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齡 欒寧麗
縈繞在人們記憶中的優美旋律是經年傳唱不息的經典。冼星海以《黃河大合唱》奠定了他音樂家的歷史地位,他一系列愛國歌曲為中國抗戰事業喚醒民眾、鼓舞士氣,做出積極貢獻。他的許多音樂作品振聾發聵地喊出了民眾守衛家園的心聲,吹響了喚醒民族意識的沖鋒號角。
從一個貧窮船工家庭出身的有志少年,到遐邇聞名的音樂家,再到信念堅定的革命者,冼星海的人生成就與他自身求學經歷、理想追求以及音樂素養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冼星海在貧困生活中堅持音樂夢想。他祖籍廣東番禺,出生在一個漁民家庭。幼年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支持他學習,他終以優異成績考入嶺南大學。冼星海從廣東輾轉去北京和上海學音樂。體會到民間艱難生計,遍嘗人生困苦百態,他格外珍惜學習的機會。他最初的音樂理想是創作出中國的交響樂曲,自己能像“樂圣”貝多芬一樣青史留名。他希望能用音樂喚醒麻木沉睡的為奴者心靈,用激昂的旋律激起民眾反抗壓迫和侵略的斗志。
冼星海在異域艱難求學中堅持人生追求。1931年,26歲的冼星海考入巴黎音樂學院,進入高級作曲班,他是第一位中國考生。青年冼星海身材頗高,面孔的輪廓并不像一般的廣東人,面色微黑,有胡子,眼睛深邃而富有神采。他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洋溢著法國大革命精神的激越歌曲《卡馬尼奧拉》,表現在民族存亡危機面前法國人民為國而戰的《馬賽曲》,都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有殷實的家境支撐學業,他只能半工半讀,先后做過招待、洗碗工、服務生、茶房工、清潔工等苦力活,也有過在街邊拉小提琴乞討,被陌生的中國留學生辱罵,只得灑淚而去的苦難經歷。有一回,冼星海在一家華僑飯店服務,過度疲勞的他端菜上樓時,一不小心連人帶菜摔倒了,自己也受了傷,老板發怒,說他破財,冷漠地炒了他的魷魚。曾經多次失業,冼星海饑寒交迫暈倒在街頭,卻始終不愿放棄音樂的夢想。千難萬難都沒有阻止他前進的步伐,他在生活的摧殘、戰火的考驗中,不斷磨礪心志。
冼海星在抗日烽火中堅持激情創作。從法國學成歸來,冼星海看到民族危機下的光明和希望所在,看到廣大民眾飽受戰亂之苦,他毅然決定到延安去,拿起自己的指揮棒,用音樂作為抗爭的武器。他決定創作中國的《馬賽曲》,激勵萬千民眾投身到救亡的熱潮中。1935年至1938年間,冼星海創作了《救國軍歌》《只怕不抵抗》《到敵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作品,其中《民族解放》《神圣之戰》,管弦樂組曲《滿江紅》《中國狂想曲》等,都給抗戰中的中國人以極大的精神鼓舞和力量支持。
抗戰期間,冼星海在《中國文化》發表《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文章,他說:“在抗戰中談民歌研究,并不是無意義的,現階段的戰爭既然在鄉村和廣大的曠野,我們的對象當然是勞苦大眾的工農們。音樂是從人類勞動過程中產生的,我們也需要到勞苦大眾中去學習,并且交還他們,教育組織他們,使音樂的作用能配合現階段戰爭的需要,具有徹底的斗爭性、政治性、教育性、現實性。徹底改造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享樂性、感傷性等傾向,建立一種新興的民族音樂,代表進步的人民,雄亮而有生氣的作風,代表著全民族的工農的樸實、耐勞、刻苦……的強大集體力量!這種音樂才是我們民族和時代需求的,是有民族性而又有世界性的。”[1]只有結合民眾的思想、意志,表達民眾真實的精神需求,這樣的音樂創作才會擁有強大的生機和活力,才能被民眾接受并傳唱,才能夠鼓舞激勵民眾。為人民溫暖地歌唱,他始終堅守著這個信念。
冼星海一生都在堅持為人民創作的立場,堅持探尋音樂的民族性和大眾化,在音樂普及和推廣上進行了積極的努力。1935年他回國后立即投入抗戰歌曲創作,不僅創作了大量歌曲,還為進步電影和話劇譜曲。在全面抗戰爆發后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抗日文藝宣傳活動中,加入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積極參與抗戰音樂創作和傳唱工作。冼星海在創作中,探索出一條中西結合的、為人民所能接受的民族音樂創作之路。他的作品用豐富的民族音樂元素彰顯鮮明的民族特色,為人民大眾所接受和喜愛。1935年至1940年這五年間,冼星海圍繞抗戰主題創作了幾百首歌曲,可謂高產。他為電影《壯志凌云》《青年進行曲》創作歌曲,為經典話劇《復活》《大雷雨》等作曲。
1938年9月,一封從延安發來的電報讓冼星海欣喜不已,魯迅藝術學院全體師生邀請他擔任音樂系教授。他對魯迅藝術學院這所綜合性文學藝術學校早有了解,知道這是中國共產黨為培養抗戰文藝干部和文藝工作者而創辦的。他深感革命熱土延安將會讓他激發出更多的創作熱情。10月,冼星海夫婦離開武漢,歷經艱難到達延安。1939年3月,詩人光未然為群情振奮的抗戰熱潮所鼓舞,揮就《黃河大合唱》歌詞。冼星海為之譜曲,六天六夜幾易其稿,致力于用音樂激發國人的愛國熱情。他在《創作札記》中寫道:“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錢能買的。我的音樂,要獻給祖國,獻給勞動人民大眾,為挽救民族危機服務。”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陜北公學禮堂舉行公演。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延安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晚會上,毛澤東等中共中央領導觀看這個演出后,紛紛稱贊這組大合唱爆發出來的感染力。周恩來觀看后,覺得這套組曲不僅藝術魅力強,而且其蘊含的時代價值和意義遠遠高于藝術成就,于7月8日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這套《黃河大合唱》將民間說唱音樂與飽含戰斗精神的群眾歌曲音調完美結合,富有鮮明的民族風格、中國氣派和時代特征,激發了在抗戰中苦苦掙扎的中華兒女強悍的抗戰意志,被后人評為“20世紀中華民族自己創作的第一曲”。
作品是心聲的反映,什么樣的創作者就能創作出什么樣的作品。感人至深的音符離不開時代的影響和創作者的品格。
冼海星曾飽含深情地回憶創作救亡歌曲的初心:“我是一個有良心的音樂工作者,我第一要寫出祖國的危難,把我的歌曲傳播給全中國和全人類,提醒他們去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國主義,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冼星海曾經在延安窯洞里演講:“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因此,他用激昂的音符鼓舞人民前行,給苦難的群眾以信心和希望。
冼星海用激昂的音樂宣傳抗戰,而用清新活潑的音樂譜寫了《生產大合唱》,表現抗日根據地軍民齊心協力自力更生開荒生產,又以悲憤激昂的音樂譜寫了《九一八大合唱》,表現了四萬萬同胞抗戰到底的堅強決心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冼星海曾經給徐州寫過一首抗戰歌曲,鼓舞熱血愛國青年上陣殺敵。1937年8月30日,冼星海跟隨上海救亡劇團二隊來到徐州,開展抗日救國宣傳工作。江蘇省立徐州民眾教育館的教務主任郭影秋是中共地下黨員,他邀請冼星海教唱抗戰歌曲《槍口對外》等,指揮合唱團唱抗戰歌曲。在徐州期間,冼星海感受到徐州軍民的抗日激情,了解到徐州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英雄輩出,而當時猖狂的日本叫囂“三個月滅亡中國”,徐州大戰已經不可避免。為鼓舞士氣、激發斗志,他寫下了《徐州是英雄的故鄉》這首歌,并譜了曲。歌詞是:“徐州是古來的戰場,英雄的故鄉。挺起胸拿起槍,沖鋒上前。日本帝國主義一定滅亡!血淚灑成河,戰旗放光芒,中華民族永存世界上。”簡潔明了的歌詞,鏗鏘有力的旋律,使這首歌受到人民大眾的歡迎,很快傳唱開來。一時間,徐州城鄉響起了這嘹亮的抗戰歌聲。這首歌不僅是激勵徐州軍民齊心協力共擊日寇之歌,更是激發全民族抗戰到底的進行曲。在抗日歌聲的鼓舞下,1938年徐州會戰中,中國軍民取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一次最重大的勝利。之后,徐州地區成立了湖西、邳睢銅、魯南、沭宿海、蕭宿銅等小塊抗日根據地。這首歌曲經過整理,2015年7月在江蘇省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圖片展和徐州市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圖片展上展示。
[1]冼星海:《民歌與中國新興音樂》,《月刊》1946年第1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