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嫻
廊坊市第一中學
無論是在審美,還是藝術體現上,詩和畫都是統一的。這無論是在我國,還是在國外的藝術觀點上,都是一致的。正如古希臘詩人西摩尼得斯所說過的“繪畫是沒有聲音的詩歌,詩歌是具有聲音的畫”。雖然有學者提出詩歌和繪畫應該有明確的界限,比如繪畫是造型類藝術,它不適宜用來描繪動作,而詩歌是一種用語言來對某些動作或事件進行描述的藝術,它也不適合用來描繪靜物。但不管怎樣,更多的人是把詩和畫融為一體進行研究的。并且在我國,歷來是講究詩書畫印一體的,很多繪畫作品是根據詩詞所創作,而很多詩詞也可以通過繪畫來展現。詩詞的意境通過繪畫作品直觀表達出來,融合在一起,體現詩詞歌賦中的中國文化之美,更提升了繪畫作品的意境和高度。
詩詞和繪畫的關聯是一個古老而普遍的話題。無論是在我國的繪畫作品,還是在詩詞作品中,詩和畫之間都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兩者融合在一起,可謂是珠聯璧合-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不分離。詩境可以通過畫境來具體的展現,畫境又可以豐富的描述出詩境,正所謂,沒有情趣不能成為詩,沒有意象也不能成為畫。
詩和畫是彼此最接近彼此的兩種藝術。把詩歌和繪畫聯系起來,也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我國宋朝的蘇東坡先生就曾評論“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其意思就是詩和畫是相通的藝術,也是在很多方面有著高度的統一。特別是對于唐代王維的詩畫,給予其高度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評價。自此之后,詩和畫更是聯系緊密,詩意畫就是其中一個明顯的體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展現的不僅是我國的詩詞美和畫作美,更是向世人展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美和文化包容性。即便是在文化和藝術越來越多元化的今天,詩畫如何更好的結合和融合依然是很多詩人和畫家不變的藝術追求。
縱觀我國很多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體現的淋漓盡致。從詩中可以感受到美好的畫面,從有意境的畫作中又可以讀出浪漫的詩句。詩意畫、題畫詩,體現出的是我國詩詞和繪畫融合的珠聯璧合。直到現在,在我國很多的藝術創作中,詩畫都是在一起、不分家的。比如,中國畫《江山如此多嬌》是根據毛主席詩詞《沁園春·雪》所創作的。它將詩詞中所描述的很多景物、事件等都采用繪畫的形式一一展示了出來,使人看到繪畫作品,就能夠深切的感受到詩詞中所表達的壯志和自豪之情。
對于古詩中的情感和表達內容,需要通過吟誦來體會。但當運用繪畫把古詩中的內容表達出來之后,可以讓人更直觀生動的感受到古詩的魅力。在繪畫體現古詩的過程中,可以把古詩的詩情畫意慢慢的體會,根據古詩內容形成美妙的繪畫構思,通過繪畫這一形式,把古詩內容表達出來,在這個創作過程中,可以幫助構建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挖掘出創作者的審美創造力的同時,也不斷提升創作者的審美情趣。
比如在小令《天凈沙·秋思》中,有大量景物的描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還有“斷腸人在天涯”。當把這些景物或人物表現在畫作中時,可以發現每一句都能夠組成一個特定的氛圍。老樹上有枯藤,昏鴉是從枯藤上飛落下來的,這讓人感受到場面的凄涼;而小橋流水旁邊又有一些人家,又顯示出一定的生氣;而在遠處的古道上走來了迎著西風的瘦馬,又添幾分凄涼。這樣對比鮮明,獨具生活氣息的場景,在夕陽西下的時候,更顯得斷腸人的凄涼和悲涼。看似沒有什么關聯的幾個畫面場景,當組合在一起時,不用讀詩,就感受到了畫面和斷腸人的凄涼和思鄉情緒。景和物都含情,當詩化于畫,給人帶來的不僅是美的熏陶,也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我國古代很多詩作和畫作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和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意境和意趣是不無關系的。一首詩詞展現在面前的時候,不看文字,通過其繪畫,就可以大致了解詩詞的內容,感受詩詞作者所要表達的一些心情,實現讀者和詩詞的對話。“春風又綠江南岸”“云破月來花弄影”,繪畫中再現了春江碧透、柳綠桃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意境,多么美好的畫面,一觀圖畫,內涵全能夠明白。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在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無數條小路也看不到人的蹤跡的畫面中,襯托出風雪中的一個孤獨老頭、一竿孤獨的魚竿、一葉孤獨的小舟,整個畫面都是孤獨凄涼的,讓看到圖畫的人也深深被觸動,能夠深切感受到千年之前作者的孤寂但又堅守自己信念的那份不變的初衷。
前面已經了解到,古詩的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詩中有畫。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浪漫的山水畫,一幅悠閑的田園風光圖。通過繪畫,可以更具體、更生動的體會到古詩當中的意境美。從文字到圖像,體現的不僅是創作者對于古詩詞內容的想象能力,更能夠通過這個過程,感受古詩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意境之美。
比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是蘇軾在欣賞惠崇的《春江晚景》圖畫之后所創作的著名詩句“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翠竹、桃花、江水、鴨子、蔞蒿、蘆筍、河豚魚等畫作中的景物,通過詩句完整的展現出來,再回看詩句,似乎一些不相關的事物和景物,通過繪畫的不同布局、色彩等都很真實的表達了出來,讓整個畫面變得原來是如此的生動和諧,讓讀者深切的感受到了古詩的意境美、畫面美,同時,通過畫作,也讓讀者體會到了詩詞的語言美,感受我國文化和文字的美妙和魅力。
詩中藏畫是我國古人對詩詞評論的一個重要標準。一首好的、能夠稱得上佳作的詩詞,是能夠讓人從中看到豐富的畫面和美好的意境的。詩詞中的內容表現出了生活中的美。由此引申出來的繪畫中所表達的美就更美。在很多詩詞中,都能夠從中看到一幅又一幅美麗的生活畫卷和自然畫卷。
晚唐詩人司空圖的《獨望》中有這樣的描寫“綠樹連村暗,黃花入麥稀。遠陂春草綠,猶有水禽飛。”通過詩人的“望”,看到了被茂盛的大樹掩蓋的村莊,也看到了金燦燦的油菜花從近處向遠處的不斷延伸。綠色、黃色,對比鮮明,景物漸行漸遠漸小,和我們在欣賞一些畫作時的感受是一樣的。詩詞的后面兩句描寫的是同樣也是“望”,不同的是作者的“遠望”,在遠處水池邊上有綠油油的青草,空中似乎還有幾只水鳥飛過,像是白色的鷺鷥,這同樣也是顏色對比鮮明,綠色、白色和藍色相呼應,畫面清新美好。可以發現,在整首詩詞中,詩人并沒有對藍天進行描寫,但畫面的背景是藍天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春草綠”“水禽飛”,說明是在春天,而且天氣晴朗,才有幾只水禽在空中飛。由此,給人帶來一幅動靜結合的美好春天畫面,表現出的也是春天的一派生機景象。一首僅有二十字的古詩,既讓人聯想到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也給人帶來了無數的美好想象。
眾所周知,我國有著幾千年的人類文明歷史,因此造就我國是一個盛產古詩和畫作的古老國度,長久以來,中國的詩和中國的畫代表的都是中國最高的藝術形式。雖然兩者所屬的藝術類型不同,但從古至今,古詩和繪畫都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并且長期以來展現出的也是不可分割的關系。“以詩入畫”也成為了古往今來人們所關注的重要話題。為此,以詩畫融合為主的山水畫、景物畫等藝術形式也越來越多。
比如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一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從這首詩所配的繪畫中,可以看到詩人住的草堂的位置,從而能夠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什么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窗外柳枝吐翠,柳條飛舞,兩只黃鸝在柳枝間追逐嬉戲,天空中飛翔的一行白鷺,好像要和青天連成一體的樣子。從房間的窗戶中,能夠清楚的看到西嶺那千年不化的積雪,在門外的江面上還停泊著要去往東吳的客船。黃鸝、白鷺、積雪、船只,“黃、翠、青、白”鮮明的顏色對比,讓整個畫面非常生動活潑,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杜甫草堂周圍亮麗清新的景色,也讓整首古詩看起來更有魅力和畫面。
不同的藝術形式在結合時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這句話本身是沒有錯的,但是藝術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不同藝術形式對于藝術的追求是一致的。這在我國的詩詞和繪畫中,得到了盡情的體現。在此理念下,我國詩畫一體的藝術作品更是多不勝數。無論是古詩還是繪畫,在描寫、內容、結果上都是一樣的,詩人和畫家都是對實物的再次展現,兩者是文學和美術,更是二合一之后更魅力的藝術,因為兩者在藝術主題上是一致的。而千年以來,詩與畫的相互借鑒和融合,已經得到了普遍的認同,并正在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歡。雖然詩和繪畫是不同的學科門類,但卻能夠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相互成就,進而達到了一種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
無論是詩,還是畫,都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以來所總結和創造出來的珍貴精神財富。早在宋朝的時候,就深入的肯定了詩畫一體,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緊密聯系。即便是穿越千年,詩和畫的共通性、藝術性、一致性都是始終存在并且被認同。在詩境與畫境的融合過程中,一定要明確詩中藏畫可以帶來更多想象、繪畫讓古詩更有魅力、兩者擁有共同的藝術主題等內容,從而促進詩詞和繪畫的更深度更深遠融合,通過融合給兩者都帶來藝術上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