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孫福
摘要:我國人均消費水平逐年上升,汽車已經走進千家萬戶。柴油汽車被已經被廣泛地使用在我們的生活中。車用柴油機的使用已經大大改善和提高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是柴油汽車出現也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問題,如環境污染和能源危機的背景下[1],世界各國對汽車的排放制定出更嚴格NOX排放標準,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加快步伐開展柴油機廢氣再循(EGR)技術的測試試驗研究。從現階段來看使用EGR技術可以很好地降低汽車尾氣中的氮氧化物有毒氣體的排放。
關鍵詞:柴油機;廢氣再循環;NOX
當今社會人們逐漸提高了對汽車的性能及排放的要求,特別是對環境領域的影響,有關部門既定出了嚴格的規定。是因為柴油機有著很高的熱效率、良好的工況環境適應性、功率范圍較大,柴油機在汽車領域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目前已經被在各行各業中廣泛被使用,汽車柴油機的大量使用,伴隨而來的是NOX的大量排放造成環境的污染和柴油的大量消耗造成的能源危機。
廢氣再循環技術是目前世界上用于減少柴油機尾氣NOX排放的重要方法。通過把汽車排放出的尾氣重新引進進氣歧管,再次進到氣缸中燃燒,以抑制氮氧化物的產生。NOX在高溫和富氧環境中,經混合氣中的氮氣和氧氣發生氧化還原反應產生的產物。燃燒溫度越高,氮氧化物越多。廢氣中有大量的CO2。CO2是一種不參加化學反應的氣體,新鮮的混合氣中滲入一定的廢氣后,CO2在單位的新鮮混合氣中所占成分增多,但是CO2不參與氧化還原反應,反而能吸收大量的熱,所以燃燒溫度下降,抑制了NOX生成。
但是,廢氣再循環系統會把廢氣重新導入發動機氣缸內,導致混合氣的發火性能和發動機輸出的有效功率下降,影響發動機的正常運行。特別是在發動機怠速、小負荷及發動機冷啟動,再循環的廢氣導致發動機的性能大大下降。在使用帶有廢氣再循環系統的發動機時,要研究發動機NOX排放量最惡劣的工作條件下,適當進行廢氣再循環。
在此之前,美國、日本以及西歐的部分工業國家專門針對汽車尾氣排放的CO、HC、NOX? 等有害物質,做出了相應的法律制約,從而直接促進了對低污染車用發動機和對排氣凈化設施的研究。國外首先把廢氣再循環技術在柴油機上使用,從純氣動不帶冷卻循環到帶冷卻循環最后到電控EGR技術。柴油機排放控制是目前柴油機技術領域關注的焦點,柴油機排放的難點在于控制NOX 和PM。對于NOX,目前最主要的手段是采用EGR技術,廢氣再循環技術已經接近完善,成為國外車用發動機滿足排放標準重要措施。
我們國家在近幾年對環境保護的力度越來越大,尤其是在汽車排放指標的要求也越來越嚴,制定出了很多專門的法律法規,為了減小汽車給我們的生活環境帶來的污染,在發動機上應用EGR技術,現在我國成為研究熱點,特別是在車用柴油機上的。我國的高校、科研單位對廢氣再循環做了很多的實驗研究,但時該技術在國內還不是很成熟。
在不改變發動機轉速和負荷以及噴油時刻情況下,通過改變不同的EGR率。當增加EGR率時,發動機缸內新鮮充量相對減少,新鮮空氣量減少,新鮮空氣與廢氣的混合,局部氧濃度降低;同時發動機氣缸內平均壓力和溫度都在降低,發動機的循環功減少;EGR率的增加會使殘余廢氣系數升高,放熱率下降,發動機的平均指示壓力下降,發動機的指示功也相對減少;增大EGR率,發動機有效功相應減少,動力性能有所下降,同時發動機的燃油消耗率升高,經濟性能相應的也會變差;增加氣缸內的EGR量,會使發動機缸內溫度下降[26],有效抑制了NOX的生成。另外,當增加EGR率到40%時,燃燒嚴重惡化,即EGR率應該控制在30%左右為最佳。
在不改變發動機轉速、負荷的前提下,通過變化噴油時刻和EGR率。EGR率一樣的條件下,提前發動機的噴油時刻,會使發動機缸內平均壓力增大;提前發動機的噴油時刻,發動機放熱率也會相應增大;提前發動機的噴油時刻,缸內的NOX濃度增加。
發動機轉速一定,噴油量控制負荷。負荷增大,缸內工質增多,壓力越大;負荷增大,放熱率增大,EGR率較大,負荷較小時,最大放熱率峰值差值越明顯;負荷增大,發動機的有效功率越大,同時發動機有效油料消耗率下降;負荷增加,缸內NOX濃度增大。另外,30%負荷,EGR率在30%時發動機NOX濃度較小,同時有效燃油消耗率迅速升高,嚴重的影響發動機的經濟性能。所以負荷減小時,應減小EGR率。
負荷不變,通過改變發動機轉速和EGR率。增加轉速,發動機缸內壓力峰值相應減小;放熱率峰值隨轉速的增加反而減小;有效功率隨著發動機轉速的增大而升高,動力性性能就越好;在較大的EGR率時,發動機的轉速應適當提高。
結論
綜合數據分析表明EGR率控制在30%左右為最佳。
參考文獻:
[1]趙偉,張全長,張春化.后噴時刻和EGR率對柴油低溫燃燒和排放的影響[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4):167-171.
[2]方立輝,郝美剛,范寶慶.外部EGR對渦輪增壓汽油機性能的影響[J].現代零部件,2014(05):62-64.
[3]陳征,劉敬平,吳振闊.柴油-丁醇復合噴油燃燒模式的排放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2):45-49.
[4]余浩,鄔斌揚等.基于進氣門晚關和EGR的協同作用在兩種燃燒模式下對柴油機排放和熱效率優化[J].內燃機學報,2013(05):385-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