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雅清/昆山陸家高級中學
核心素養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通過開展語文核心素養教育研究,加強了語文教學效率,構建了更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因此,在進行教學實踐研究過程,教師要重視結合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內容,科學的制定更加完善的培養方案,從而進一步創新教學形式,有效的加強學生核心素養。
所謂核心素養便是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期間所需具備的關鍵品質和技能。對于高中語文來講,通常可將語言建構、思維發展、審美創新及文化傳承作為核心素養進行培養。高中語文具有綜合性的人文特征,工具性較強,因此扎實掌握學科知識,形成更高的閱讀、寫作及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對學生來講尤為關鍵,可持續提升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文化修養,對學生拓展學習更多的知識提供了有效的前提。
該方面的技能可作為核心素養中的基礎,主要指學生在掌握語言文字、表達技巧及學科知識等方面所表現出的能力水平,同時還包括對語言的應用能力。教師可對學生的學科知識、閱讀列等方面進行科學指導,因此促進學生形成完善的語言建構和應用技能,實現基礎素養的提升。
該方面的能力是學生在學科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思維和品質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具有該方面的素養可深化理解文學形象和語言現象等,能夠更完整地表達內心的感受,提升對語言把握的深度及創造性。
該方面的素養指學生在參與學科學習和活動期間所形成的欣賞、評價及創造等方面的能力和思維。在實施高中語文教學時,學生可自主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學習活動,通過廣泛閱讀課內外作品,來體會更為豐富的情感和藝術形象,結合內容對語言進行完善。
學生在參與學科學習活動時,對優秀傳統文化所形成的個性化認知,以及繼承文化的能力,需要具備更高的文化視野和意識,可作為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形式。
對語言進行建構和應用的技能是高中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教師需在實施培養期間,為學生主動創建更為適宜的學科學習環境,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化整合,讓學生能夠通過緊密的接觸來掌握既定的語言知識,同時提升對其的應用能力,在體驗語言內涵的基礎上,形成扎實的建構和使用的技能。如在實施《鴻門宴》教學時,該課文屬于文言文。因此教師需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功能,基于文字和圖片等內容的信息化處理,對教學情境進行優化設計,形成聲像、動靜結合的學習氛圍,可讓學生產生置身于歷史環境的體驗感,能夠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再現歷史情境。教師可從語言建構和運用兩方面著手,將文章中的理解難點和核心內容融入到情境中。教師可先向學生講解文章的作者、寫作背景及構思等知識信息,如鼓勵學生交流對司馬遷的看法,以及對其作品的認識;對課文內容進行概括,劃分段落。將課文中出現的古今異義、活用的情況進行總結,并翻譯段落和句子等。部分學生會將課文中人物的思維變化總結為三起三落,教師可引導學生在通讀文章大意后進行說明。同時還可研究項羽、劉邦的不同人物性格。教師將上述問題融入到相應的教學環節,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輔助學生對課文中的關鍵知識進行綜合把握,讓學生在問題的指引下準確把握課文情節,感受不同人物的內心想法,跨越時空來感受古文的魅力,構建更為豐富的古文知識。在思考問題期間,學生還需科學掌握和運用語言,不斷完善和拓展知識體系,形成更為完善的語言建構和運用的能力。
創設情境等方法能夠有效提升語文教學活動的活躍度和豐富性,能夠吸引學生的關注,將課文內容直觀呈現給學生。學生可打破時空局限來與作者進行對話交流,體驗其語言的魅力,在理解古文的基礎上形成語言建構和應用的能力,實現學科素養的持續提升。
在對高中生進行語文素養的培養期間,需側重學科思維的發展和提升。教師需積極在轉變角色,讓學生可以通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的方式來探索學科知識,這樣學生便可主動發揮自主意思和能動性,實現思維的發展和提升。
如在講解《最后的常春藤葉》部分內容時,該作品屬于小說。教師需從培養學生形成核心素養的目標著手,在教學的全過程滲透自主思考和合作的意識,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來參與課堂教學互動。此外教師還可綜合運用問題思考、探究及質疑等手段來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等方面著手設置問題,如依據小說的開端、發展、結局等劃分文章段落,并總結出每個部分的主旨含義。按照文章中所體現出的時間主線,對情節、人物關系等進行梳理總結。說明瓊珊和最后一篇藤葉的關系,以及其挽救瓊珊生命的原因。描述貝爾曼人物形象,總結小說結局所表現出的特征及其語言特點。教師設置上述問題,可在領讀的基礎上對學生的閱讀實踐進行指導,讓學生獨立或者分角色進行課文朗讀,并在思考的同時相互交流明確問題的答案,經過充分的溝通后更為深刻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含義,發揮發散思維的能力來解決問題,教師可在答疑環節帶領學生進一步深化理解文章,并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意義進行思考,充分發揮思維能力,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自主思考與合作的能力培養可促進所有學生均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能夠通過思考和交流來順利解決學習內容的難點,從更深層面來理解學科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形成核心素養便需以審美鑒賞和創造能力為核心。教師需同步進行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在傳輸學科知識的基礎上設置閱讀和寫作任務,讓學生得以在完成教師既定任務期間來逐漸提升自身的審美和創造能力,通過對語言知識的積累和情感的豐富來深化提升核心素養。
如在開展《荷塘月色》教學活動時,該篇課文屬于抒情性的散文。教師需在各教學環節滲透核心素養的培養目的,將閱讀與寫作教學優化設計,帶領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解析。教師需在實施閱讀教學的同時向學生提出系列問題,如文中主人公的情緒“頗不寧靜”,其原因是否為家庭矛盾。小路所表現出的特征以及具體的表現手法。文中使用大量的比喻、擬人等手法進行描述,教師可引導學生細致賞析來理解其表達作用。總結作者的情感變化,可從作者的游蹤為著手點,對文章的寫作線索進行總結。教師為學生設置上述問題,綜合運用通讀、精讀、研讀等閱讀方式開展多樣化的閱讀教學活動,深層次地探究和把握課文內容,在解析問題的同時完成審美鑒賞活動。教師還可與學生共同對文章進行賞析,并依據學生的具體寫作水平來設置寫作任務,引導學生基于審美能力對課文中的精彩句子進行仿寫、擴寫等,熟練運用各類修辭方法,在掌握課文知識和情感特征期間,深化提升鑒賞和創造能力。
將閱讀與寫作教學融合實施可作為培養學生形成更高水平的學科素養的基本途徑,更有益于推動學生在靈活多樣的閱讀與寫作訓練中與作者進行思想碰撞,產生強烈的思維和情感共鳴,深刻領會文章的意境和情感,促使學生在審美、創造、閱讀及寫作等多方面的素養均可實現明顯提升。
教師需將課堂教學活動與生活緊密聯系,將課堂教學拓展到社會實踐中,以此深化教育的實施途徑,指導學生基于社會實踐靈活運用語言知識,有效傳承和深度理解文化,以此促進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
如在講解《林黛玉進賈府》部分內容時,該篇選自《紅樓夢》。教師在講解名著時便可有意識地與課堂和社會實踐進行聯系,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在規劃教學活動時,教師可為學生設置更為豐富的實踐活動內容。如對課文內容進行朗讀、情景劇等表演活動,或者對文中的人物進行賞析,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與文中的人物進行無縫交流,大幅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同時還可深度把握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感受其中的深邃和精湛。完成教學活動后,教師還可結合教學內容為學生創建適當的社會實踐內容,如對經典誦讀進行社會調研,在社區范圍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等,讓學生能夠通過參與社會實踐來深度理解學科知識,在對知識進行遷移和運用期間進一步深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以此持續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讓學生能夠以更為多元化的途徑來拓展學科視野,積累豐富的學科知識,從而形成更為扎實的核心技能。
將語文教學實踐與社會實踐融合實施,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鍛煉平臺,讓學生能夠在掌握基本學科知識的同時獲得更多的實踐和鍛煉的機會,提前融入社會,有效傳承經典,通過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熏陶來提升語文學科素養,明確學科學習的意義,從而更為順利地完成成長過程。
總之,開展高中語文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及培育路徑研究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在教學實踐研究過程,教師應抓住學生學習心理,科學的在語文課堂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從而加強學生語文實踐水平,進一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希望通過以上闡述,能全面加強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研究效率,從而進一步推進語文教學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