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顯紅
摘?要:古代江蘇因鹽業生產和鹽產品運銷的需要,其河道的開鑿多與鹽相關聯,承載著厚重的鹽文化歷史。江蘇境內的古鹽運河大致由運鹽河、串場河、場河和灶河等四級河道共同組成。
關鍵詞:江蘇;古鹽運河;鹽文化
江蘇是我國四大海鹽產區之一,擁有兩千多年鹽業史,所產海鹽除滿足本省供應外,還行銷國內十多個省區。林振翰在其所著的《淮鹽紀要》中說:“鹽之物也,旺產在天時,疏銷在人和,而利運則在乎地理。”在交通運輸不方便的過去,通過水路運輸可以大大提高鹽產品的運輸效率,便有了“煮海興利、穿渠通運”的海鹽文化。江蘇因鹽業生產和鹽產品運銷的需要,其河道的開鑿多與鹽相關聯,承載著厚重的鹽文化歷史。考之相關史書典籍,江蘇境內的古鹽運河河道譜系大致是由運鹽河、串場河、場河和灶河等四級河道共同組成。
運鹽河為鹽船主要水路通道,也是鹽從產地運銷外地的官道,為古鹽運河的一級河道。江蘇海鹽生產始于漢代,江蘇境內最早開鑿的運鹽河是上官運鹽河,其發端于漢初。上官運鹽河最早的開鑿者是漢代的吳王劉濞。吳王劉濞之所以要開鑿這一人工運河,是其所統轄的濱海平原地帶盛產海鹽,需要轉而輸往各地銷售。《宋史·河渠志》記載,“漢吳王濞開邗溝通運海陵”,這是迄今為止有關上官運鹽河的最早史料,也是兩淮古代鹽產品運銷的開端。有關上官運鹽河的情況,《嘉靖惟揚志》有更為詳細的記載。作為現存最早的揚州地方志書,《嘉靖惟揚志》明確說:“吳王濞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及如皋蟠溪?!边@是上官運鹽河的初始段,也是其主干段?!逗0部h志》記載,上官運鹽河從“揚州灣頭經海安至三十里墩,計長一百九十五里”。作為溝通江淮東部地區的運鹽河道,上官運鹽河成為淮南海鹽外運的大動脈。
唐宋以來,伴隨著我國南黃海沿海地區鹽業生產的逐漸走向興盛,上官運鹽河成為重要的水上運鹽通道。唐朝時來中國的日本僧人圓仁在其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較為生動的描述,稱“鹽官船運鹽,或三四船,或四五船,雙結續編,不絕數十里,相隨而行”。及至明清時期,據清咸豐朝撰修的《古海陵縣志》記載,上官運鹽河又有了變遷。 其言稱上官運鹽河“舊為內城河,明時舟楫往來自外城河繞行。城圮,遂直通東西,左海右淮,上九場鹽艘皆經此”。又據《海安縣志》記載,隨著江海平原的不斷擴展,上官運鹽河的通航里程也由此向東、向南不斷拓展延伸。具體說來,就是由海安的三十里墩折向東南,流經油坊頭、如皋,從而溝通今南通市區域內的各鹽場,進而貫通江海。最終,形成了從揚州市灣頭鎮開始,流經今宜陵、泰州、姜堰、曲塘、海安和如皋的上官運鹽河。該河通過與流經區域內的各鹽場場河的銜接,成為淮鹽各鹽場鹽產品輸出的總動脈,并使南通與揚州緊密連接在了一起。及至清代,為杜絕私鹽買賣和制止鹽產品的逃稅漏稅行為,確保清政府的國家稅收來源,清廷又專門制定法規,強令淮南所產鹽產品全部經由運鹽河向外轉運,最后在今揚州市境內的儀征解捆入江。
唐代前期,淮南所產海鹽由運鹽河經揚州出長江或入淮河轉運分銷。宋天禧年間,引江入運,通州、泰州各場所產海鹽由運鹽河運至揚州、儀征,轉運江南、兩浙、荊湖銷售。及至清康熙年間,淮南鹽匯總東臺,經運鹽河至泰州,再經揚州運至十二圩總棧,由運商運往揚子江兩岸。
串場河,顧名思義即串連鹽產地各鹽場的運鹽河道,為古鹽運河的二級河道。其最長的古串場河從南面的海安縣西的上官運鹽河河口,經過海安縣境內的船閘,向北經過富安、東臺、劉莊、上岡,直至阜寧入射陽河,全程加起來總長近200千米。其縱貫里下河地區的南北,處于里下河的低平原和東部的濱海平原之間,是串通江淮東部南北鹽場的重要古鹽運之河。其因串連淮南諸鹽場而得名。在“天下鹽利淮為大”的時代,這條河道因其位于江蘇最早“煮海為鹽”的地帶,運鹽通商之船首尾銜接,十分繁忙。
串連江淮東部各海鹽鹽場的古串場河,其開鑿發端于防范海潮侵襲的海堤的修筑。唐代宗大歷年間,淮南節度使判官李承在楚州、揚州海濱主持修筑了一條北起鹽城、南抵海陵(今泰州),長約142千米的捍海堰。修筑工程浩大的海塘,古代一般是先在海塘的內側開挖一條河道,這樣既可以取土筑塘,又方便日后的水運、排澇和引水灌溉。唐代捍海堰的修筑也采取了這一傳統的方法。捍海堰筑成之時,始有捍海堰旁取土筑堤的土塘,進而形成斷斷續續的復堆河道。這就是最初的古串場河。那時還各成一段、互不貫通,之后又經逐年疏浚開挖延伸。宋天圣年間,淮南轉運史張綸、淮南東路轉運史胡令儀、西溪鹽官范仲淹等又受命大規模重修捍海堰,此堰后人稱范公堤。唐代復堆河道就是以范公堤為屏障修建而成的,由此堤依河立、河隨堤行。而江淮東部地區各鹽場為了海鹽運輸的便利,也都紛紛布局于范公堤一線。自南宋起,為推動鹽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人們在里下河地區開始有意識地開挖河道以連通古串場河。及至宋咸淳年間,兩淮制置使李庭芝又大興水利,進一步利用范公堤下的復堆河,開浚今東臺海道口以南的河道,使得江淮東部地區各場鹽河相互貫通。為了海鹽運輸便捷的需要,當時江淮東部地區的各鹽場都沿古串場河一線而建,而其河也因串通各鹽場被稱為串場河。
有宋一代,江淮東部地區的各鹽場因有了古串場河的串通,素有“煙火三百里,灶煮滿天星”和鹽瀆縣“環城皆鹽場”之說。及至元明清,江淮東部地區各鹽場運河的開鑿在前朝基礎上又繼續推進。據《東臺市水利志》記載,元明清三朝又先后12次對古串場河加以疏浚。及至清康熙年間,都統孫渣齊又由便倉疏浚到鹽城。至乾隆年間,大理寺卿汪隆又奉旨行事,組織人力疏浚鹽城至阜寧段的鹽運河,全長共60千米。至此,古串場河得以全面疏浚貫通,形成了串通江淮東部地區沿海15個鹽場(后為36個鹽場)的鹽運河道。至于南串場河、北串場河名稱的得來,則是鹽運分司設在東臺的緣故,古串場河以東臺海道口為界,劃為南串場河和北串場河。
場河是溝通鹽場與串場河的運鹽河道,為古鹽運河的三級河道。作為串場河的上河,場河有的河段與串場河之間又是相互重疊的。
以今南通市轄區為例,其場河的開鑿大抵始于五代至北宋。據《宋史·李庭芝傳》記載,南宋咸淳年間,兩淮制置使李庭芝為降低鹽產品的運輸成本,開鑿進入金沙余慶場的運河,全長共計20千米,其他鹽運河也得以進一步疏浚。為減輕鹽戶的沉重負擔,吸引鹽戶們重返故土,又先后免掉鹽戶們多年來拖欠的鹽稅二百多萬。沒有了昔日車輛運輸的繁重勞頓,又免除了鹽戶們所欠的稅賦,所以逃亡的鹽民都紛紛返回故土,這一地區的鹽業生產和銷售恢復和發展起來。及至清代,據清康熙《兩淮鹽法志》記載,通州分司所轄上十場擁有的場河計有:石港廠運河、西亭場官河、金沙場運河、余西場官河、余中場新運河、余東場運鹽河、呂四場運鹽河、掘港場運鹽河、馬塘場運鹽河和豐利場運河?;窗卜炙舅犗率畧鰮碛械膱龊佑嬘校喊遵x場運鹽河、劉莊場運鹽河、伍祐場運鹽河、新莊場運鹽河、廟灣場運鹽河、莞瀆場官河、板浦場運河、臨淇場官河和興莊團官河。
再以今泰州市轄區為例,其古老的場河有泰東河。泰東河在泰州至東臺之間,從泰州西壩起,一直延伸到東臺串場河海道口東,兩岸是鹽場聚集地。據《東臺地名志》記載,泰東河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古運鹽河的開鑿。這是有關泰東河起源的最早歷史。又據《東臺水利志》記載,北宋慶歷年間,為今泰州市轄區鹽場的鹽產品運輸暢通,朝廷曾組織民力“復治泰州西溪河,發積鹽”。黃炳煜《水的泰州》(《江蘇地方志》2011年第5期)一文指出,“明永樂二年(1404),泰州通往東臺連接鹽場的泰東河開挖而成,給淮鹽運輸增加了一條水上便道”。泰東河的開鑿,使運鹽的船只直接從串場河經泰東河進入泰州,省去了原來繞路的勞累,拉近了東臺境內淮南中十場與泰州之間的距離。運鹽船只紛紛取道這一運輸線,造就了泰東河一時“鹽船萬艘,往來如織”的盛況。尤其是明代,泰東河都以運鹽為主,促進了所在鹽區海鹽生產的快速流通,使東臺海鹽生產進入了鼎盛時期。及至清代,據清康熙《兩淮鹽法志》記載,泰州分司所轄中十場的場河計有:東臺場官河、梁垛場官河、安豐場官河、富安場官河、角斜場官河、栟茶場官河、何垛場官河、丁系場官河、草堰場官河和小海場商運河。
灶河是鹽場各煎灶引鹵制鹽及運送灶鹽至場倉的運輸之河道,為古鹽運河的四級河道?!痘茨现惺畧鲋尽份d:“灶河,各場煎鹽處所俱有。灶河,名為海河,實與海隔?!痹邴}業生產過程中,不僅灶民的生活必需品大多依賴水路運輸,而且各亭灶所產原鹽都要通過灶河這些毛細血管運送至場署所在地,再由場署分裝到較大的鹽船上外運。《淮南中十場志》載:“灶河,亭民之命脈也。在團則賴以淋曬,來場則賴以裝運。但地系沙土,其性善走;又形勢淺狹,易致淤塞;逾月不雨,河流立枯;淋曬既艱,裝運復苦;駕牛臨車,勞費數倍?!笨梢哉f,古代兩淮鹽業的繁榮與灶河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王銘慎的《最近鹽場錄》記載,兩淮鹽場一般都建在灘涂上的引潮溝旁,“各場地面有串場河引潮溝,不獨得資蓄泄,亦可藉引堿潮,而運草運鹽更為便利。若溝河不通,無從得潮,潮水不至,無從得鹵水利”。淮南鹽區各鹽場亭灶均利用原有灘涂港汊加以浚深拓寬,形成各自的灶河,并經多次疏浚后與場河、串場河相通,形成了一整套食鹽運送的河道網。及至清代,隨著鹽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兩淮鹽場鹽業生產得以快速發展,由此各鹽場紛紛將周邊的港汊加以浚深和拓寬,形成各自的灶河。
以今鹽城市地域為例,其境內擁有的古代灶河就有何垛場灶河、東臺場灶河和安豐場灶河。何垛場灶河從臺城東側通榆運河起,至川東閘入海,跨東臺、大豐等地,全長共計26.6千米。東臺場灶河從臺城串場河起,延伸至張家團河一帶。安豐場灶河從安豐場境內的串場河向東延伸至南沈家灶,全長共計15千米。再以今南通市地域為例,明弘治、嘉靖年間,其境內擁有的古代灶河,豐利場有7條、掘港場有4條、馬塘場有4條、石港場有9條、西亭場有3條、金沙場有9條、余西場有7條、余中場有5條、余東場有8條、呂四場有8條、角斜場有4條、栟茶場有6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