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以 王坤
摘要:文章從新文科建設背景出發,調研國內8所雙一流高校檔案學專業的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實踐,發現樣本高校在本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踐教學平臺和評價方式等方面面臨創新訴求,進而提出應定位復合型培養目標、優化培養內容、組建復合型師資隊伍結構、搭建內外融通的實踐教學平臺和建立綜合評價體系等策略。
關鍵詞:雙一流高校;新文科建設;檔案學專業;本科教育?
分類號:G270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trategies of Undergraduate Talents Majoring in Archival Science in the Context of New Liberal Arts
——Taking 8 Domestic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s the Analysis Sample
Li Wenyi, Wang Kun
(1.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2.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Start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s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archival science major in 8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finds that the sample universities faced innovative demands in their undergraduat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taff,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n it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positioning the compound training target, optimizing training content, building compound teachers, building practical teaching platform for internal and external integration and establish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Keywords: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Archival Scienc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建設。2020年3月,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在山東大學召開,會議明確指出,“新文科建設對于推動文科教育創新發展、構建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新格局、加快培養新時代文科人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1]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工作持續推進。本科教育是大學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發展中具有戰略性地位,[2]沒有高質量的本科教育就難以建成一流的高等教育。檔案學專業作為“新文科”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發展環境中面臨新的形勢與要求。關于如何與時俱進地做好檔案學本科人才的培養問題,圖情檔領域的學者們已經展開相關的理論研究與探索。如馬費成和李志元提出新文科背景下我國圖書情報學科未來發展需要注意的四大問題;[3]柯平探討了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面臨的新形勢以及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學科、專業的發展路徑;[4]周文泓基于相互關聯的生長點描摹出檔案學科的發展方向并提出建構策略[5];等等。已有的研究從宏觀上或是微觀上分析了圖情檔一級學科與檔案學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新的發展思路,為后續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然而,以往的研究較多關注學科發展展望,對基于新文科建設背景探討檔案學本科人才培養策略方面還有不足,這給本文留下了研究空間。
2.1?數據來源
本研究以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為依據,從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學科的B-、B、B+、A-、A+五個層級中各隨機選取2所高校作為分析樣本。由于A-、B-兩個層級中開設檔案學專業的高校分別只有1所,故最后實際選得8所雙一流高校作為分析樣本。接著通過網絡調研、電子郵件、微信交流等方式獲得樣本高校檔案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教學計劃(2020級),作為本研究的分析材料。
2.2?研究內容及邏輯關系
本研究按照人才培養涉及的主要因素將研究框架劃分為人才培養目標、課程體系安排、師資隊伍建設、實踐教學環節和畢業考核設置五個部分。它們是人才培養策略的重要組成要素,也是研究的主要內容,其邏輯關系如圖1所示。
(1)前提性要素——人才培養目標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策略開展和實施的前提,對人才培養進行根本上的規定,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其最先形成,對人才培養過程和結果起導向性作用。
(2)過程性要素——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踐教學
課程體系是教學實施的主要內容,師資隊伍是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實踐教學是對理論教學的重要補充,它們都是人才培養策略的具體實施環節,其要解決的是如何培養人的問題,同屬于過程性要素。
(3)評價性要素——畢業考核設置
畢業考核是對受教育者學習效果的考評,其要解決的是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否合格的問題。畢業考核對人才培養的內容進行檢驗并形成效果反饋,指導后期人才培養策略的制定與實施。

3.1?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尚不完全明晰
新文科的提出與建設立足于當下社會發展需求,要求學科的發展、專業的進步真正解決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遇到的各種復雜問題,[6]并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創新性復合型人才。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檔案學在其產生、發展的每個環節都與社會保持著密切聯系,其人才培養也應與時俱進,及時做好調整,著眼于高素質、創新性、復合型的培養目標。
表1顯示,8所樣本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呈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從目標定位來看,B、C、D、G、F這5所高校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應用型、復合型,E校將培養目標定位為學術與行業英才,A、H兩所高校的培養目標定位為專業專門人才;從過程要求來看,各高校都強調了受教育者應掌握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專業基本技能。可以看出,部分高校已經提前洞察到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以及人才素質結構的轉變,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到復合型而且將培養內容與之匹配。但仍有部分高校的培養目標還停留在本專業內的專門人才,其對創新性、綜合能力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培養目標與復合型培養方向存在一定的偏離。
3.2?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尚未充分創建
新文科建設強調計算思維、協同思維、跨學科思維和關聯思維,要求實現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和創新發展。[7]社會問題趨于復雜的態勢以及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也要求檔案學專業擁有相應的教學內容與之配套,建立起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
表2顯示,樣本高校都比較重視受教育者綜合素養的培育,普遍將通識課程的比重設置到30%以上,但通識課程中留給學生自主選修的課程占比較低,平均只在10%左右,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相對有限,不利于拓寬受教育者的眼界與知識面。在課程設置上,一些高校已將課程內容向其他領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延伸,開設了跨向其他學科領域的課程,如A、B、D三校開設管理統計學、數據分析與管理、信息計量課程;B高校把Python、數據庫放到了主要課程中;F高校要求學生學習信息系統分析與設計;C、D、F三校將課程內容延伸到經濟學。但總體來看,課程內容局限在鄰近學科或社會科學內部,課程體系交叉融合的力度不夠,并且沒有形成模塊化、系統規范的融合課程體系。
3.3?復合型師資隊伍結構尚未形成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自身的教育理念、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都會對受教育者產生重要影響。新文科建設定位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有相應的師資隊伍作為人才支撐。
根據表3可以看出,樣本高校的師資隊伍狀況呈現出較大不同。教師總數上,B、C、G 3所高校的專任教師人數達到10人以上,而D、F兩所高校的檔案學專職教師卻不足5人,師資數量相差較為懸殊;知識結構上,A、B、E、F等幾所高校知識結構多元的教師居多,但仍有部分高校師資隊伍的知識結構保持較高的一致性。并且知識結構多元的教師的教育背景以歷史學、情報學、圖書館學3個專業為主,只有少數教師具有經濟學、法學等其他學科的教育背景。由此可見,當下各高校檔案學專業教師的知識結構還存在著較大的缺陷,跨學科的復合型師資隊伍結構尚未形成。
3.4?深度融合的實踐教學平臺有待完善
無論是新文科建設還是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教育,不僅要受到科學技術的影響,還要受到行業與社會的影響。[8]實踐教學平臺是連接高校與行業、社會的重要接口,應加強技術應用及與行業、企業的溝通,加快高校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如表4所示,樣本高校的實踐教學形式主要為課堂實踐教學、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3種形式。此外,C校還開設了社會實踐與志愿服務、社會研究與創新訓練;G校增加了創新創業實踐等。在技術融入方面,各高校普遍在專業實驗中融入信息技術,但技術融入的領域主要是課程實訓和專業實驗,校外實習實踐卻很少涉及,協同育人機制與實踐教學資源共享有效落地存在困難,校內外深度融合的實踐教學平臺在多數高校尚未搭建。
3.5?全方位綜合性的考核體系有待建立
新文科教育要求高校在人才考核過程中不能局限在某個單一方面,應注重對受教育者知識、能力和素養的全面綜合考核,建立全方位綜合性的畢業考核體系。
從表5可以看出,樣本高校的畢業考核要求存在較多相似之處,如考核內容都設置有修滿規定課程和完成足額學分這兩項。已有的考核標準側重于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以課程成績得分作為評判知識掌握程度的重要依據,忽視過程性表現,結果導向性色彩明顯。并且對培養過程中應該具備的能力和素養缺乏相關的考核標準,不利于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最終實現。
4.1?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定位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當代各學科甚至整個科學都是在高度分化的同時不斷走向綜合。[9]知識經濟時代的知識生產模式強調知識應用和問題解決,具有跨學科性、應用情景和知識生產者的多樣性和異質性、生產組織形式的敏捷性和靈活性等特點。[10]基于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學科之間的交集會逐步增多,要求知識之間增強交叉融合。鑒于此,檔案學專業也應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趨勢,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培育具有高素質、創新性的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應具有創新精神,有想法、敢質疑,同時具備兩門及以上專業的知識、素養和能力,能夠完成單一專業不能完成的工作,[11]具有較高的綜合素養。
4.2?順應學科交叉融合趨勢,調整優化人才培養內容
檔案學應在堅守自身學科內核的基礎上,以社會需求為交融點與其他學科進行交叉融合,相互借鑒,共促發展。這種交叉融合不僅發生在一級學科內部,還會出現在與鄰近學科之間多層次、多維度的融合。
因此,檔案學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也應順應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做好調整與優化。在培養階段設置上,拓展檔案學本科人才大類培養的空間范圍,適當延長通識培養的時間年限,如用1-1.5年開展大類培養、1.5-2年開展專業培養;課程類型設置上,適當提高通識課程和選修課程的比重,讓學生在課程類別和課程內容上擁有更多的選擇空間;課程內容設置上,增添信息科學、計算科學、人文科學的內容,提升學生信息管理、信息技術、個人審美等綜合素養,最終著眼構建面向創新性、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
4.3?立足人才成長需求,組建復合型師資隊伍結構
復合型的師資隊伍結構,主要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 這兩種策略進行構建。一方面,引進和培養具有跨學科知識結構的師資力量,引進的人才應不局限于檔案學教育背景,也向具有信息學科、管理學科、人文學科等知識背景的人員拓展。同時結合教學的實際需求組織教師參與繼續教育,建立長期的教師發展培養及激勵機制。此外,聘請校內外具有多學科背景的知名學者和專家加入教學團隊,為學生開設寬口徑的選修課程,舉辦學術系列講座,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另一方面,鼓勵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院校訪學交流,學習借鑒不同院校先進的教學方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組織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深入了解行業發展,支持其面向企業需求開展相關課題研究以及在企業擔任指導教師,從而及時了解行業發展動態。
4.4?依托技術與交流,搭建內外融通的實踐教學平臺
培育檔案學專業的復合型人才,應緊跟技術和社會發展趨勢,將科學技術和社會需求融入人才培育和實踐教學之中,搭建符合人才培養所需要的實踐教學平臺。
一方面,應借助現代科學技術打造課內的實踐教學平臺,并融通校內其他學科的實踐資源和技術資源,實現跨學科實踐平臺資源的共享,實現檔案收集、整理和利用與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及大數據實驗平臺的整合。如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開展檔案事業史教育,為學生提供沉浸式的虛擬體驗空間,更立體直觀地呈現出檔案載體的演變脈絡,深化學生的學習與理解,提升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加強與政府、企業的聯系,吸納行業、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內容的設置中來,共同打造符合社會需求的“產學研”一體化合作實踐平臺。創新校外實踐教學平臺,使得課外實習實踐不僅可以提升個人的專業技能和實踐經驗,還能夠及時了解檔案行業的發展前沿。
4.5?改進畢業考核管理,建立綜合性評價體系
綜合性評價體系應將考核的維度延伸到理論學習、專業實踐和創新能力三個方面,覆蓋整個學習過程。
在理論學習方面,評價內容應更加強調學生的過程性表現。不僅以學生期末的客觀題型測試為考評依據,還應參考學習過程中的個人表現,如課堂出勤率、課堂表現、個人及小組展示、科目階段測試等,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態度、知識掌握程度、思維敏捷程度、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各個方面的情況。
在專業實踐方面,不僅涵蓋校內的課堂實踐,還應包括課外實踐,明確實踐內容要求。檔案整理、檔案鑒定等專業素養是否真正掌握,可以通過課堂實踐過程中各個環節操作、處理的熟練程度來體現,課外實踐不能僅依靠一份學生個人撰寫的實習報告,也要將實習單位的反饋情況納入學生的實踐表現。
在創新能力方面,評價標準應更加多樣化。完善創新訓練、學科競賽管理制度,將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學科競賽情況以及其他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引入人才評價中,凸顯學生的各種創新表現。如學課外科技作品競賽,便很好地將專業核心素養與創新能力結合在一起,較全面地反映了參賽學生專業知識的掌握與應用能力。考慮到學生發展方向及個人興趣的不同,此項應成為鼓勵性的考核措施,對在創新方面做出成果的學生適當予以鼓勵,但不成為面向所有學生的硬性考核要求。
當今世界經濟增長的新形勢和新興產業發展布局要求高等教育培育出來的人才必須是具有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新文科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發展戰略。由于人才培養目標不完全明晰、人才培養內容有待優化、師資隊伍知識結構趨于單一等因素的制約,檔案學人才培養的能力與水平都有待進一步提升。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情況下,如何與時俱進地做好檔案學人才培養策略的調整與優化,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仍需檔案學者、檔案機構共同不懈努力。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會在山東大學召開[EB/ OL].[2021-09-05].http://www.moe. 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1/ t20201103_498067.html.
[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召開[EB/OL].[2021-09-05]. http://www.gov.cn/xinwen/2018-06/22/ content_5300334.htm.?
[3][6][7]馬費成,李志元.新文科背景下我國圖書情報學科的發展前景[J].中國圖書館學報,2020(6):4-15.
[4][8]柯平.新圖情檔——新文科建設中的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發展[J].情報資料工作,2021(1):15-20.
[5]周文泓.新文科背景下我國檔案學科的前景展望[J].情報資料工作,2021(1):37-41.
[9]曹勝高,林賢.“新文科”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N].光明日報,2019-05-20(008).
[10]權培培,段禹,崔延強.文科之“新”與文科之“道”——關于新文科建設的思考[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280-290.
[11]張長海.協同創新背景下檔案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檔案學通訊,2014(5):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