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瑾 姜忠杰
目前史學界對近代江蘇著名鄉賢韓國鈞治理蘇北運河、出任江蘇省長、維護國家主權、堅守民族氣節等相關史實已有較為詳細的論述,本文試從《止叟年譜》(以下簡稱《年譜》)入手,對韓國鈞清末赴日考察活動以及在東北抗擊鼠疫、同張謇交往始末等史實進行闡述,以期完善相關研究。
韓國鈞認為面對英、美、德、法等列強,中國若不自強,則“必為所吞噬”。[1]他于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被派往日本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考察,考察范圍涵蓋教育、農業、礦業和醫學等方面。[2]
1.?教育考察
韓國鈞認識到日本之所以能夠興盛起來,離不開教育的支持,[3]因此在其三個月的考察行程中專門安排了十多天赴日本各類學校進行考察。他對學校考察的重視,與清末教育改革大背景密切相關。
晚清的教育改革始于洋務運動時期,繼而經過戊戌變法,直至清末新政時期,以科舉制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教育最終被近代教育所取代。受清末教育改革的影響,韓國鈞在任職河北礦務局總辦時就投身教育改革實踐,創辦了專業類學校——河北蠶桑實業中學堂。[4]因此,他在日本考察學校的時候,視野并未局限于普通學校教育,亦把目光投射到其他各類學校。韓國鈞考察的普通教育類學校有東京帝國、法政、工業、農業等大學以及鶴枝、朝海等小學,專業類院校有美術學校等,特殊學校有聾啞學校等。[5]通過對日本學校的考察,韓國鈞對各種類型的教育實踐有了一定的了解。考察結束后,其愈加關切中國的教育事業;主政一方時,踴躍參加各類教育實踐活動;退居鄉里時,在地方積極興辦教育。
2.?農業考察
韓國鈞赴日考察中,對日本農業也進行了重點考察,尤其是對農業產出、鹽堿地改良和農業科技發展等方面予以了重點關注。其不管是在會見日本農商務省局長,還是在參觀北豐島郡西原蠶業講習所農事試驗場時,[6]他對農業產出、農產品改良和鹽堿地改良方法等內容一一進行了詳細詢問。他還兩赴農校,一赴農科大學,[7]對近代農業科技發展情況進行考察。
日本考察結束后,韓國鈞無論出仕地方,或退居鄉里,其對農業的關注一如既往。他多次在江蘇各地實地考察農業發展情況,赴各類學校就棉花、蠶業、農業機器等最新農業科技情況進行調研,尤其重視鹽堿地改良之事業。
3.?礦業考察
韓國鈞任職河北礦務局總辦兼交涉局會辦期間,因懷慶礦權問題與英國進行過交涉,使其對礦業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認識,因此其在日本考察期間也對礦業予以了關注。一方面,考察期間拜訪礦山局長田中隆三等礦業管理人員,深入日本礦業會社,[8]學習礦業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其深入镕銅廠、礦坑、煉炭所、礦山等進行實地考察,[9]全面了解日本礦業冶煉過程。
通過考察學習,韓國鈞對礦業及礦權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認識,[10]其后在兩次任職奉天期間,能夠妥善處理奉天中日撫順礦界案、中日本溪湖煤礦案,簽訂《合辦本溪湖礦約》,[11]積極維護中方合法權益。
1910年,中國東北鼠疫大流行,[12]疫情高峰期,“哈埠日死八百余人,奉天日死三百人”。[13]
當時韓國鈞正任職東北,其會同民政司辦理防疫事務。[14]韓國鈞在之前的日本考察過程中,曾連續兩天到東京帝國大學醫科和東京府衛生試驗所考察醫學事業。[15]對日本醫學事業的考察,使其對近代醫學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為其成功抗擊東北鼠疫奠定了基礎。
當時為了防止疫情大規模蔓延,清政府委派馬來西亞華僑伍連德醫生赴東北處理疫情。伍連德通過科學實驗調查,確定了瘟疫類別——鼠疫,并明確其存在人傳人的現象,需要人員隔離。[16]韓國鈞配合醫務人員,在醫院設立了十多處隔離所;[17]同時禁止人員跨區域流動,請總督東三省事務的錫良“派祁觀察至山海關,禁止苦工出關”。[18]通過設立隔離區和禁止相應人員流動等措施,來阻斷疫情傳播鏈。
東北疫情期間,在盡力維護國家主權的前提下,韓國鈞亦積極支持開展國際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中日防疫委員會成立后,疫情逐漸消退。[19]根據《年譜》的記載,當時還有英國和奧匈帝國等多國醫生參與中國東北抗疫,并且有外國醫生為抗擊疫情獻出了寶貴生命,英國醫生嘉克森在救治過程中感染鼠疫而病亡。[20]疫情后,韓國鈞奉命籌備組織了萬國鼠疫研究會,交流防治鼠疫及其他傳染病經驗和成果。[21]韓國鈞因為抗疫成績顯著,受到了中國政府和日方嘉獎。
正因為施行了科學的防疫措施,并開展卓有成效的國際合作,東北疫情歷時三個月最終得到有效控制。從東北百年前的抗疫實踐可知,韓國鈞等中外有識之士在當時具備了面對疫情蔓延施行科學防疫舉措,并倡導國際合作,從而戰勝疫情的先進防疫控疫思想。
韓國鈞和張謇是故交,是親密無間的朋友,[22]時人稱他們為“江北二賢”。《年譜》記載兩人最早交往始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內容涵蓋實業、時政、運河、農業等方面。現對《年譜》記載的兩人交往中的幾件重要史實進行梳理。
1908年,韓國鈞奉旨赴廣東任道員。[23]廣東近代民族工業發達,因此在離京赴廣東就任前,他特地赴南通與張謇等商議面粉廠的事情。通過參觀考察張謇創建的通州大興面粉廠等,增加了對近代實業的了解,為其在廣州署理勸業道管理實業奠定了基礎。
1911年,張謇因為調查農墾事宜來到東北,與任職奉天的韓國鈞進行了交談。當時,張謇創辦的通海墾牧公司亟需擴展業務,開發不久的東北進入了他的視野。1911年5月,張謇在北上京師謁見慶親王奕劻時,“極陳東三省之重要危迫,亟宜強力經營”。[24]張謇一行對東北進行了三個月的考察,與錫良等東北政要商談墾務。為了對抗日本在中國東北急劇膨脹的勢力,準備中美聯合對東北進行開發,韓國鈞亦參加相關會晤。后因辛亥革命爆發,相關事務擱淺。[25]
1920年至1921年,韓國鈞就運河開辦事宜,多次與張謇進行會晤。當時,北京政府總統徐世昌就張謇擔任蘇北運河督辦事宜派人征求張謇意見,張謇提出若要其接任此職,必須任命前江蘇省長韓國鈞為會辦,得到了徐世昌的同意,[26]于是有了韓國鈞赴揚擔任運河會辦一事。1921年8月,因為連日降雨,蘇北運河大堤告急,韓國鈞與張謇日夜在大堤巡查,處理險情,保住了大片地區。同年11月,韓國鈞與張謇一同參加了運河王家港開工禮。[27]韓國鈞與張謇在管理蘇北運河過程中通力合作,很好地應對了運河險情,發揮了運河效用。
1937年,張謇新祠堂建成后,韓國鈞參加了落成典禮并致辭,他對張謇一生的事業進行了肯定,希望“后起者為之繼續經營”,[28]并將張謇的事業發揚光大。當時正值全面抗戰爆發前夕,韓國鈞的此番致辭頗有激勵國人奮發有為、抵御外辱之意。
本文立足《年譜》,對其記述的有關史實進行解讀,使得韓國鈞的人物形象及活動軌跡更加清晰。為了探求民族振興之路,韓國鈞赴日考察,抗擊東北鼠疫,并與張謇在鹽堿地改良、運河治理、興辦實業等方面通力合作,為家鄉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值得后人永久銘記。
[1]張應和編著:《海安勝跡錄》,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233頁。
[2][3][4][5][6][7][8][9][10][11][12][13][14][15][17][18][19][20][23][28]韓國鈞自訂:《止叟年譜》,書林書局,2015年版,第14、15、13、14-17、16、15-17、15、15-17、16、24、25、27、25、17、25、26-27、27、26、21、87頁。
[16][21]林宇梅:《科學防疫思想及其實踐》,《民國檔案》2004年第4期。
[22]章開沅:《張謇傳》,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頁。
[24]張謇:《張謇全集》(第8卷),上海辭海出版社,2012年版,第1027頁。
[25]王鵬杰:《張謇與東北地區關系研究》,《文教資料》2013年第20期,第87頁。
[26][27]夏俊山:《韓紫石與張謇》,《江海文化研究》2007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