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雨亭 劉蕾 王忠民

摘?要:在長三角區域醫療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下,智慧醫療正逐步突破時間、空間、觀念的限制,實現醫療信息檔案共享、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與互聯互通。文章介紹了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智慧醫療檔案的采集、存儲、處理、分析以及共享與傳輸,思考數據標準化、信息安全保障和調取機制建設,探索如何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地區醫療衛生事業一體化、同質化發展。
關鍵詞:長三角一體化;智慧醫療;信息檔案
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自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各領域加速協同發展,在醫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融合度顯著提升。長三角地區亦是我國衛生健康資源較豐富的地區之一。在“長三角城市群醫院協同發展戰略聯盟”成立后,通過一體化、智慧化的醫療協作項目,長三角城市群的醫療資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融合,促進了長三角區域的醫療服務高質量發展。[1]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2]指出,以長三角地區融合發展為目標,智慧醫療建設為抓手,推進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推動大中城市高端優質醫療衛生資源統籌布局,推動跨區域資源共享、信息互通,讓長三角居民在一體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醫療服務逐步走向智慧化,智慧醫療已成為民生工程的重點和熱點領域。智慧醫療是指利用物聯網技術(信息識別技術及無線網絡等信息通信技術),打造健康檔案區域醫療信息平臺,實現患者與醫務人員、醫療機構、醫療設備之間信息互聯互動。智慧醫療包含智慧醫院系統、區域衛生系統以及家庭醫生系統[3],是一個建立在完整大數據基礎上、跨領域的信息體系,讓一切有用的檔案信息“活”起來,逐步達到醫療信息化和智慧化。智慧醫療呈現多學科、多元化、多層次的跨界趨勢[4],通過互聯網信息手段與現代醫療技術服務跨界整合,提高醫院的創新服務能力,更有效地向人民群眾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服務,實現醫療資源共享。
智慧醫療服務體系包含了院內服務、院間服務、健康生態圈及智慧醫療服務。第一層次:院內服務以患者為中心,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為患者提供線上預約、移動支付、互聯網醫院等服務;第二層次:院間服務以醫聯體為載體,實現醫院與醫院之間的信息互通、遠程會診、MDT會診、遠程影像、遠程心電、遠程查房等;第三層次:健康生態圈以提供健康服務為主體,送藥到家、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實施慢病管理等;第四層次:智慧醫療以大數據分析為基礎提供智慧服務,如公安人臉識別、健康數據分析、醫保數據分析、藥品數據分析等。如圖1所示,在院內、院間、健康生態圈、智慧醫療等多個范疇中,醫療檔案數據互通作為連接各層次的樞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針對醫療檔案數據的采集、存儲、處理、分析、傳輸和共享全過程進行討論,使醫療檔案數據更高效、安全地為智慧醫療服務。
1.?智慧醫療檔案信息采集
智慧醫療檔案的數字化采集一是基于患者在醫院就診或住院時產生的電子病歷。電子病歷是患者在醫療機構診斷治療全過程的原始記錄,以電子化的方式采集、存儲、傳輸、處理和利用,管理個人健康狀態和醫療行為,包括患者歷次就診過程中產生的完整詳細的醫囑、檢驗、檢查、用藥等電子化記錄的臨床信息。二是來源于三甲醫院覆蓋的醫聯體單位內從事疾病診斷、治療活動的衛生機構,線上的互聯網醫院。三是從一些日常可穿戴設備或者社會公共服務領域中獲取信息,比如智能手環、智能手表、人臉識別、GPS定位等[5-6]。
2.?智慧醫療檔案存儲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病歷的保存也趨向于信息化存儲,信息化存儲占用物理空間小,方便調取,數據存儲更集中、更安全。數據匯集在醫院中心機房集中存儲,中心機房由UPS不間斷供電,即便發生斷電,也能保障存儲設備正常使用。有的三甲醫院進行異地容災備份,即使一處的中心機房遭遇不可抗力破壞,另一處機房仍然可以保障數據可用。《醫療機構病歷管理規定》指出,門診病歷一般需保存15年,住院病歷需保存30年。針對存儲時間長、存儲空間大、保障安全性及穩定性的需求,長三角地區的智慧醫療檔案存儲建議以各個區域內的多個三甲醫院為中心進行建設,三甲醫院可以覆蓋所在范圍內的醫聯體或合作單位的醫療檔案數據,進行集中存儲。
3.?智慧醫療檔案處理
任何領域的信息資源整合都是以標準化體系為基礎[7],智慧醫療檔案的處理是將采集到的醫療檔案進行規范化、標準化,是實現不同醫療機構之間患者信息互認、醫療數據互通共享的基礎。各醫院原本是獨立的個體,醫院內部各有一套獨立的身份識別信息管理體系,實現跨醫療機構的患者信息互認、互通存在困難。只有將醫療檔案資源按統一的標準進行規范化采集、標引、處理和對接,才能真正實現不同醫療機構之間患者信息的互認、醫療數據的共享,確保長三角區域內智慧醫療數據互聯互通。
智慧醫療檔案處理可通過各醫療機構將患者“就診卡”信息與居民健康卡關聯,實現醫療機構之間患者信息互認,通過信息平臺以標準格式的數據接口,實現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HIS、PACS、LIS、電子病歷、社區衛生、新農合等不同系統的數據共享與交互。居民健康卡是由國家衛生信息化“3521工程”框架提出,基于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和三級信息平臺建設,可集預約診療、在線支付、遠程診斷協同等功能于一體,是患者信息實現跨系統、跨機構、跨地域互聯互通與信息共享所依賴的載體,也是實現居民與醫療機構之間、多個醫療機構之間、醫療機構與社會公共服務等諸多相關部門之間信息互通共享的紐帶和關鍵。[8]
4.?智慧醫療檔案大數據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