聽者有心,自小對沒有父親的敏感一直縈繞心間,聽到有失偏頗的評價立馬就爆發了。
后來我又詳細了解了小方之前與同學起的幾次沖突,都是大同小異。小方覺得自己完全在理,可班主任老師從來不問緣由,只會盲目批評他一通。小方最后還說,“我們老師不就是覺得我是單親家庭的孩子,瞧不上我嗎?我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怎么了?”
小方確實存在人際敏感問題,與人交往時也不懂得妥善溝通,只會暴力解決沖突。小方的班主任雖不至于“瞧不上他”,但也確實存在“貼標簽”的行為。此案例提醒我們,當矛盾、沖突出現的時候,作為單親家庭孩子的老師,能否先冷靜一下,不要急著給他們“貼標簽”?能否在詳細了解事情經過之后,再考慮如何以更恰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再然后呢?教師該如何更好地引導這些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讓他們當中那一部分比較敏感的、比較自卑的、缺乏人際交往技巧的,也能融入班級團體,學習更好地與人相處,更加健康地成長呢?
我在咨詢工作中了解到,單親家庭的家長常常因害怕孩子缺乏安全感,而給予了孩子過多的保護,有些家長會直接告訴孩子外面的世界是充滿危險的,只有家才是安全的——這是不正確的育兒觀,老師應該指出并告訴家長,對孩子的保護越過分,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會越差,人際交往也會受到影響。
單親家庭的家長應該著眼于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增加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當然,這并不是要求家長故意給孩子制造挫折,而是放手讓孩子去經事、歷練。
此外,如果有學生的家長正在面臨離婚的問題,那么老師可以提醒家長在離婚時理性解決財產分割,妥善協商孩子的撫養權。夫妻分離,但不要親子分離,以免給他們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有時作為單親家庭的家長(特別是剛剛成為單親家庭的那段時期),會有無助感和無力感,自己尚且處于適應和調適階段,難免忽視了孩子的心理和成長。因此,作為教師,了解到學生情況后,要經常與其家長聯系,積極商定好家校聯合的輔導方案,以溫柔、平和的方式幫助家長正視對孩子的關愛,幫助學生感受家長的愛,因為家庭永遠是個體最安心的庇護所,家庭氛圍平和溫馨,也助于個體安全感的培養。
另外,老師可以出面建議班級或年級里的單親家庭共同組成一個單親家庭家教聯盟,這樣既能使孩子們避免孤獨,也能讓家長之間互幫互助,避免監督缺位。想建立這樣一個聯盟壓力一定會很大,但只要愿意去做,相信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
那些存在人際敏感、自卑、交往技巧缺乏問題的單親家庭學生,內心深處并不想孤立在團隊之外,他們也渴望有歡樂投緣的同伴相處,有溫馨和諧的團隊可依。因此,無論是班主任老師,還是任課教師,在平時課外活動或是課堂教學時,可以多設計一些需要集體或是小團體完成的活動或任務,主動鼓勵有自卑、敏感等問題的單親家庭學生參與進來,讓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團隊的接納。
而且,根據班杜拉的榜樣學習理論,這樣的活動過程也是給這些學生一個觀察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得以在活動互動中學習他人人際交往的技巧,同時有利于減少他們的人際無助感。
很多針對心理彈性的研究發現,心理彈性好的個體能更好地應對壓力,能選擇更恰當的行為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并且,心理彈性具有可塑性,是可以通過后天的教育和訓練來改變的。因此,針對有自卑、人際敏感等心理問題的單親家庭的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訓練,教給他們應對壓力的一些小技巧,學習正向地看待問題和困境,將有利于幫助他們發現身邊的善意和接納,走出自己創設的“無助怪圈”,接納“自己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但這并不能過多影響我,也不可能一直影響我”這樣的認知。
近幾年很多班主任老師反映,班級里離異家庭的數量越來越多,在對待單親家庭學生的教育問題上感到頭痛。實際上,只要我們不放棄對孩子的關心與教育,能恰當地進行干預,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也一定能更加積極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