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迎春/湖南師范大學
新時代教師角色要求教師在完成教學以外,還必須是一名教學研究者。故此,教學研究是教師日常教育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學研究就是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師專業進步為目的,以學校課程實施過程和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的教育教學問題為研究對象,以教師為研究主體,以專業研究人員為合作伙伴的校本實踐性研究活動”。在實際教學中有很多教師平時也會根據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和研究,但是卻總是感覺力不從心,認知難免淺薄,研究水平難免不高。自身在思考溫度時時候角度難免不全面,可能在某些時候很局限。可以說教學研究是很多教師“想說愛,缺不容易愛的事情”令很很多教師很苦惱,同時也是廣大教師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么到底該如何提高教學研究的質感?所謂教學研究的質感也就是教學研究的品質感,簡單的了解就是有質量,有水平的教學研究。下面筆者提出五度融合提升教學研究的質感。通過對教學研究的一些思考和研究,結合以往在教學研究中經驗和問題,期待對教學研究有一定的認識和提高。
那么什么是教學高度呢,這是一個合成詞由“教學”和“高度”組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高度”一詞有兩種含義,作為名詞是指:高低的程度或基準面向上到某處的距離。也經常以形容詞出現,指程度很高,引申為抽象事物發展所達到的比較高的程度。簡而言之,教學高度可以理解為站在高處從上而下,俯瞰教學現象、教學問題等等,就像登山一樣,站得高看的遠。那么教學高度從何而來,我認為教學高度至少來自這是個方面,實踐經驗、思想觀念、認知思維、信念追求。
支配研究的取向把握研究方法決定概念體系世界觀、思維發放、意義。物質世界到意義世界再到主觀世界研究范式到課程改革再到課程方法視角即世界觀二分世界(價值觀)二分世界即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主觀世界一般理解為主體的主觀心理活動與內容,客觀世界一般理解為外部世界思維邏輯概念體系素養、認知、探索精神認知層次覺得格局的高低教學高度應該至少包括四個方面:第一,知識儲備、第二思維層次,第三觀念視野、第四,探索精神四個方面。知識儲備是基礎,也直接推進思維層次提高。知識儲備就如果說是吸入的過程,那么研究和寫作就是輸出道德過程。只有精深的知識儲備開出豐碩的思想之花。第二就是思維層次。這就包括了我們以怎樣的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和邏輯去對待和研究教學。第三就是觀念視野,作為一個有探索精神,研究精神的教師來說,自己的觀念視野開闊了,自然看待事物就是比一般的人要高明。俗話說站的高,看得遠。應該要怎樣看?這就需要有觀念和視野的支撐,這樣才會看的深,看的透徹。第四就是探索精神。要有主動探尋問題本源的精神,遇事多問“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而不是放之任之,漠不關心,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探索精神是引導教師教學高度的內在動力和情感因素。只有具備探索精神的老師才能,主動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并且不斷反思總結,然后提煉和升華的。并最后形成個人的創造性地,有智慧的教學高度。
深度簡而言之就是觸及事物本質的程度。教學實踐中的各種關系各種事件,多樣的變化的,這樣就導致我們的教學活動可能面臨紛繁復雜。有時候我們看到的僅僅是事情的表面,而更多背后的原則和真理需要我們由表及里,提升思維的深刻性。在日常教師中廣大教師也會對遇到的教學問題有一些思考,在分析問題時候,眼光和思維之停留在表層,就現象談現象。在分析問題時候很少深究現象本后,深層次的,內在的必然的一些相關因素。
發掘深度首先是加強對教學問題的敏銳性。善于捕捉平常教學中大家司空見慣的習以為常的事件,發現事件背后隱藏的問題。其次要有探索精神,對于一些平常普通的教學問題和現象要大膽提出質疑,不斷追問。探尋探求一種新的方式、方法、答案。再次,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事件的內在規律,來龍去脈,有尋本求源態度,不斷發現練習和內在的邏輯。發掘研究的深度要求教師,能夠不但質疑司空見慣的平常之事,也要大膽向一些權威的言論和行動質疑。帶著一種問題意識,不斷思索探究事物本質的深層次的邏輯理路。對于一個個疑問一定要要就透徹,清晰明了。
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師生共同參與共同合作的過程。那么我們在做教學研究時就不能單一的線性的看待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我們要有全方位多視角的看待問題,研究教學,這就需要我們拓寬廣度教學研究需要多學科作為理論基礎。“綜合國內外學者的研究及課程教育論的發展發現,課程與教學論的理論基礎主要有哲學、文化學、心理學、社會學和科學技術”在理論意義、心理意義、社會意義把握好課程教學論研究范式即研究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邏輯。從自然科學領域擴展到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從哲學層面轉變到具體研究方法層面,課程與教學研究范式的容易普遍。
拓寬研究的廣度一方面需要有博大精深的理論知識為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廣泛閱讀,并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上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為教學研究提供廣泛的理論基礎。另外就是拓寬自己的教育視野,多學習當前先進的教育思想、發展和理念,掌握當前教育的最新動態,這樣在教學研究中才不至于固步自封、閉門造車。再次,就是虛心請教。虛心向自己的同行,向前輩,向專家學習。常言道“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向他人學習可以接受到不同的見解、思想,在交流中我們獲得新的認知,對于推動教學研究是又相當有意義的幫助的。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思維的廣度,對于教學事情有敏銳感,并且能夠觸類旁通。
精度簡單的來講就是精確度和精準度,也就是我們在教學研究時,必須注意研究的準確性。“學校教育科研像任何科學研究一樣,需要秉承存真求實的研究態度,需要扎扎實實地開展各項研究工作,需要銳意進取不斷探索問題的真諦,而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全情投入,沒有內在的持久動力,要想在學校教育教學研究中由研究有所得、有收獲,是非常困難的”
提高教學研究的精度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合事實。也就是教育研究一定要符合客觀實際。不能因為研究就妄自下結論。合規律,符合規律也就是要符合和邏輯的,而不是自己想當然的武斷的研究。
另外,提高精度還在于教師對教學研究的精益求精,不斷總結和完善自己的教學研究。力求盡可能發揮最大的潛能做到教育研究中,每個環節、每一個過程,每一個細微之處,甚至是那些不起眼、常常被人忽視的多方都能夠引起重視,都能夠通過研究者的努力發揮到極致。提高教學研究的精度就要有一種追求完美的態度。教學研究是一個龐大的系統的工程,需要付出很多的艱辛才直至達到真、善、美、的境界。就如王國維所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所謂我度就是在教學研究中的自我維度。也就是怎樣的態度價值觀,去面對教學問題,又以怎樣的思維視角和知識體系去探尋問題的本源,努力積極問題,形成屬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行事風格。“我們要把自己的知識加以有機化,這就是說,要他像一棵樹,一只鳥或是一個人,成為一種活得的東西”
教學研究真正地目的并非僅僅在于如何解決問題,更重要的在于研究者自身如何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問題。“教育科學的最終實現不是在書本里,不是在實驗室里,不是在教師培訓的課堂里,而是在教育者的頭腦里”面對紛繁復雜的教學,教師一定要在努力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充分發揮自我主觀能動性,自主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論。
提高“我度”,首先形成自己的的思維邏輯。我們不能機械僵硬的去思考問題,看點教學事件。最后錘煉讀書思維。思想源頭就是邏輯,理清作者是怎么把錯綜復雜的問題羅列清楚地,而這種思維邏輯也是我們自己將來在研究行文需要學習和借鑒的。第二,構建自己的認知體系。每個人的學習過程就是在自己原有的認識經驗上不斷構建知識。每個人的經驗和知識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必須有自己的體驗和感悟才能凝練出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第三,積累寫作的表達話語。生活化的口語表達與學術著作和專業書籍表達話語是有所區別的。就如普通人看到晚霞和鳥只會覺得很好看,但是表達不出來,而王勃看見就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雖然可能我們不能夠原創那么優美的詩句,但是常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同理多看書也能掌握了專業的詞匯,如“應然,使然”“遮蔽,敞明”“表征、路向”等等。
雖然教學研究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過程,需要多方面的協同和努力,同時也受到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但是注重了教學研究的“高度”、“深度”“廣度”“精度”“我度”五度融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改進和提高教學研究的質量。總之筆者認為五度融和是提高教學研究質量提高教學研究品質感的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