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君
重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無論隸屬于哪個國家和文化,其中的語言的規范化是語言流變發展的必然趨向,它由語言最本質的屬性既其根本的社會約定俗成性質決定。漢語語言本質屬性所體現的社會約定俗成過程即是漢語言不斷規范的過程。從中國遠古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語言使用狀態到春秋時期推行的“雅言”,及至漢朝的“通話”,后來的明清“官話”,民國“國語”到今天我國法定推廣的“普通話”,縱觀而言即為我國漢語語言規范化流變發展的必然歷程。無論是我國古代還是現代,作為語言,我國漢語規范化的必然性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由國家制定規范標準,用行政力量向社會推行。
(2)規范以學校教育為基地,培養人才,帶動社會語言規范。
(3)編撰語文辭書,貫徹規范宗旨,傳播語言成果。
(4)語言文字規范重文字輕語言。
漢語規范化過程并不是直線形式流變發展的,而是螺旋式變動曲折發展的。在我國漢語從古至今統一規范的歷史長河中,還存在統一到裂變再到統一的曲折歷程。漢語發展過程中語言流變史上也存在由方言走向普通語,再由普通語分裂產生新方言的短暫流變過程。例如現在的閩南一帶客家話的流變就是很明顯的案例。
從唯物辯證法來看,所有事物都是變化發展的,自然語言也不能例外。語言從遠古時代產生開始,就已經走上了不斷規范化的歷史進程,而這一規范化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流變、發展、創新的過程。這些創新不僅體現在語言具體的內容和表達形式上,同時也體現在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規范標準上。
中國古代的漢語規范化主要體現在文字的使用和語音的發音兩方面,文字通過編制韻書進行傳播教化普及,語音則由字典的編撰進行。推行方法主要為制定規范的字書如《倉頡篇》、《字匯》等,另外從今天不斷考古出土的文物石刻可以管中窺豹,古代漢語的流傳教化也可以通過刊刻石經存留,所以古代漢語規范化的主要手段通過民眾教化、讀書仕途、前后承古等幾方面完成。
中國現代漢語規范化經過全面長期的歷史文化流變,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賦予了新時代獨特的發展特征,將民眾移風易俗和社會約定俗成也考慮了進來,總的來說相對于古代漢語規范化,現代漢語規范化更為全面和普適,并且通過利用權威與專業、互聯網與教育、線上新聞與線下宣傳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規范和傳播。所以,現代漢語規范化發展體現出了不同于古代漢語規范化發展的時代特征,比如: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大力倡導和使用,如新媒體、自媒體、無線網等的出現;另外,現代獨特的全球化時代特征,使外來詞或舶來詞呈現出更多樣化的和諧畫面;再者,我國漢語隨著我國的國際地位提升和使用率大幅上升,以及孔子學院等漢語規范化傳播機構的推廣,出現了漢語的全球化流行趨勢,這也導致了現代漢語規范化特點其中之一漢字的規范化由繁趨簡等。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不斷攀升及穩固,全球一度并持續出現“漢語熱”現象,并且,作為我國法定推行語言,尤其以漢語為專業的學生,在走出校門踏上工作崗位時,漢語規范化的使用顯得尤為重要,只有我們自己不斷提升自己的漢語使用規范化程度,才能更穩健地走向社會、走向世界、走向不同的時代。
漢語教師要在工作崗位上能貫徹我國漢語語言文字規范,首先必須要自身熟悉和了解漢語語言文字相關的規范和標準,不斷提高和保持語言規范意識,并在漢語教學中宣傳貫徹執行這些國家標準和規定,是每一個漢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一般說來,漢語教師普通話水平等級標準是至少“應達到二級乙等以上”,而漢語教師決不能只局限滿足于最低要求,而要督促自己,在日常生活、學習、工作中時刻對規范化漢語的使用保持高敏感度,不斷提高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在教學活動中必須精益求精不斷保持標準的漢語普通話發音,并且在漢語教學的各個環節嚴格要求自己,發音準確,書寫規范,勤查工具書,夯實專業基礎。
根據不同的教育目標和學生的學習目的,漢語教師可以適當地吸納新時代較為普羅大眾接收并約定俗成趨向華的語言文字,及其表達方式,在不同的文體應用中靈活處理不同的文字規范化問題,要正面積極正確的引導學習者吸納漢語知識和擴寬知識面,合理恰當地對規范漢語進行應用。如各地方言,時新的網絡語言,流行的外來詞等,要把握好規范普通話和過渡語言的平衡,以普通話為主,過渡語言為輔,形成立體全面的漢語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