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仁君
黃岡師范學院
《左傳》全面地敘述了春秋時期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齊、晉、秦、楚、魯等數十個諸侯國近255年的漫長歷史,《左傳》的相關歷史敘事的偉大成就在于:以這種歷史敘事的方式全方面地記錄著歷史;基于對各種史料的全面廣泛的收集、辨析和取舍,這就是敘事的相關基礎和前提;在敘事成就上,它孕育了相關傳記和編年史的一些雛形;第一次以文辭敘事的歷史文獻樣本,開創了中國史學中以史為鑒的相關敘事傳統的先例。《左傳》與希羅多德的《歷史》幾乎是同時的出現在中西文明的軸心的時代,可以說也是中軸時代的中西古典史學的兩層墻。
人類的存在是一種“歷史關聯、歷史發展、歷史積淀”的相關歷史一部分存在問題。人類想要能夠更好的生存和繼續發展下去,就必須來通過更清晰的認識歷史的過程來努力的認識自己和周圍的一些世界。在相對遠古的時期,人類對相關歷史的一系列認識大致是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當人類逐漸的形成一個氏族或部落時,氏族中的長老,無論什么時候有時間去打獵或打仗,還是發出命令,其最主要的相關傳播方式就是口耳相傳”當人類逐漸的形成一個氏族或者部落的時候,每當有時間去打仗的時候,或者發出命令的時候,就會收集這些子女的相關姓氏…談到自己的身體情況或者前人的這些恐懼和勇敢…人類認識歷史的過程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被發明出來的。有文本的產生之后,人們開始用文字來記錄某些載體,并且形成了大量的相關的文書和文獻。古巴比倫、赫梯、亞述、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等兩大河流流域的古代朝代和帝國都留下了大量的銘文、檔案文件、皇家目錄和記事。在商周時期,統治者會設立專門的史家來記載重大事件的發生,來保存重要的相關文獻。周王朝的相關檔案的文獻被編撰為《周書》,各個諸侯國的編年史被叫做“乘”或者“禱機”,更多的被稱之為“春秋”。《史記》通過記載這些國家的相關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各種資料,形成了大量的第一手檔案的相關史料。《史記》留下的相關文字方面的記錄“相對來說是孤立的,并沒有顯示出它們之間的聯系”。舉個例子來說,甲骨文主要是為了記錄下來一件事情,而記錄之間并沒有相關的聯系。這本書主要是為了記錄當時的一系列文字和相關事件問題。司馬遷所著的《尚書》多有文字記載,各自為政。每一篇文章的開頭就只有一條評論。相關歷史資料的部分缺失,是記錄整個事件的簡單性和記錄事件的不連續性。由史書再到歷史方面的相關敘述,是人類認識了解歷史的一次非常重大的飛躍。美國學者王靖宇指出:“敘事文本的相關結構有兩個基本要素。第一,需要敘述的相關事件必須要有順序性。不然,就只能是一種簡單的敘述,而非敘事。第二,僅僅是一系列的事件問題本身并不能夠保證它們一定會形成一些故事。一系列的相關事件必須是相對一致的,才能形成敘述……一般的記事本事件之間的聯系相對來說比較薄弱。”敘述本身,就像其他任何普通的事情一樣,可以被劃分為一系列的相關元素…如果沒有這些元素,敘述就不會成為敘述。我們假定事件包含:故事、人物、觀點和含義。敘事和記事這兩方面的不同之處是在于,歷史敘事的相關結構問題指的是“一系列的事件之間的相對連貫性”,歷史記事是相對零碎的、也是語無倫次的;而歷史敘事的相關要素是相對比較完整的,包括了“故事、人物、視角和意義”。這樣使事件的整個情節、人物形象、筆者觀點缺乏能夠更完整的呈現出來。通過文字來敘述相關事件和相關的人物,歷史敘事具有一定的文學性的特點。歷史記事是用文字來記錄事件的一系列發生情況,大多數為描述性的相關直白之作。歷史敘事相對于《史記》而言,更能夠完整和連貫地來進行展示整個歷史的相關進程,形象地來表現這些歷史的人物,并且能夠有效地來反映有關歷史的觀念。這樣才能夠更深入地了解相關過去和歷史。在西方史學歷史上,最早的有關敘事的著作是希羅多德的《歷史》。張廣智說過:“希羅多德的《歷史》直接放棄了相關神話的這種基本形式,用敘事的這種散文來描述相關人類的各種相關的一系列體驗。這一“歷史”的敘事方式的突然出現也同樣意味著希臘的人民或希臘的社會興趣和相關注意力的一系列的轉移,即從對上帝和人的各種相關的關心轉向了對人類的更全面的關注問題,也是從遙遠的興趣轉向了當代的興趣。在被羅馬政治家、文學家西塞羅稱為“史學之父”的希羅多德在那這次之后,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上也就誕生了一大批相對杰出的歷史學家的相關敘事史著作,中國在史學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敘事史名著就是戰國時期的《左傳》。劉知幾在《世通》的《六家》有一章中說到的《史記》,編撰其中一章也說《史記·春秋》。在回溯《左傳》時,劉志吉指出:“在敘事上,左傳…它是以歷史敘述的方式敘述歷史,從各個方面全面超越歷代史學(依據作者史學觀點和史學知識)。因而,《左傳》成了中國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書。
敘事史文學作品都產生于中西方古典史學。美國的一個史學家評價希羅多德作品他創造了第一個也是最古老的敘述歷史文學作品。希羅多德提出如下觀點:歷史不僅僅是一系列突出的、不連貫的事實。這顯然是混亂無序的,必須保持統一和一致。來區分相關重要的事實和相對較小的事實這是史學家的基本職責之一,他們可以將其按照一定性適當的順序進行順序連接。梁啟超在評價《左傳》時認為其作品中的敘事的路線別出心裁和其他作品有突破性創新,具有明顯的系統性、組織體的文學著述。因此,中西古典史學與歷史敘事文學作品也具有承接性,有著很多相連性的關系。敘事史文學作品誕生后,對近代的文學作品深遠影響,影響其后世的作者在寫作時作為參考具有重大而深遠意義。意大利的一位歷史學家曾經對《左傳》也進行過評價,認為《左傳》才是永恒的財富,是古人留給后人最有價值的財富,一直到20世紀的現代史學產生之前,《左傳》這種敘事史文學作品一直都作為中國史學的大宗。因此,伴隨著相關敘事史的問世來看,人們對歷史的相關認知的方式,就進入到了以歷史敘事為重點,以文字來記言記事與口耳相傳為輔的相關時代。
什么時候正式出現了相關的中國古典史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一系列重要的問題。在中國的各種各樣的類型的知識當中,史學是作為最發達的一種知識文學,在世界各國,只有中國這種類型的文學作品最發達。梁啟超認為,中國史學開始于西漢時期,早于以希羅多德為代表的西方史學已經晚了將近300多年。中國有沒有一部能夠與希羅多德時期同時出現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一些代表作品,能夠與希羅多德的歷史相提并論,也同樣標志著相關中國古典史學的誕生?歷史是人類能夠認識到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一系列產物。任何一個國家有關史學的正式誕生,都標志著史學能夠在其歷史上首次產生一部可以劃時代的巨著。這一系列的史學著作應該具有更加豐富的歷史相關內涵和民族性。他說:“史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人類社會的相關發展的過程和歷史發展的規律。我們將中外史學發展歷史作為參考依據,對其進行考察。主要從歷史文獻、歷史理論、編撰、史料四個領域進行總結所有歷史相關內容。因此,對一部史書去判斷文中是否含有豐富多彩的相關相關歷史的內涵,也需要以上四個領域進行相對應的考察,。在中國的史學歷史發展上,《左傳》是一部更為全面性的敘述相關春秋時期的揚子江、黃河等周圍數十個諸侯國整整二百五十多年的相關歷史。《左傳》已經超越前朝官吏的紀事文學作品,其具有非常豐富的編撰、史料、史論、歷史文學等歷史的意蘊。進而快速的促進了后來中國古典史學的正式誕生。
1.歷史史料學的內涵是指作者關于搜集、鑒定、選擇和運用相關歷史資料的思想與方法。
《左傳》的作者首先廣泛的搜集各國商周史學的相關文獻、春秋戰國的史家筆記等各種史料問題,并且收集了作為史實相關記載依據的各種傳說和傳聞。第二,面對豐富、復雜的相關史料搜集和有關的不同記載,《左傳》作者必須要進行相關必要的一系列鑒定,以來確定相關史料的來源、真實性和價值方面,再根據豐富而且可靠的相關史料,編撰成完整、連貫的有關歷史敘述。
2.歷史學的編撰內涵,就是史書作者的一些選擇、發展和創造記錄歷史的相關編撰體例和方法。
編撰《左傳》,力圖能夠運用一些適當的編撰體例和方法來全面地描寫這些歷史。商王朝史家“以命令為基礎,宣示道義,對部下說話,所以都有法典、大漠、訓、豪、誓、命等文字。”只有幾張便簽就能夠了字。各個國家的相關紀年史書也都是按照時間來排列相關歷史的事件,反映歷史的順序。《左傳》編撰體例是采用春秋紀年體,不足之處就是注釋相對來說簡略一些,前后分開,記不住當事人的一些話。但是,春秋史學卻很難去滿足《左傳》的全面性的歷史方面敘述的需要。《左傳》的作者在相關編年體的方面有了重大的突破:對相關事件的一些原因、過程和結果進行了全面的描述,形成了《史記》的相關雛形;完整地記述了相關重要人物的一系列生平、事跡和言辭,制作出了紀傳體的一些原型;它還運用“君子節”來評價歷史的事件和相關歷史的人物,開創了中國史學的理論流派——《左傳》。它通過編寫體例和方法的相關創新,有效地拓展了有關編年體的一些范圍和容量問題,“使編年體體系基本的成熟”。從全面的敘述歷史的基本需求來出發,《左傳》在一些編纂體例和方法上的一系列突破、嘗試與創新,使得《左傳》具備了一些編纂史學的基本內涵。
3.歷史和文學的一系列意蘊是指,史書的作者在尊重基本的歷史現實的相關前提之下,使史書具有一定的文學色彩的特點。
《左傳》中的一些簡牘,已經斷章取義,不再適合于《左傳》對史學的全面的描寫,也不利于相關歷史的認識與傳承,即孔子所說過的“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而與《左傳》相關的所有作者都希望以一種全方位、立體的相關方式來展示這段歷史,因此,它采取了“文本敘事”的這種方式,用更加優美的文字和一定的文學技巧來敘述相關歷史,從而創造了相關中國歷史文學的第一個樣本,使其具有更加豐富的歷史文學的內涵。
人類文明的相對軸心的時代大約是在公元前800年一直到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體現在公元前500年。中西古典時期的各個文學領域的創立者和劃時代的代表作也大多都誕生于這個歷史時期。在人類文明的相對軸心時期,《左傳》與希羅多德的《歷史》幾乎是同時的出現。因此中西古典史學可以說是相互體現的。