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孟婷
摘要:班級常規管理是保障班級秩序管理和學生安全發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做好銜接的不可忽視的部分??紤]到中職保育專業學生就業方向主要面向托幼園所的保教人員,研究此內容一方面是為保育專業學生日后實習就業打好基礎,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對幼兒身心發展的關注和對目前常規管理中存在問題的探討。班級常規管理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常規教育的表面化以及家庭與學校教育內容的脫節。針對班級常規管理存在的問題,從學生、家長、教師、班級環境等四個方面分別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
一、當前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常規管理表面化
班級常規管理是幼兒身心發展必不可少的活動,但幼兒園常規管理表面化嚴重。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只重表面,活動的成功與否的衡量標準就是目標有沒有實現,把達成目標作為硬性任務,只關注知識、技能的學習,忽視幼兒習慣養成。并非說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不重要,但不應本末倒置,更不能為了功利性目的而進行華而不實的活動。
(二)家庭和幼兒園教育脫節
家校合作存在著脫節問題。首先,家長沒有時間進行家校協作,只要求教師給予其孩子更多關注。其次,一些保教人員只在知識、技能上要求家長配合。而家長對于教師要求的生活習慣培養不予理睬。最后,家庭和幼兒園教育理念不一致。家長和教師自以為各司其職,卻沒有進行適當交流。
二、問題存在的原因
(一)班級常規教育的表面化的原因
1.家長過度期盼。盡管經過多次改革,但應試教育在升學中仍占據著重要位置,讓學校和家長不得不為升學考慮,這樣的情況也影響了我國的幼兒教育。不少家長追求“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他們認為好的教育要越早越好,期待孩子在幼兒期就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天賦。這些觀念導致家長看待幼兒教育的偏差影響著幼兒園的辦園宗旨及發展方向,家長過度期望是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原因之一。
2.部分保教人員素質不足。首先,部分保教人員缺乏理論知識,不了解幼兒身心規律,混淆班級常規管理,把常規孤立看待,甚至錯誤以為常規教育就是看住、管教孩子。還有保教人員迫于責任,過度注重安全,導致不敢放手,就會采用“一刀切”的方式。
其次,保教人員追求省力和速效的方法來實施班級管理,較少分析制定的目標是否適合,只要活動能夠開展和結束就可以了。他們認為活動的成效不是評估老師能力的標準,也不會得到獎勵,缺乏開展優秀活動的動力。
(二)家庭和學校教育內容的脫節的原因
1.家長方面的原因:家長忙碌,無暇顧及教育問題。他們在生活中難以抽出時間與老師溝通,就算有,溝通結果也難以貫徹在家庭生活中。這些家長往往觀念陳舊,過度關注孩子知識方面的掌握,缺乏對幼兒精神上的教育,更缺乏家校合作意識。
2.學校方面的原因:首先,保教人員與家長溝通聯系不夠密切。部分保教人員錯誤認為幼兒園教育與家長無關,家長提不出什么建設性意見。其次,學校沒有積極開展活動。有些學校覺得開展活動耗費人力物力,萬一家長提出意見,學校還要進行改革落實,會耗費很多資源。對學校來說,不出安全事故就是最大信條,開展活動費力不討好。
三、建議對策
(一)從幼兒的角度
1.獎勵機制。對遵守班級常規的幼兒進行獎勵,比如:獎勵貼紙(類似紅花紅旗)。孩子們為了得到獎勵會努力的發現并規范自己的行為。獎勵機制讓幼兒更關注自身,告狀行為也隨之減少。
2.實行值日班委管理的辦法。設置一定的班干部并且獎勵稱贊他,這相當于給幼兒一個行為規范準則,使孩子為崇拜而去模仿,這是抓住幼兒好模仿的心理特點,也激發了其責任意識。值日班委要不定期更換,給更多幼兒機會。
(二)從家庭的角度
1.父母(家長)的教養方式。因父母行為深深影響幼兒,所以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出必行,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影響孩子。明確賞罰意識且標準一致,尤其注意防止溺愛帶來的不利影響。家長的教育方式也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
2.家校合作。家校合作的主要方式有:家長會,家校開放日,親子活動,家訪等。幼兒園通過這些方式向家長介紹本學期將要開展的一些活動、需要家長配合的事情、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等,鼓勵家長參與到教育過程中。
(三)從校園環境的角度
利用小標語,小標志提醒自身行為的規范,比如:上下樓梯小腳丫,提醒幼兒上下樓梯右上左下;每個幼兒的用品上貼上幼兒的名字,便于辨認、取放。并營造寬松、溫馨的氛圍。制作活動墻飾、區角擺放。這樣能使幼兒有改變環境的成功感和責任感。
(四)從保教人員的角度
1.保教人員自身素質。首先,要熱愛幼兒,關心幼兒。其次,提高自身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不斷學習、更新、進修、提升。最后,為人師表、以身作則,擔當幼兒的榜樣。
2.保教人員教育觀。保教人員應以《綱要》和《指南》為指導,遵循幼兒身心規律,制定各教育活動活動的具體目標。充分發揮幼兒主體地位,教師應成為學生活動的支持者而非指導者。教師一定要仔細觀察思考,靈活運用常規,及時改進常規管理中不合理之處。
參考文獻:
[1]王紅花,影響班級常規的因素及解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9(27):23.
[2]吳邵萍,再談常規管理[J].教育:教師版,20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