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祝 鐘彩英 鄭 婷/華南農業大學珠江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
“立德樹人”關系到民族的命運和黨的前途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無論何時,教育都要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只有堅持“立德樹人”,才能為黨和國家事業培養出合格人才,才能推進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自己就掌握了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經常在演講與發表的文章中引經據典。他指出:“學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沉淀中形成的具有中華特色的正能量價值的文化基因,如道德情操、高尚人格等精神早已是民族生命里流淌的血液,他們鑄就了我們民族風貌,成為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這些要素基因與新時代“立德樹人”思想是一致的,能積極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人云:“人皆可為堯舜”,這是倡導人們加強個人修養,追求完美人格品行。中華文化開源之作《周易》強調: “君子以厚德載物”。《禮記·大學》開篇第一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禮記》名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可見儒家思想堅持只有完成自我德行的修養,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才能對社會和國家起積極作用。所以“‘立德’也就是培養德性,這是一個人存在于天地之間的根本。”
先秦典籍《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記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這里的太就是最高的意思,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要立功,再其次要立言,這就是“三不朽”,人的不朽首要的是立德的不朽。
《孟子》云:魯欲使樂正子為政。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公孫丑曰:“樂正子強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多聞識乎?”曰:“否。”“然則奚為喜而不寐?”曰:“其為人也好善。”“好善足乎?”曰:“好善優于天下,而況魯國乎? 孟子堅持 “人只要品行好,道德好,就是治天下第一流的人才。” 《資治通鑒》提到:“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性統帥才學,才學對德性只起輔助作用。德勝過才稱為君子,才勝過德則稱為小人。溯本逐源,我們看到“德”字貫穿于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禮義廉恥的人格品質,中華民族文化人格崇尚天地之間大德。
道德教育明師高震東先生認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沒有德育做基礎,智育就是犯罪的幫兇;體育沒有德育做基礎,體育就是暴力的前衛。” 蔡元培先生指出,“德育為完全人格之本,若無德,則雖體魄智力發達,適足助其為惡,無益也”。高校育人要認真貫徹“立德樹人”教育目標,“應培育高校大學生以優秀傳統文化的‘君子人格’為理想人格,加強自身道德修養,自覺追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夯實品行修養基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立德樹人”的教育中,既能夠提高大學生的品性修養,也能幫助大學生提升文化素養。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高校教育,2018年5月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的通知》,要求在全國普通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校共同參與,黨政群齊抓共管,相關部門各負其責,才能形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合力,確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有序推進。”“高校黨委要堅持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領導”,組織推動學校各部門,各基層黨組織協同合作落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的育人工作。
首先,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打造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高校“立德樹人”的核心課程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偉大使命就是要 “鑄魂育人,立德魂”。高校黨委應鼓勵引導高校思政課教師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在授課內容上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如道德情操、理想信念、高尚人格、家國責任與擔當、人類命運與共的大同思想等融入思政課教學中,真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品格進入課堂、進入大學生頭腦,激發新時代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立德”的認同,形成自己崇高的文化品格,追求人間大德。
其次,增設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在課程設置上,所有大學生都應該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學管理部門可以在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等方面注重添加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
最后,鼓勵一些具有深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教師面對全校大學生,甚至可以跨大學園區,開設一些公共選修課程,如《易經》《禮記》《老子》《莊子》等經典,讓學生深入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
高校黨委可以領導學校建立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坊專門負責本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相關工作。
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發展5000多年了,全國各地都有多種多樣歷史物質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坊要積極推動本校與富含當地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單位如民族民間音樂、民族民間美術、民族民間舞蹈、戲劇、戲曲、曲藝、傳統手工技藝等建立聯系,建設本校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實踐教育基地。然后定期組織學生去實踐教育基地開展實踐教學,深化學生對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認識。
其次,要推進打造本校特色優秀傳統文化品牌項目。古詩詞、書法、國畫、樂賦、曲藝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工作坊要結合本地最具韻味的優秀傳統文化,根據本校的學情、學風和大學生的思想實際,探尋出讓學生喜聞樂見的本校特色優秀傳統文化品牌項目,通過這樣的項目潛移默化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刻入大學生的腦心,完成他們對中華文化傳統人文品行的認知。
最后,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現如今,是信息網絡化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坊要利用現代傳媒傳播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在當下。要組織學校的主流媒體如校園廣播站、校報等開展宣傳工作,也要利用好當下普遍受大學生歡迎的自媒體,將蘊含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微視頻、微動畫、優秀傳統文化微課程等通過自媒體推送給學生學習,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提升他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品鑒力。
首先,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積極努力申報國家、省、市各級研究課題,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開科學研究,力爭推出一批有水平、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提升自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鑒賞能力,從而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其次,高校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開展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研究,比如每年的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和三下鄉實踐調研活動,教育工作者可以指導學生對本地的一些特色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研究,讓他們在研究中深入了解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熱愛中華文化并愿意為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最后,學校黨委也應該組織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級科學研究項目,鼓勵師生共同加深理論研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從古至今,“德”一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豐富的內涵,古人的德育思想對今天的“立德樹人”教育極具啟迪價值。鑒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魅力,高校教育者理應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于教育活動中,讓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厚重精神資源成為教育永不枯竭的源泉。黨和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非常重視,高校黨委應領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立德樹人”教育,在新時代全面推進黨建工作取得新成效,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讓高校教育成為“立德樹人”的典范,從而更好地陶冶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成長為可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