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夏麗檸
“2018年5月,在醫院處于昏睡狀態的爸爸突然異常清晰地吐出四個字:‘準備出發!’過了一會又堅定地說,‘出發!’然后就離開了我們。”
這是亦鄰寫在《我還記得》里的一段話。她是插畫師,并非專業作家,卻因多年來與姐姐和妹妹一起照護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母親,并將日常照護點滴,圖文并茂地記錄下來,最終形成了這本不僅充滿親情與愛,還具有一定照護知識的小書。
“出發”兩個字,是她軍人出身的父親留在這個世界上的最后語言,卻也仿佛成為母親生命旅程里的黑色預言。
我曾閱讀過美國著名精神病學、人類學學者凱博文教授撰寫的《照護》,那是關于他如何邊工作邊照護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妻子的書。在照護的過程中,凱博文深刻地認識到:病患照護這門學科,不是一個單純的醫療問題,照護要從自我開始,再到去照顧別人,最終達到互相照護的社會環境。其實,照護的根本還是愛。親人之間、陌生人之間,若沒有愛,一切都是枉然。
依據凱博文的觀點,雖然亦鄰的母親不幸患病,但她幸運地擁有一個有愛的家庭。在女兒們眼中,父親在世時,對母親愛護有加,夫妻相處幾十年,同度憂患,感情篤深。因此,她們迅速地意識到,母親對病中父親的冷漠態度極為反常。然而,母親從前是個手腳勤快、吃苦耐勞、性格開朗、聰明知禮的人,女兒們喚她“超人媽媽”。
可想而知,面對認知障礙癥越來越嚴重的母親,三姐妹是何等心酸。母親,真的越活越小,越活越無知,越活越不管不顧地做事。為了延緩腦萎縮的進程,女兒們讓母親拿起了畫筆。母親畫的都是她內心的久遠記憶,她畫外公外婆,甚至還寫下了外婆教過的湖南童謠,“月亮粑粑,肚里坐個爹爹”。
這首童謠,湖南女畫家蔡皋也畫過。母親作畫的水平當然與蔡皋差之千萬里,但畫面與童謠之間蘊藏的人世思念之情,卻不失毫厘。從這位母親身上,我們幾乎看見一場人生悲喜劇正在上演。我們不得不思考:人生是什么?是孤獨的來去,還是無知的輪回?
亦鄰在書中寫道,母親沉默不語時,只要一個問題就能撬開金口,問她一生最自豪的事情是什么?母親說:“就是生了你們三個女兒!”與電影《困在時間里的父親》一樣,我們面前就有一位困在時間里的母親,她的煩惱、憂慮、疾病,只能通過愛來努力消弭。我們知道,她永遠無法被治愈。然而,這正是照護的真諦——以愛的名義,永不放棄。
盡管三姐妹內心篤定,但照護的難度仍舊難以想象。經過多方咨詢,為了減輕母親的痛苦,姐姐負責母親的日常起居及身體活動;亦鄰與母親一起畫畫;小妹妹是舞蹈演員,就利用舞蹈的多種肢體動作設計游戲,跟母親一起玩,力爭讓母親跟著旋律和節奏動起來。亦鄰將這些照護的情景都畫了下來。母親如小孩子般的舉手投足,令人忍俊不禁。
在母親身上,亦鄰懂得了死亡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照護這件事,只有愛是不夠的,建立責任感才是關鍵。在照護過程中,三姐妹學會了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并在困境中逐漸調節自己,重新認識自己與人生。
其實,照護就是人生的一部分。“照護老人就是照護我們自己”,亦鄰的這句話說出了照護人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