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加新 常瑩 馮志偉
摘要:《大別山之戀》把地方歌劇和六安紅色故事完美地結合起來,是一堂高質量的藝術黨課。作為大別山精神傳播的載體,該劇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紅色基因傳承的創新之舉。本文從該劇的主題、表現形式和舞美等方面,探析融媒體背景下舞劇對紅色文化的傳播路徑。
關鍵詞:融媒體;《大別山之戀》;紅色文化傳播
皖西民歌劇《大別山之戀》是一臺將六安紅色故事和六安市特有的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大別山民歌相結合的優秀紅色題材文藝節目。女主人公桂花從一個懵懂的地方女青年成長為優秀的革命女戰士,在痛失愛子、痛失丈夫,一直默默堅守自己的初心,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偉大建黨精神。作為一部紅色題材民歌劇,該劇演繹的故事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觀眾慢慢帶入了那個烽火連天的革命歲月,主人公用信仰追問生命價值的忘我精神深深感動了觀眾。在這部民歌劇里,編劇不僅融入了在金寨地區發生的革命先驅詹谷堂播撒革命火種、立夏節起義、紅軍北上抗日、婦女排三年堅守大別山、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等革命史實。
皖西民歌劇《大別山之戀》是一堂高質量的藝術黨課。該劇通過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各個時期人物形象的特殊感受,展現人物的豐富情感。主人公桂花的一生見證了大別山區各個革命斗爭時期的光輝歷程,展現了紅旗不倒,金剛臺永在的革命史實。以波瀾壯闊的大別山革命歷史為背景,在革命大事件發展中刻畫人物形象,通過對桂花和洪山這對革命伴侶的精神狀態藝術化呈現,完美詮釋了老區人民“堅貞忠誠、犧牲奉獻、一心為民、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精神,藝術形象真實感人,思想內容具體明確。與此同時,該劇回歸戲劇初心,緊扣革命洪流中的普通民眾的內心變化和命運選擇,讓我們看到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雖然歷經百年,依然初心如磐,歷久彌堅,璀璨古今。
皖西民歌劇《大別山之戀》是當地政府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紅色基因的一個創新之舉。該劇以大別山地方特色民歌為主要音樂載體,以經久傳唱的《八月桂花遍地開》為主要音樂元素,緊密結合大別山民歌經典唱段《送郎當紅軍》《慢趕牛》《啰呵調》等音樂特色,從而串起有故事、有情節、有內涵的舞臺表演。總體來看,該劇音樂風格優美婉轉,旋律靈動流暢,情緒高昂,體現中國近現代不同時期的勞動人民的生產和生活的不同面貌,有力地彰顯大別山地區獨特的藝術風格。此外,該劇的舞臺設置極具革命氣息,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紅色元素的舞臺呈現大大拓展了舞臺空間,讓觀眾完全沉浸在劇中人物的悲歡離合中,從而也喚醒觀眾對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記憶和思索。
該劇的女主人公桂花的角色由國家二級演員、省級廬劇傳承人馮曉薇飾演。演員馮曉薇的表演把人物塑造和體現得特別可信。為了革命的勝利,排長桂花帶領著金剛臺女排義無反顧地堅持革命斗爭不動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紛紛走上革命的道路,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堅持敵后武裝革命,用自己的革命實踐譜寫了一首英雄贊歌。“桂花失去了丈夫和孩子,是大別山人民犧牲奉獻的體現;桂花對愛情的守候,是堅貞忠誠的表達;桂花的百年守候,是共產黨人對信仰的堅守。”桂花的革命故事不光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她的形象也成為追求自由和解放的大別山人民心中的精神圖騰。桂花是一位革命勇士,是真正的英雄。演員們清脆的演唱和對白,讓觀眾真切領會和感受劇中人物復雜的心理和情緒,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劇中桂花等英雄形象,永遠值得懷念和銘記,他們成為觀眾心中不滅的燈塔。
《大別山之戀》里很多戲劇節拍都有戲劇沖突,革命和反革命的不斷較量顯示了強烈的戲劇張力。詹老師、洪山、玉琳姐、老李叔、小石頭……一批批革命勇士為了建立蘇維埃政權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每次劇情的發展都牽動著觀眾的心。其中,桂花的成長及對命運的一又一次選擇,都形成了極強的戲劇張力,表現了個體在革命歷史中的人生處境。《大別山之戀》贊美和歌頌了這些普普通通的大別山人民,是他們用信仰武裝起來的血肉之軀,用生命捍衛的火熱初心,演繹了“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熱土一抔魂”血與火的生死故事。《大別山之戀》中藝術人物的身上飽含著老區人民高尚的革命情懷,更讓觀眾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們無比堅定的信仰與信念、高尚的愛國情操和偉大的犧牲精神。其實,劇中的桂花和洪山只是那個時代典型人物,革命道路上有許多像他們一樣的英雄,他們以戲劇化方式走進《大別山之戀》。該劇不僅是向英雄的致敬,更是對生命價值的心靈追問。就像劇中反復吟唱的“桂花明月大別山,相依相伴天地間,花魂山魂明月魂,堅貞忠誠到永遠。”這首歌恰恰就像一束精神火炬,在中華兒女代代傳唱中,不斷激勵著后人奔向勝利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