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寧 黃后彪

摘?要:采用多維度設計手法可以最大化傳播檔案展覽信息,視覺氛圍營造即其中一種重要方式。文章通過對視覺修辭進行分析,闡釋視覺修辭對檔案展覽的影響,找尋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間的最佳互動關系,以期更好地營造檔案展覽氛圍、增強展示效果、加深視覺印記、傳播檔案故事。
關鍵詞:檔案展覽;視覺修辭;視覺文化;空間氛圍營造
1.?視覺修辭的定義
視覺修辭概念最早由巴恩哈特等學者提出,最初的目的是回答“如何勾勒傳播學領域的視覺研究圖景”。[1]其作為修辭學領域的一個新型研究方向,研究視角不再只關注文字信息,而是拓寬到空間化存在的視覺對象上,旨在說服參觀者。在展示設計中,視覺修辭為展示傳播方式提供多元化展陳手段,并取得豐富的視覺感官體驗,以語言、圖像以及音像綜合符號為媒介將參觀者代入設定的文化語境下,達到展館與內容相統一。[2]
2.?視覺修辭的特征
(1)時代性特征
自十九世紀起,攝影技術隨著科學文明進程不斷發展,大量的視覺圖像開始慢慢滲透到人類生活中。[3]二十世紀科技的變革更是帶領著現代繪畫、藝術、設計飛速進步,大數據圖像離我們越來越近,視覺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視覺的多樣性伴隨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融入展覽之中,其進化方式又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人類的生活與思考方式。二十一世紀,視覺修辭已經逐步在平面設計、廣告、影視作品、博物館展覽 [4]等領域得到廣泛運用。
(2)傳播性特征
首先,視覺修辭具有極其顯著的傳播動機,更側重于傳播目的。其次,它利用圖形、影像等信息的形象魅力吸引注意力,激起情感共鳴,尋求受眾對于信息的認同。視覺勸服是視覺修辭的核心問題,決定了圖像文本符號等媒介在實際傳播中的功能意義。第三,不具強迫性,依靠傳播本身的內容和形式去吸引受眾,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第四,脫離傳統意義上對文字的修飾,是以圖像為主,語言文字、音樂為輔的綜合視覺形象構建。
(3)形象性特征
視覺修辭通過三方面內容形象地展現出最佳視覺效果。一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目的是獲得最佳的視覺形象效果,包括話語的視覺形象構建和話語的視覺形象理解。二是以圖像為媒介,主要通過攝影、繪畫、燈光和動態的連續圖像構建實施修辭行為,包括視覺形象的構建、編輯和理解過程。三是以圖像為主,語言文字、音樂等為輔,共同構成的綜合符號修辭行為,同樣包括上述綜合視覺形象的構建、編輯和理解過程。
視覺轉喻的本質是圖像指代,強調通過一種視覺元素來指代與之關聯的另一事物,其本質特征是同域指代,根據圖像符號的兩個基本指涉面向表現為部分指代整體和具體指代抽象。[5]圖像藝術形象需要在大腦的信息處理后被轉化成語言符號,以此傳播更深的內容,這時就需要視覺修辭對圖像進行再次包裝。[6]為使檔案展覽展示效果更加逼真、生動,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檔案展覽展示項目運用視覺修辭方法,引入聲光電融合的多媒體數字展陳技術,通過視頻、聲音、動畫等的組合應用,深度挖掘展覽陳列對象所蘊含的知識、背景、意義,幫助展覽設計者依照符合當前檔案環境的修辭手法重塑視覺形象,帶給參觀者視覺震撼,提升展示效果。
1.?檔案展覽中的“反復”
在視覺修辭中,反復通過對同一主題或元素的連續或間接再現強調主題與增強情感。反復不同于重復,重復只是單一相同元素的疊加,但反復是一種積極的表達手段,是簡單元素積極有序的演變,主題中提取出的母元素作為支撐構架的中心元素,在生成中逐步嵌入疊加依序變化的子元素,形成主題系統上的衍生,有跡可循的形式避免了元素單一或凌亂疊加的局面。[7]在檔案展覽中,當參觀者的認知系統被反復發生的圖像刺激,就會形成一種形象元素,參觀者會在圖像層面提煉抽象出一種記憶元素,并通過這種元素對圖像進行識別和擴展聯想,刺激參觀者形成展覽記憶點。
反復在檔案展覽中對相似同一元素的疊加變通運用帶給人更強的視覺記憶。當觀眾受到夸張的視覺沖擊時,大腦會短暫無法平衡即時所見與過往記憶的形象,因此帶來情緒上的波動,促使觀眾反復記憶思考該元素,由此對展覽主題升華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比如,2020年新春新冠疫情暴發后,為記錄江蘇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同心戰“疫”的歷程,江蘇省檔案館專門建立了抗疫檔案,其中的剪紙長卷《眾志成城抗擊疫情》、醫護人員手模、主題沙畫、書畫作品等抗疫檔案反復而不重復,全景展示了江蘇戰“疫”的宏偉圖景、江蘇人民戰“疫”的昂揚斗志,永存并傳揚偉大的“抗疫精神”。此外,蘇州中國絲綢檔案館和揚州大運河博物館等也通過展示關于絲綢和大運河的史料、實物、音像制品等多種形式檔案資料反復而不重復的方式,深化展覽主題,給參觀者帶來視覺上的沖擊,從而加深了參觀印象。
2.?檔案展覽中的“示現”
示現修辭作為視覺修辭的一種,是指將時空上已經發生過、即將發生的或無法發生的場景,在現實場景中以特殊的手段或真實或抽象地呈現。示現的目的是實現真實的回想或感受,豐富現場意境,賦予觀者親歷感,達到忘卻現實而置身于定制場景的沉浸效果。
在宏觀場景中,視覺捕捉到的信息很多,但在視覺的基本功能要求下,大腦會幫助觀眾從眾多的視覺刺激中排除忽視次要信息,而著重關注重點信息,這一取舍方式類似于探照燈,凸顯針對性。[8]根據這一定理,在檔案展覽設計中,需要對檔案內容進行劃分,篩選出視覺中心賦予其符號價值,運用具有指代性的符號在特定空間內呈現,著重標記場景主題。特定元素會喚起觀眾的回憶或構思,在指示性元素的提示下,觀眾會將自己的身份、時代以及所在場合進行重新定位,情感思維都會更加融進檔案展覽之中。
示現修辭在空間中,是引導參觀者遵循完形圖式的其中一種工作“語言”:相似聯想法則。相似性在心理認知上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指實際物理景觀和視覺景觀上的統一,二是強調對視覺中的元素進行識別分類合并,在單體的基礎上歸納整合出整體的意向。[9]中央檔案館收藏的一份華中野戰軍關于同意粟裕建議進行高郵戰役致中央的電文,記錄了華中野戰軍針對負隅頑抗的日軍,發動了高郵戰役,用一周時間收復了高郵城,是為抗日戰爭最后一役。在江蘇高郵抗日戰爭最后一役紀念館中,一切視覺營造都貼合高郵戰役的主題。紀念館運用噴繪畫和設置實物場景等方法再現了收復高郵城的過程,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時緊張的戰斗氛圍,給觀眾無窮的回味。場景還原快速建立了觀眾與特定檔案的溝通橋梁,幫助觀眾在視覺刺激下更快更好地理解檔案展示的信息。
3.?檔案展覽中的“隱喻”
展示內容作為展廳的主心骨,需要蘊含深刻的內涵信息來為展示空間奠定基礎。信息傳遞通常有兩個途徑,一是選用抽象文字符號作為載體,二是利用具象形態來傳播。這兩類載體展示成效不同,彼此間的特點與用途也不可替代。視覺隱喻修辭是指利用圖像、媒體等視覺的概念、主題,引導觀者形成特定的理解,視覺元素不再是使參觀者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讓參觀者成為檔案展覽中的想象者、創造者,讓觀眾發自內心感受檔案厚重的歷史。在修辭層面,兩者間產生了交流,觀眾在深入思考中沉浸于展示內容,從而達到了展覽信息的有效傳遞。
在檔案展廳的設計中還會考慮到觀眾所具有的主體識別法則。視覺畫面由多種元素構成,受眾在讀取信息時第一步直接識別,緊接著按照個人的認知層次深入推進,在采集過程中,部分元素被提取出來,通過加工形成完整意象,剩下的輔助于主體部分。例如,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展示的仿真畫舫模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第一個決議誕生處,象征著以這里為起點,中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孕育出了偉大的紅船精神。再如,“守島英雄”王繼才個人實物檔案中的煤油燈、小鐵鏟、小煤爐等,無一不傾訴守島的孤獨與堅忍。
4.?檔案展覽中的媒介技術
新媒體藝術的創造方式打破了文藝復興以來形成的傳統圖像表現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流動的畫面中將完整的畫面分離、肢解,重構成一種新的視覺圖像,這種創作方式無形中將人類思考問題的方式進行了拓展,從多層面、多角度、多維度去構建新的視覺語言。[10]
將以聲像為代表的大量新材料、新技術、新視聽信息媒介廣泛應用到檔案展品和展館,能夠極大地豐富檔案展覽展示的設計語匯,也可以促成檔案展示向多學科、多功能、多手段方向交叉融合,呈現出涉及眾多領域而高度綜合,依賴群體合作而工程繁雜的特點。用虛擬、虛實相結合的形態搭建出有別于傳統的以檔案實物為主的空間狀態,新穎的可視化技術帶來風格多變、可塑性更強的藝術魅力,在媒介技術下檔案展覽呈現出傳播整體的動態構建過程,即“意義的產生與傳播時的動態變化過程”,給參觀者帶來新的視覺沖擊。比如,南京博物院數字館和江寧織造博物館通過動畫、視頻等形式對一段歷史、一件展品進行生動演示,讓參觀者既能欣賞實物,又能形象地了解展覽實物的前世今生。
5.?檔案展覽中的燈光技術
光在科技的發展下逐步介入檔案展廳的互動中,具有設計的光影可以代替本身繁重復雜的裝飾,成為動感與想象力并存的媒介,為檔案展覽增添視覺上的溫度。[11]檔案展館的建設要善于結合展覽主題文化特色,將要展示的檔案利用光影視覺化呈現,突出檔案文獻本身的歷史凝重感、現代藝術的感染力和影像技術的視覺沖擊力。通過檔案展覽中燈光技術的運用,當觀眾在附近時,燈盞便會根據當前展示的檔案內容變得明亮、昏暗、閃爍、陰冷、鮮紅等,呈現能夠形成共振的色彩,讓光線的運動引發人與檔案之間的互動,運用視覺營造氛圍手法將兩者融為一體。這樣不僅保持了原有空間的靜態美,通過人的介入,還加入了動態美。視覺感受隨著人的運動而不斷變化,創造出最富及時反饋效果的視覺盛宴,使作品和人達到和諧。
多元化的視覺營造手法,為檔案展覽開辟了新的方向,為其增添更深遠更精準的內涵,并強化了參觀者的視覺感受,以最高的效率吸引和感染參觀者,使參觀者主動融入展覽氛圍中。通過對檔案展覽中視覺要素的剖析,可以更好地將其有機統一在展廳設計中,為信息傳播提供高效的途徑。視覺修辭的最終目的是讓檔案背后的故事和意義在展館中傳達并普及給觀眾。對視覺修辭的深入研究運用,有利于幫助檔案展覽設計者在設計中強化參觀者的視覺感受、心理感受,從而建構出系統化、生動化的檔案展覽體驗。
[1]陳汝東.論視覺修辭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47-53.
[2]曹意強.藝術史中的視覺文化[J].美苑,2010(5):4-6.
[3]劉濤.圖式論:圖像思維與視覺修辭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20(2):101-109.
[4]趙君香.博物館視覺信息的傳播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19.
[5]劉濤.轉喻論:圖像指代與視覺修辭分析[J].南京社會科學,2018(10):112-120+128.
[6]李曉愚,路端.“符號疊積”視閾下的紀念空間視覺修辭分析——以南京和平公園鐘塔景觀為例[J].江蘇社會科學,2019(6):198-209+260.
[7]汪滋淞.?行業博物館展示設計中視覺語言的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6.
[8]甘蒞豪.圖像的謊言:符號交際視閾下的視覺修辭行為[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15-26.
[9]劉濤.視覺修辭與社會對話的“視覺之維”[J].教育傳媒研究,2019(6):15-17.
[10]趙安琪.?跨媒介語境下數字影像的視覺修辭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9.
[11]張珍變.視覺修辭手法在圖形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美術大觀,2019(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